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粉红的语境里,“昂撒匪帮”“犹太强盗”成了攻击西方的惯用标签,批判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历史无可厚非。然而,如果反观中国自身的历史观与文化世界观,便会发现一种更深刻的讽刺与危机:他们已将侵略和扩张在文化中内化为正当且值得骄傲的“教化”行为。
传统中国史书中,征服和压迫常被冠以“教化”“统一”的光环。从汉唐的“化外归化”,到明清的“开化蛮夷”,侵略的实质被巧妙掩盖。征服者被描绘成仁义之师,受征服者则贴上“蛮夷”贬义标签,这种叙事剥夺了被征服者的主体性,也为未来扩张奠定道德基础。
以湖南娄底的新化为例,名字意指“新近被化服”。清朝才将梅山部族纳入中央政权,他们在中原话语中被称作“梅山蛮”,因为不归中原奴隶主统治便被标为蛮夷。清朝通过这种分类把军事征服包装成教化,掠夺成统一。新疆的历史路径亦是如此,只是规模和地缘不同。
这套历史叙事代代传承,成为嵌入民族认同的文化基因。扩张被视为秩序,征服被看作稳定,版图变动成为民族自豪感的来源。侵略主义在文化层面被美化和合法化,成为一种扩张主义的文化病毒。
对比之下,西方虽然有漫长殖民史,但现代主流社会普遍认知殖民是错误,伴随持续反思和批判,如历史教育改革、官方道歉等。这种反思态度,避免了扩张正当化的文化固化。
中国式扩张主义之所以危险,在于未曾真正承认过往错误,反而将侵略歌颂为文明使命。粉红们喊着“昂撒匪帮”,却对本国历代对同胞的征服压迫视而不见,甚至理所当然地接受这种历史。
这就是西方必须警惕的根源:面对一个将侵略包装成教化、将扩张视为文明使命的文化体系,单靠现实利益的合作是极大风险,因为背后的世界观最终会转化为行动。
“昂撒匪帮”曾经侵略扩张固然是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他们至今仍在为自己的侵略唱颂歌。
以网易《燕云十六声》中将“收复燕云十六州”描绘成全民不灭的统一愿景为例,实际历史远比这复杂。燕云十六州自五代被契丹占据,宋朝虽屡次尝试收复,却代价惨重,边民更盼和平而非战火。
明代朱元璋夺取燕云十六州,并非源自全民统一大业的坚定信念,而是因蒙古内乱、军力消耗严重,恰逢明军实力强盛,才“刚好”能拿下。其后明朝对蒙古北伐多次无大斩获,最终以防守为主。
现实远非民族叙事的浪漫版本。民众更多的是自顾不暇,关心生计,而非皇帝地图上的版图梦想。
明朝收回燕云不是因为中原人民千年不忘,而是朱元璋刚好打得赢;当时百姓更关心活下去,而不是帮皇帝画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