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祭

1989年6月4日那个夜晚,和随后的黎明,从未远去
正文

明明是她出钱,为什么大家骂她是“鸡”?

(2025-08-04 08:31:15) 下一个

——从街访互动看中国社会的性别污名机制

在B站的一条热门街头采访视频中,一位擦边风格明显的女UP主出现在安徽淮海路。她身着精心打扮、妆容得体,在街头挑选阳光帅气、穿搭干净的年轻男性,提出一些“亲密极限挑战”——比如抱着她做深蹲、背着她做俯卧撑、或者闭眼搂抱30秒。这类视频动辄破万点赞,数据亮眼,但她的评论区却几乎是一边倒的骂声,主调是“鸡”、“下贱”、“想红想疯了”等性别污名词汇。

如果我们抛开“道德评判”的滤镜冷静思考,会发现这类反应其实揭示了一种更深层的社会性别结构与羞辱机制:**在以男性为凝视中心的社会中,当女性“主动出击”并对男性“挑选消费”时,即使她是出钱、付出者,依然被迅速归类为“廉价”、“肮脏”——因为她侵犯了一个最根本的性别禁忌:**她不再等待挑选,而是开始挑选他人。


一、不是“骚”,而是“挑人”才是她真正被讨厌的原因

在主流父权文化中,“主动示好”的女人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在她们的行为中,哪怕没有性交易、没有赤裸裸的利益索取,只要行为形式稍显主动,就会立刻被打上“廉价”的烙印。尤其是像这位UP主这样外貌出众、气场张扬、行动不设防的女性,更是被视为一种“越界者”——她不仅挑战了男性默认的掌控权,还“将别人家男孩子当成商品一样在选”。

讽刺的是,她所挑选的“帅哥”,大多是那些在性别层级中被社会赋予优越感的“精致男性”:长相优、体态好、衣着考究。然而,在这些互动中,这些男性并没有显得羞耻,反而常常显得得意、享受,并乐于配合挑战。可视频下方,挨骂的不是这些“被选中的男人”,而是提出挑战的女性。


二、为什么“她出钱”,却要“她受辱”?

很多网友会说:她这是在炒作、在擦边、在“蹭男色”流量。但本质上,这种批评背后其实有一种极端双标的“性别经济逻辑”:女人不可以主动索取,哪怕她给出了钱、出了力、出了时间。

如果换作一位男UP主,打扮时髦、语气轻浮,在街头搭讪年轻女大学生,提出让女生背着他跑步,或是抱着他拍照,那评论区或许仍会有批评,但更多可能是调侃、甚至是调侃下的艳羡。而如果这些女生长得漂亮,观众还可能对男UP主投以“艳福不浅”的祝福,甚至赞他“有手段”。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大众潜意识中,“挑选”的权力仍然属于男性,“被挑选”是女性的宿命。而当女性反转角色、掌握挑选权时,她就会被拉入“性资源转化的污名池”,无论她是否真的涉及任何性交易行为。


三、评论区的“骂鸡”,其实是一种倒置的自卑

让我们再回到这群在评论区“怒骂”的男性观众。

这些人并非该UP主的“受害者”,她并没有侵犯他们,也没有从他们身上捞取任何实质性利益。他们的愤怒与谩骂,更像是一种夹杂了**“吃不到葡萄的怨气”与“角色错乱的不安”**。

他们意识到,这些被搭讪、被挑选、被消费的男人,并不是自己。他们也清楚,如果今天街头采访换成自己,大概率不会被这类UP主搭话,更不可能在视频中获得“女性的主动青睐”。于是,潜意识中的“嫉妒+羞耻”混合为一种攻击性的发泄:她就是“鸡”、她“不自重”、她“靠男人红”。

但真正让他们无法承受的,是一种身份的动摇——曾经自信能当“挑人者”的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只是“看客”,连被挑选的资格都没有。

这些屌丝往往一边骂女人物质,一面无视自己根本没有雄性魅力、也不重视自身建设的事实,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觉得只要挣到钱就能拥有女人。这种自相矛盾的心理,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既痛恨物质,又渴望物质。

然而,与其坐在屏幕前冷嘲热讽,不如诚实地问一句:“我能不能也变得更好?”很多人不是输在基因上,而是输在生活习惯上。改变自己,其实并不玄学:

  • 从日常生活的整理开始,不再邋遢;

  • 穿搭干净合体,不一定贵,但要合适;

  • 做基础护肤,修剪指甲与胡须;

  • 一周三练,重拾肌肉与姿态;

  • 建立起社交自信,而不是通过否定女性来获得心理补偿。

这些行动,比起用键盘嫉妒别人、骂陌生女性“下贱”,有效太多。也是普通男性真正能掌握的成长路径。


四、女性一旦越权,就会被污名

这类骂声,最终暴露的是一个社会真相:在中国仍处于强父权文化主导的环境下,“出钱的女人”不是更受尊敬,而是更容易受辱。

她出钱,却没有赢得话语权;她是挑选者,却被当成了“倒贴”;她以行动表达自己的欲望,却被社会视为“失格”。这种羞辱并非因为她“触犯了公共秩序”,而是因为她侵犯了男权秩序下的“性别剧本”。

在这个剧本中,男人可以花钱挑女人,叫“会玩”;女人花钱挑男人,叫“当鸡”。


五、结语:性别秩序的真正考验,在于“谁可以选谁”

或许我们应当扪心自问:一个真正平等的社会,难道不该容许女性也拥有“挑选”的权利吗?为什么一旦女性掌握了身体、欲望和话语的主动权,就立刻要被归为“鸡”或者“不要脸”?

这些街头视频并不完美,它们确实带有“猎奇”“擦边”甚至“哗众取宠”的元素,但它们也意外地成为了性别污名机制的镜面——当一个出钱又主动的女人出现时,社会的下意识反应,仍是把她塞进最污秽的字眼中,来证明她“不配拥有权力”。

而其实,每个键盘侠真正需要面对的,不是视频里的那个女人,而是镜子里的自己。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