出口不禁 ,但成本太高你出不起
——川普关税体系的“成本胁迫”结构
导语:
川普政府已宣布提前启动对全球贸易伙伴的新一轮发函机制,每天通知10个国家准备迎接新税率。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贸易战,而是一次关税逻辑的彻底重构:美国将关税从边境保护工具变为制度门票,重新定义“谁有资格低成本进入美国市场”。
一、从等待来谈,到主动发函:一轮“制度要约”的重启
7月3日,美国政府宣布将不再等待关税缓冲期自然结束,而是提前发函启动“谈判登记”:每天通知10个国家,告知其若要继续进入美国市场,必须承担更明确的“入场成本”。
时间点选在7月4日——美国独立日,具有象征意义。这是一种制度重申:市场开放不再默认,合作必须有代价。
二、设定价位,而非封锁出口:关税变成制度的入场费
川普提出的三个税率数字——20%、25%、30%——并非最终定案,而是一种阶梯式要价信号。
谁谈得早,可能锁定10%;
谁延误、回避,则逐步推高;
税率不再是统一规则,而是谈判结构。
这是一种制度性转变:从自由准入转向条件式准入。
出货不是不让你出,而是要让你重新思考——你的商品还有没有定价空间来接得住这个关税?
三、对中国:不是摊牌,而是吊高再议价
川普政府宣布已与中国“达成协议框架”,但并未给予最终减税安排。
这是一种典型的“留而不决”操作:
中国暂时享受10%税率;
却始终悬而未谈定,随时可能进入再加价区间。
这不是封锁,而是制度钳制。
川普政府正用“关税模糊状态”制造谈判不确定性,从而削弱中国对供应链稳定的信心。
四、越南、印度、洗产地国:被重新归类的地缘角色
越南:达成实质协议,锁定10%,被视为“加工友好型国家”;
印度:被川普点名“税收壁垒最大”,税率可能升至26%;
马来、菲律宾、孟加拉等洗产地国家:处于高风险观察区,美国拟启动“原产地完整性审查”机制(Rules of Origin Enforcement)。
这些国家的压力不在关税本身,而在其“洗产地”角色被系统拆解。
未来想要出口到美国,必须证明自身的“附加值”而非“贴标能力”。
五、制度新武器:关税作为“交易信号”而非“边境保护”
传统关税逻辑是:保护本国、限制他人。
川普式制度逻辑是:你要来美国市场?先看看你能承受多高的入场费。
不是统一税率,而是议价门票;
不是封锁准入,而是价格决定谁能留下。
这是制度定价权的回收:美国重新用关税来排序、筛选、调配全球进入节奏。
六、不是世界抛弃你,而是让你重新评估出口是否值得
出口美国,不再是全球制造链的默认选项,而是一笔必须重新估算成本收益的交易。
如果你的商品在成本结构上经不起加税,你就会自然退出这个市场。
川普并未禁止谁做生意,但他让这个生意变得不再便宜、不再无条件。
本篇为《文明系列·制度贸易篇》之一,后续将继续追踪:
关税分层机制是否可复制?
原产地审查如何改变制造链?
“成本胁迫”是否会反噬美国内需与盟友信任?
欢迎关注专栏,持续跟踪贸易制度结构变化。
美国关税政策|国际贸易|制度经济学|川普政策|外贸成本结构|文明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