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6月4日那个夜晚,和随后的黎明,从未远去
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复制
正文
政法烈士周永康:从制衡到失控的权力隐喻
(2025-08-14 23:00:42)
下一个
周永康,曾任中共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掌控公安、国安、检察、法院等强力机关,堪称中国权力结构中的“刀把子”。在中共体制中,中央政法委作为一个超越单一司法机构的综合指挥中枢,具备统一协调、直接干预敏感案件侦办、起诉和审理的全过程权力。公安系统若不配合,检察机关难以取证立案;法院的判决若无政法委指令,可能沦为空文。这种制度安排赋予了政法委在实际运作中阻挡中央某些司法决定的能力。相比之下,大陆法院在体制中长期处于尴尬地位:名义上作为独立审判机关,实则在政治案件中必须服从党委领导,尤其是政法委的统一部署。法院院长通常兼任政法委副书记,这种结构性重叠使司法权缺乏真正的独立性和抗衡能力。政法委的超然地位,使其成为权力制衡的关键节点,同时也为权力滥用埋下隐患。在中共内部,长期存在“刑不上大夫”的潜规则——在位或退位的高级领导,尤其是政治局常委级别,即便落马,也多获象征性量刑。然而,2015年,周永康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后减为无期徒刑),打破了这一惯例。这不仅反映了习近平对周永康的极端痛恨,更是对政法系统发出的严重警告:没有绝对安全的高位,任何可能挑战最高权力意志的系统或人物,都将被毫不留情地清除。从制衡到真空:权力的转折点在周永康任内,尽管政法系统存在腐败和权力寻租,但其庞大的资源和相对独立的运作模式,使中央最高领导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需与之协调妥协。这种体制遗留了邓小平时代的一个潜在共识——权力虽集中,但不能完全为所欲为。例如,2012年习近平刚上台时,政治氛围相对宽松,网络言论管控尚未全面收紧。一位网民回忆:“2012-2014年,我在百度贴吧公开批评习近平,都没遇到麻烦。这在当时是常见的,很多人都在网上表达不满。”这反映了当时政法系统在周永康掌控下,仍对最高权力的执行保持一定缓冲。然而,周永康的倒台(2014年被调查,2015年判刑)标志着这一制衡的彻底崩塌。政法系统被全面收编,地方公安、检察院、法院等机构直接听命于中央,权力在最高层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集中。上述网民补充道:“周永康倒台后,我因同样的贴吧言论被地方公安找麻烦,警告我停止发表敏感内容,甚至威胁要传唤我。”这种从宽松到高压的转变,清晰印证了权力集中化的后果。政治迫害案件的数量和力度显著上升,“司法”与“政治”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709大抓捕与排外执法:权力失控的信号弹2015年7月9日,中国大陆爆发震惊国际的“709大抓捕”事件。公安机关在全国范围内对约300名律师、维权人士及其家属展开大规模抓捕和骚扰,涉及王全璋、李和平、谢燕益等著名人权律师。许多人在羁押期间遭受酷刑,如长时间剥夺睡眠、强制站立、电击等,案件处理过程缺乏透明度,严重侵犯被告人基本人权。709事件并非孤立,而是周永康倒台后、政法系统失去制衡的直接体现。中央对政法机关的绝对掌控,使其成为政治指令的忠实执行者,对异议人士的打击更系统化、强硬化。其他典型案例进一步揭示了这一趋势:
- 谢阳案(2017年):湖南律师谢阳因代理敏感案件被拘留,其律师会见记录披露了酷刑细节(如电击和暴力殴打),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但最终仍被判刑。
- 许志永案(2020年):公民运动倡导者许志永因推动教育平权、呼吁宪政,被判刑四年,审判过程程序高度政治化。
- 丁家喜案(2023年):维权律师丁家喜因组织公民聚会,被判刑十二年,创下近年来同类案件的量刑纪录。
- 董琼瑶案:作为“泼墨女孩”,董琼瑶因2018年向习近平画像泼墨抗议,遭到长期监控、拘押和精神病院强制治疗,家人也受到牵连,最终导致家破人亡的悲剧。
与此同时,权力失控还体现在基层执法的排外行为中。2015年后,伴随官方民族主义宣传的强化,地方公安在处理涉及“外国元素”的事件时,日益采取高调、羞辱性手段。例如,2022年苏州和服事件中,一名女子因穿着和服在街头拍照,被警察当众呵斥并强制要求脱下服装,理由是“伤害民族感情”。类似事件在全国多地发生,反映了基层公安主动迎合政治氛围,放大排外情绪。这种“衙役带头下场,群众鼓噪排外”的现象,不仅是司法权力的滥用,更凸显了官方默许的民族主义与基层执法的结合,进一步侵蚀了公民的日常生活自由。一家之言:纪念并非美化对中共高层的复杂角色,需以辩证视角审视。无论是周永康还是其他高层人物,难称完全高尚,但也非纯粹的暴君或奸臣。在其任内,政法系统虽有腐败弊端,却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朝纲”的存在,为权力运行提供有限的制衡缓冲。这种缓冲虽不完美,却避免了最高权力的完全肆无忌惮。周永康的倒台,标志着这一缓冲的终结,也为权力失控打开了闸门。一位网民的经历生动揭示了这一变化:“周永康倒台前,我在网络上批评习近平毫无压力;倒台后,地方公安迅速找上门,警告我噤声。”从网络言论打压到当街羞辱和服女生的执法行为,权力集中化的后果无处不在。纪念周永康,并非为其全部行为背书,而是为那些在权力洪流中试图提供制衡、却最终付出代价的人正名。警告与制度反思周永康的倒台,不仅是一场权力斗争的结果,更是中国政治体制“制衡失效”的转折点。曾经的政法委虽有诸多弊端,但在结构上形成了一定的权力缓冲,使最高领导的意志不能完全畅行无阻。周永康被判死刑(缓期执行),向全体高层发出警告:制度中已不再有安全缓冲区。从709大抓捕到董琼瑶的悲剧,再到和服事件中警察的当众羞辱,权力失控的后果清晰可见——政治迫害的系统化、司法程序的政治化,以及公民言论与生活自由的急剧压缩。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官方推动的民族主义与基层执法的结合。和服事件等案例表明,地方公安在中央高压政策下,不仅打压政治异议,还主动将民族主义情绪融入日常执法,侵蚀了公民的文化表达空间。这种趋势与周永康时代政法系统的相对独立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了权力集中化的深远影响。反思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周永康个人命运的审视,更是对中国政治体制深层问题的追问。权力的高度集中虽能短期内强化控制,却也埋下了长期的不稳定隐患。未来,重建司法独立与权力制衡,仍是中国法治进程的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