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祭

1989年6月4日那个夜晚,和随后的黎明,从未远去
正文

中国网络社群是怎么被毒害的

(2025-09-01 02:20:25) 下一个

我最近退出了一个游戏交流群。退出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群里缺少知识,而是因为那股令人窒息的压迫气息。

当时我只是分享了如何在淘宝找到真实天然面料的衣物,结果立刻遭到管理员警告,要求撤回,因为“这与游戏无关”。在我看来,这完全是无害的生活经验分享,放在任何一个正常的论坛或社区,都属于再正常不过的“闲聊”环节。即便是一个以游戏为主题的社区,也会设有“水区”供人交流生活点滴,而不会如此冷冰冰地排斥非核心话题。

可在今天的中国网络社群里,这样的空间已经几乎消失殆尽。

从江湖到单位化的社群演变

我记得在胡锦涛、江泽民时期的网络,还保留着江湖气息:贴吧、QQ群、论坛,自由度虽然有限,但草根氛围很浓,主题之外的闲聊常常才是社群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习近平上台后,情况发生了质变。网络空间被全面政治化、规训化,平台要自我审查,群主要承担责任。于是,群主和管理员为了“自保”,开始把一切与主题不符的发言都当作潜在风险。社群逐渐丧失温度,异质的声音和话题被强硬排挤。

被毒害的三重逻辑

  1. 恐惧:担心话题“越界”惹来麻烦;

  2. 服从:主动对号入座,严格限制交流范围;

  3. 排斥:把任何不合规范的内容视为威胁。

这种逻辑正是中国社会控制的缩影。现实里的“单位化”,在网络社群里被完整复制。人们不再是平等交流的伙伴,而是处于一条隐形规训链上的“被管理对象”。

失去价值的社群

当一个社群只允许机械性的“主题发问”,却容不下最普通的生活分享时,它就不再是一个有机的社区,而只剩下空洞的工具属性。
对我来说,如果我真的有游戏问题,AI已经能给我更好的解答,我不必忍受这种压迫氛围。

这正是中国网络社群被毒害的现实:它们失去了作为“社群”的意义,变成了一个个小型的纪律单位。极权对人们的影响无处不在,而多数人早已麻木,失去了感知能力,认为只要有饭吃就无所谓。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