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制度视界 史识即兴随笔

邹英美美德, 制度文明笔记,海外原创,即兴随笔,笔落于Lake Michigan与The Pacific Ocean之间。
正文

没有主权货币的强经济体:台湾与全球的制度悖论

(2025-07-30 07:48:42) 下一个

《文明系列·制度货币篇(补章)》

 

没有主权货币的强经济体:台湾与全球的制度悖论

 

 

一、引言:资本够得着,制度却够不着

 

在全球货币秩序中,拥有主权货币是一个国家制度独立的基础保障。

 

它不仅意味着可以发行本币,更代表着对利率、汇率、资本流动的制度主导权。

 

然而,现实中存在一些“制度悖论型经济体”:

 

它们经济强劲、出口庞大、储备丰富,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权货币。台湾正是这类体制的典型代表。

 

一个能输出上千亿美元投资、拥有全球半导体霸权的经济体,却在国际清算、货币政策与技术采购中,必须仰赖美元体系维持其基本秩序。

 

这背后的制度代价,远非一个数字可以描述。

 

 

 

二、主权货币的定义与制度意义

 

主权货币的判定标准并非是否存在本币,而是是否具备以下三项制度能力:

 

一,能否独立发行并主导货币供给与利率调整;

 

二,是否能用本币主导国际结算与定价权;

 

三,是否具备通过本币参与储备体系、干预资本流动的机制。

 

当这三项能力失衡,一个国家即使拥有“货币”,也不具备“主权”。

 

 

 

三、台湾:制度依附下的强体制悖论

 

台湾流通的是新台币,由“中央银行(中华民国)”发行,看似主权健全。

 

但其制度结构却形成如下困局:

 

一,几乎所有出口、技术采购、金融操作皆以美元为基础,新台币无国际计价权;

 

二,台湾外汇储备高达五千六百多亿美元,却只能配置美债、美股、美元ETF,形成对美国金融系统的长期制度依附;

 

三,台积电、联发科等龙头企业的海外并购与供应链配置,全部绕不开美国货币结算与许可制度。

 

换句话说,台湾拥有全球第五的外储能力,却无法用自己的货币调度全球事务,只能反复“买入美国”,维持制度外嵌。

 

 

 

四、全球其他“无主权货币体”类型划分

 

第一类:彻底美元化国家

 

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巴拿马等,完全采用美元为法币,主权让渡彻底。

 

第二类:货币局与挂钩制度国家

 

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度,港元挂钩美元;新加坡虽自主发行货币,但货币政策高度受美元牵制。

 

第三类:使用他国货币但无制度认同地位

科索沃、黑山、巴勒斯坦等地区,使用欧元或谢克尔,但无铸币权,也非制度联盟成员。

 

第四类:名义有本币、实质依附美元体系的高经济体

 

台湾、阿联酋等海湾国家、部分加勒比岛国,虽具本币与金融资本,却无清算力与制度回旋空间。

 

 

 

五、制度代价:主权货币缺失意味着什么?

 

第一,金融风险无法对冲。全球金融波动来临时,这类国家不能主动调控汇率或注入流动性,只能被动承压。

 

第二,政策工具失效。无论是量化宽松还是资本调度,本币不被信任等于没有制度工具。

 

第三,国家叙事缺位。无主权货币者,常常只能接受他国的规则与命名,难以构建制度主体性。

 

 

 

六、结论:台湾的未来,是制度的选择题

 

台湾已具备全球资本体能,却始终无法掌握自己的制度主权。

 

从对美投资到科技出口,从金融配置到地缘安全,台湾正处于一个“资本够得着,命运够不着”的临界状态。

 

货币主权,从不是技术细节,而是国家能否作为制度主体存在的根本。

 

一个失去主权货币的经济体,哪怕今日辉煌,也终将被嵌入他人的制度剧本,成为强国战略的工具型附庸。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