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祭

1989年6月4日那个夜晚,和随后的黎明,从未远去
正文

习近平与薄熙来:两个毛派的殊途同归

(2025-08-17 04:20:29) 下一个

在中共政治舞台上,习近平与薄熙来都是毛派政治逻辑的继承者。两人同样强调政治挂帅、群众动员与斗争思维。不同的是,薄熙来以烈火般的高调试验提前暴露,最终身陷囹圄;习近平则以温水煮蛙的隐忍与渐进,骗过了党内元老,最终集权于一身。两人的命运虽迥异,但其路径却殊途同归:都推动了毛派政治的回潮。

共同点:毛派基因的烙印

  • 政治高于一切
    薄熙来的“唱红打黑”运动,将红歌与毛式宣传重新搬上舞台,试图以红色文化塑造群众认同。习近平的“新时代思想”与红色教育,同样将政治正确置于社会生活之上,经济与民生议题必须服从意识形态。

  • 群众动员
    重庆时期,薄熙来大力推行“唱读讲传”活动,万人广场合唱红歌成为政治景观。习近平则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主义宣传”为工具,从小学教材到网络舆论全方位铺开,打造一场国家层面的“红色大合唱”。

  • 斗争思维
    薄熙来的“打黑”运动,一方面确实打击了黑恶势力,但也成为清洗政敌、扩张权力的手段。习近平的“反腐”运动规模更大,名义上整顿党风,实质上清除了几乎所有潜在挑战者。二者逻辑如出一辙:通过“斗争”来重塑政治秩序。

不同点:权术与节奏的差异

  • 薄熙来:烈火式冒进
    薄熙来在重庆掀起大规模政治实验,迅速积累声望。群众运动的高调姿态,使其几乎成为“毛泽东式领袖”的复刻版。他过早触动了党内格局,引发元老院恐惧。王立军事件爆发后,薄熙来失去庇护,被迅速抛弃,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 习近平:温水式隐忍
    相比之下,习近平在地方任职时格外低调。在福建、浙江,他强调发展经济、谨言慎行;在上海短暂任期内,更表现得“老实本分”。这种“安全牌”让他在权力交接中脱颖而出。上台后,他才逐步强化舆论管控,收紧社会空间,建立起个人独裁。与薄熙来的急进不同,习近平的策略是逐步收网,直到对手无处可逃。

案例对比:重庆模式与新时代宣传

  • 重庆唱红 vs. 全国红色教育
    薄熙来让市民每天在广场唱红歌,重塑“红色重庆”。习近平则推动“党史进教材、红歌进课堂”,并在互联网大规模清理“历史虚无主义”,把红色宣传扩展到全国。

  • 打黑清洗 vs. 反腐运动
    薄熙来“打黑”打掉了一批重庆地方权贵,但也为自己结下政治仇敌。习近平的反腐更为彻底,从周永康到孙政才,几乎所有能构成制衡的政治人物都被整肃。

  • 煽动民族情绪
    在薄熙来时代,重庆宣传重点是毛派“红色文化”;在习近平时代,则升级为国家层面的民族主义。2022年“苏州和服事件”中,警察当街呵斥普通女子“伤害民族感情”,正是这种氛围下基层执法主动迎合政治宣传的产物。

殊途同归:毛派政治的宿命

表面上,薄熙来与习近平的命运截然不同:前者在聚光灯下轰然倒塌,后者在沉默中登上权力顶峰。然而二者殊途同归,都是毛派政治在新时代的回潮。

薄熙来过于炽烈,烧伤了自己;习近平则温水煮蛙,把全社会都拖入毛式政治逻辑的复兴之中。前者是试炼,后者是定局。

结语

所谓“狗咬狗”,并非理念分歧,而是权术节奏的差别。薄熙来的失败与习近平的成功,不过是同一种政治逻辑的不同演绎。最终,这两条道路都导向一个结论:毛派阴影仍笼罩在中国政治之上,决定了体制的宿命性回潮。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