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系列·制度医疗篇(补章)》
川普“60日药价令”:制度强压与医保结构性困局
一、事件背景:川普致信17家药企,要求60天内拿出降价方案
2025年7月31日,美国总统川普通过Truth Social向包括辉瑞(Pfizer)、默克(Merck)、礼来(Eli Lilly)、再生元(Regeneron)在内的17家全球制药巨头发出公开信,
要求它们在60天内拿出“实质性药价下调方案”,
否则将面临联邦政府的强制反制措施,包括定价干预、关税惩罚和市场准入限制等制度手段。
信中明确提出9月29日为最后期限,附带多项具体要求。
这是继5月川普签署行政令、推动药价部分与国际均价挂钩后,迈出的更激进一步。
二、制度逻辑:从“定价自治”到“国家限价”的治理跃迁
川普所提出的“最惠国定价制度”(Most Favored Nation, MFN)核心是:美国药价不得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该制度原计划适用于所有联邦医保项目(Medicare、Medicaid),覆盖所有新旧上市药品,无论支付方是政府或私营保险。
这是对美国数十年来“市场定价—专利保护—研发投资”逻辑的一次颠覆式制度挑战。
该机制如果完全推行,将意味着:
药企必须对联邦医保系统执行国际均价对标;
医保支付机构可拒绝支付超出上限的药品价格;
政府可对高价药企业施加进口惩罚性关税或限制准入;
“定价主权”从企业移交至政府。
川普称此举是“系统性温和”改革的一部分,其政治语言虽保留谈判余地,但制度本质上已接近欧盟式“国家药价指导线”。
三、市场结构矛盾:制度性创新为何始终难行?
美国药价问题的核心,不是技术难题,而是制度结构冲突:
1. 医保支付系统的“错配激励”机制:
保险公司承担成本,但药价谈判权由药厂与PBM(药品福利管理机构)控制,形成利益外部化链条。
2. 联邦医保“不能直接谈判药价”历史限制:
直到《通胀削减法案》(IRA)通过之前,美国Medicare长期被禁止参与药价谈判。1
川普所推动的,是“谈判权回归国家”的一次突破尝试。
3. 制药企业的全球转嫁机制:
美国作为全球药价最高国,事实上承担了整个跨国药企研发回本与利润提取的主力市场。
一旦美国强制降价,药企势必压缩其他市场,带来全球药品价格与供应链重构风险。
四、现实冲击:医疗通胀困局与保险溢价上涨
就在政策公布前一天,联合健康(UNH)发布财报与2025年下半年展望,盈利指引低于预期,股价创五年来新低。原因直指两点:
医疗服务成本快速上涨,尤其是住院与慢性病管理;
新一轮医保报销改革导致PBM利润与医保公司间边际压缩。
这背后正反映出一个结构性张力:
一方面,川普政府希望通过行政与立法“强压药价”,直接让消费者获益;
另一方面,保险与药品之间的支付与风险结构失衡,短期内反而可能造成市场动荡与系统溢价上升。
这正是美国医疗体系的悖论所在:不调结构,成本继续转嫁;调结构,价格短期失控。
五、制度武器库与市场信号的最后一战?
川普在信中最后一句话,极具象征意味:
“如果制药公司不配合,他的政府将‘动用我们武器库中的一切工具’,以保护美国消费者。”
这不仅是语言,更是制度宣言。
川普深知,在AI医疗数据互通政策之后,药价将成为医保制度现代化的最后硬战。
如果这一战赢下,美国可能迎来医保成本的长周期调整;若失败,则意味着药企继续掌控定价主权,医保通胀将持续挤压中产生活质量。
这是制度与资本、国家与企业、消费者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一场公开对赌。
而今,60天的倒计时已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