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强大,根本上取决于自身的内在活力与制度韧性;而一个国家的衰弱,同样源于它自身的内在缺陷。中共统治下的中国,长期依赖出口导向和外资驱动,一旦外部环境恶化,就提出所谓“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口号,试图依靠内部市场自给自足。然而,问题在于——它的经济体制本身,就与真正的内循环格格不入。
中共经济制度的真实面貌,是打着“公有制经济”旗号的垄断资本主义。所谓“公有制”,在大陆语境中指的并非全民共享的财富,而是由国家企事业单位——本质是各类衙门企业——牢牢控制的行业和资源。这些国企依法必须占据“主体地位”,享有垄断权,任何可能威胁到这种垄断的民营经济,都会遭遇打压与限制。
问题是,衙门企业与市场经济的活力背道而驰。它们没有真正的利润压力,也不承担竞争风险。历史早有前车之鉴——清末洋务运动中的官办企业,表面上引进西方技术,却因为体制僵化、内部盘剥、腐败横行,最终在与西方的竞争中节节败退。这一切,在中共治下的国企身上依旧重演。
曾经,我在一家大型民企的宣传栏里看到“大陆民营企业纳税总额已超过外企”的标语。姑且不论数据的真实性(毕竟大陆所有统计口径都由那个撒谎成性的政党垄断),即便是真的,也无法得出民企经济规模更大的结论。原因很简单:中共为了吸引外资,对外企提供了极高的税收优惠,而民营企业则往往面临更沉重的税费与苛捐杂税。在这样的国情下,“纳税额=经济规模”根本站不住脚。
这种宣传方式有一个固定套路——只强调光鲜的部分,刻意忽略背后的制度性掠夺,造成极大误导。细想之下,逻辑完全不通。
经济机器运转需要投入资源,就像发动机需要燃料。而中共式的衙门经济,除了正常的运转成本,还需要额外的“润滑剂”——那就是层层特权和权力寻租。吃拿卡要、贪污受贿,反倒成了维持体制稳定的内部机制。这样一来,机器的燃料消耗远远高于它的实际产出,当消耗的资源超过了机器本身创造的价值,崩溃就只是时间问题。
一个典型例子是自来水行业。中共早已将自来水垄断,但在去年却宣布开征“水资源税”,变相提高水价。理由居然是“亏损”。垄断自然资源的行业怎么会亏损?难道抢劫也能抢到亏本?这不仅是笑话,更是对公众智力的侮辱。我的家乡有一家大型国企,也是年年亏损,缺钱就找财政补贴,不然就转嫁给公众。既无效率,也无责任。
衙门经济的腐败,不是个别人的道德问题,而是制度必然。一个县乡干部,收几千块钱就能安排你进入基建类国企(比如中建系)。我有个发小花了钱进去,拿到的还是累死人的岗位。国企的“好处”本来就在于稳定与待遇,但财政一旦吃紧,就开始拖欠工资。
习近平这些年的“反腐”,表面上是整顿纪律,实际上却是越反越腐。一个基层小官员,动辄贪污上亿,这说明国企早已被权力集团蚕食殆尽。去年甚至有新闻报道,一位中化公司员工的妻子在公司门口下跪讨薪,哭诉丈夫已被欠薪一年多,家里揭不开锅,孩子要上学,她只好不顾颜面公开求助。这些场景,才是效率低下的最好证明。
所谓“内循环”,本质是依靠国内市场完成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闭环。然而,中共经济结构存在三大硬伤:
财富高度集中
垄断行业与权力集团攫取了绝大部分社会资源,民众手中可支配收入有限,消费能力被透支。
生产效率低下
国企垄断导致资源配置僵化,权力腐败吞噬利润,真正的价值创造不足以支撑长期运转。
制度掠夺常态化
在缺乏法治与监督的环境下,任何经济增长都会被权力集团迅速消化为私利,无法沉淀成社会财富。
结果是,即使外部环境逼迫中共收缩到国内市场,它也无法建立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内循环体系。所谓“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最终只是一个口号——它既不具备制度土壤,也没有经济动力,更谈不上稳定运行。
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依赖的是制度的公平、市场的活力、社会的信任。而中共所打造的,是一个依赖权力垄断和资源掠夺的高耗能经济机器。在这样的体制下,内循环只会成为体制内权贵的循环,民众则被迫在通货膨胀、税负加重与工资停滞中消耗殆尽。
“内循环”不是不能做,而是在中共的制度框架里,永远只能做成一场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