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祭

1989年6月4日那个夜晚,和随后的黎明,从未远去
正文

中共是如何实现“全民化纤”的

(2025-08-29 01:49:06) 下一个

在炎热的气候下,穿着化纤衣物的体验异常糟糕,但现实中,大多数人几乎别无选择。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中共及其国企对纺织市场的系统性操控。

一、政策驱动与企业执行

中共通过垄断国企——尤其是中石化——对聚酯纤维库存进行消化控制。企业在行政压力下,即使对高端天然面料有兴趣,也不得不服从国家指标,生产化纤或高比例化纤混纺服装。即便是定价几百上千的高端服装,也普遍采用化纤面料,这明显违背正常市场逻辑。

同时,政府和企业还通过虚假宣传,将化纤包装为“高科技面料”,误导消费者对性能的认知。

二、出口压力与内需挤压

由于西方市场对化纤接受度低,大量大陆制造的天然面料被出口,进一步压缩了国内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天然面料本应满足中高端市场需求,但出口流通导致国内衣物大多以化纤为主。

三、电商平台的市场扭曲

数字平台进一步放大了化纤占据市场的现象。以淘宝为例,消费者搜索“天然面料”,首页往往显示的是化纤商品,而标题却标称天然面料。这种虚假标题和算法偏向,使得真正的全天然面料被“淹没”,消费者必须经历大浪淘沙才能找到真实商品。

这种现象显示,政策、生产、销售到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向“全民化纤”倾斜。

四、社会与文化影响

化纤不透气、不排汗,穿着体验差,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也衍生出各种影响市容和社会文明的现象。长期强制穿化纤,还扭曲了审美和消费文化,高端消费者无法表达品味,天然面料产业发展受限。

五、背后的结构性逻辑

综上所述,“全民化纤”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政策驱动、企业执行、出口压力与数字平台算法共同作用的结果。消费者被迫接受不舒适的化纤衣物,高端市场被挤压,天然面料产业难以发展,而政府和国企通过这种方式消化库存、维持利润和控制社会消费选择,实现了结构性的市场操控。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