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系列·制度文化篇(第七章)》
折扣不是慈善:美国老年人优待制度的文化与制度轨迹
一、制度起源:从大萧条到AARP的崛起(1930s–1960s)
老年人优待制度并非一开始就是“商业自觉”,它有明确的历史起点:
1. 大萧条与老年贫困
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中,美国社会首次大规模暴露老年人“无养老金、无医疗”的系统性贫困。彼时60岁以上人群贫困率高达40%以上,引发政策危机。
2.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1935年)
罗斯福新政中确立的《社会保障法》(Social Security Act)首次为65岁以上美国人设立退休金体系。这是现代老年福利的制度基础,却也带出一个悖论:国家制度提供底线,社会机制如何补充“尊严”与“优待”?
3. AARP的创立(1958年)
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由前加州校长Ethel Percy Andrus创建,初衷是为教师退休后谋求医疗保障。但她很快发现,老年人群体庞大、声音微弱,而企业正是最灵活的回应者。
自1960年代起,AARP推动了一系列与餐厅、球场、影院、旅行社合作的“老年人折扣项目”,并形成一种制度性惯例——老年人折扣是市场回馈而非国家义务。
二、制度嵌入:如何变成全社会共识
1. 与AARP会员绑定
很多商家只对“持AARP会员卡”的老年人提供折扣,这种做法既确保了优惠的“特定性”,也防止了折扣滥用,同时与AARP形成稳定商业联盟。
2. 以非高峰时段为主
商家通过错峰折扣将老年人安排在下午、平日等空闲时间段,这在餐饮、娱乐和高尔夫产业中尤为普遍。也就是说,这不是纯“让利”,而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
3. 进入商业定价模型
到1980年代,许多行业(尤其连锁品牌)将老年折扣正式纳入定价策略。例如:
麦当劳:65岁以上免费咖啡或饮料;
高尔夫球场:senior tee time费率;
大型影院:senior ticket价位;
火车票(Amtrak):10%折扣。
折扣已经成为“价格层级中的合法分类”。
三、文化比较:为什么美国是折扣,欧洲是补贴?
在制度设计上,美国的“老年人折扣”明显走的是市场机制导向的文化尊重路径,而非福利国家的财政主导模式。这一点与欧洲形成鲜明对比:
比较维度 | 美国 | 欧洲(如德国、北欧) |
机制路径 | 商家自愿、AARP协调 | 国家财政主导、法定优待 |
核心观念 | 尊严回馈、非施舍 | 公共义务、人人平等 |
执行方式 | 折扣多为市场推动 | 价格直接补贴、免费服务多 |
文化基调 | 强调选择与独立 | 强调照顾与权利 |
这背后反映的,是美国制度一贯的特点:政府设定制度底线,社会与市场补足“文化需求”。
四、隐性功能:商业制度中的“道德资本”
美国企业界长期将“对老年人友善”视为一种道德资本积累机制,这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品牌建设
如CVS、Walgreens、Whole Foods等零售品牌,公开标榜其senior-friendly策略,不仅赢得消费者,也稳定股东信心。
2. 雇员激励
老年折扣政策也与老年员工再就业策略挂钩,如“返聘员工享老年价”等人力资源政策被大公司采纳,形成制度闭环。
3. 地方政府默许与鼓励
虽然政府不提供税收减免,但地方市政经常将“senior discount”作为商业鼓励项目之一,形成一种“软政策”扶持氛围。
五、制度反思:折扣的边界与未来挑战
1. 折扣是否真正帮到最需要的人?
一些批评者指出,老年折扣并不区分贫富,富裕老年人也一样享受优惠,反而忽视了低收入中青年家庭的压力。
2. 数字化时代的适配问题
随着APP点餐、无人收银的普及,很多老年人难以主动“索取折扣”,反而成为制度排斥对象。这也引发新一轮商业伦理反思。
3. 是否该制度化?
有人主张将老年折扣纳入政策体系,如部分州议员提出“鼓励小企业为老年人提供折扣的税收抵免”,但至今仍未通过联邦立法,反映出制度的边界感与商业文化的自律倾向。
因此
在美国,“老年人折扣”不是权利、不是补贴、不是福利——它是社会成熟后的“制度礼貌”,一种温和的文化补充机制。其背后体现的是美国制度一贯的特征:
国家负责底线,社会塑造温度,市场承担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