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长岛客

文革期间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80年代赴美留学,00年代“海归”回国,退休后定居纽约长岛
正文

移居纽约的埃及神庙和方尖碑

(2025-07-09 05:23:24) 下一个

本人是个博物馆迷,至少参观过世界上二十余个综合性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里无一例外都有埃及文物馆,其展品包括古埃及的木乃伊,雕像,草纸和各种工艺品等。                       但有两样埃及文物,神庙和方尖碑,却是绝大多数博物馆无法收藏的,前者太大,后者太高,但有一个地方除外,那就是纽约。  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里最大的文物就是这座来自埃及的丹铎神庙(Temple of Dendur)。 它是由此时期的罗马统治者奥古斯特皇帝在公元前23年建造,位于尼罗河上游阿斯旺以南90公里处的砂岩平台上。

丹铎神庙在埃及矗立了一千九百多年, 期间曾遭遇日晒雨淋、沙尘暴、洪水、游人涂鸦、建筑物石块被村民偷走等破坏,甚至还一度被用作基督教堂。 上世纪六十年代,埃及计划修建阿斯旺水坝,库区增高的水位将淹灭这座神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发起了拯救该水库地区古迹的国际运动。约五十余个国家响应号召,为此提供了设备、专业知识和资金,其中包括美国提供的1600万美元的财政资助。 为了感谢美国政府的援助,埃及政府于1965年将该神庙赠送给美国。 肯尼迪总统的遗孀贾奎琳. 肯尼迪代表美国接受了这份礼物。这座总共640吨重的埃及神庙于是被拆开后装入661个板条箱,于1968年八月运到纽约。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这件礼物(整体搬迁至国外的埃及神庙可谓绝无仅有),为此还设立了文物委员会来决定该神庙的安置点。 伊利诺伊州的开罗市、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市、凤凰城、华府、波士顿等城市纷纷提出了安置方案;原本曾计划在华盛顿或波士顿的露天组建该神庙,但考虑到长期的风吹雨淋对神庙的侵蚀,这些方案被一一否决。此时位于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则提出,将该神庙安置在室内,并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来保护该神庙,这一方案得到了文物委员会的青睐,时任的约翰逊总统于1967年4月最终决定将神庙转交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为了容纳神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其旗舰建筑中建造了一个翼楼。经过长达十年的细心施工和组建,丹铎神庙在1978年终于组装完毕并对公众开放,由此成为博物馆的标志性展品之一。这座重新安置的神庙保留了原来的东方朝向。为了表现尼罗河和原址的悬崖,建筑师在神庙前面放置了一个倒影池,在后面放置了一面倾斜的墙;他们还设计了点画玻璃天花板,用漫射光线来模仿古埃及的日照,还使用特种技术来重现埃及的气候。

神庙各处都有装饰有浮雕,描绘的人物包括奥古斯都(罗马皇帝)作为法老与女神和众神互动。这些雕刻还纪念两位半人半神的英雄努比亚兄弟,神庙的外墙上刻有奥古斯都皇帝作为法老向伊希斯、奥西里斯、和他们的儿子荷鲁斯献祭的浮雕。神庙入口处有来自上埃及和下埃及的法老们,左边是白色王冠,象征上埃及;红色王冠代表下埃及。 南墙上的场景描绘了法老和两兄弟皮霍尔和佩德西带着香和水的礼物。埃及人相信法老或奥古斯都皇帝通过向众神献香就可以得到永生。两兄弟都坐着,一手拿着一根权杖;权杖是权威和生命的象征。门廊的柱子上装饰着浮雕,上面刻着人们向神庙献上动物和鲜花的供品。在塔的东侧,浮雕描绘了奥古斯都在佩德西和皮霍尔面前手里拿着一个亚麻布袋。南坡道上有奥古斯都皇帝穿着埃及服装向哈内多特斯神献上一条眼镜蛇(真理眼镜蛇)的浮雕。   在一处石墙下面,一位两百多年前的参观者竟然刻上了 “Lenard  1820” 字样”,看来在古迹上涂鸦的陋习古来有之。

在“移居”纽约以前,丹铎神庙已经在尼罗河边日晒雨淋了近两千年,原本内外墙壁上的涂色基本退净。为向观众展示原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神庙西面的墙上用灯光展示了当年的鲜艳色彩,给观众以直接的印象。  这座神庙是大都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也是观众们参观大都会博物馆时必须打卡的展品之一。

在向美国赠送古神庙的同时,埃及政府基于同样的原因向西班牙,荷兰和意大利分别赠送了三座神庙。我曾有幸在西班牙马德里皇宫附近的小山上参观了埃及赠送的德波神庙。比起“移居”大都会博物馆的丹铎神庙,移居到西班牙的这座神庙在户外风吹雨淋,“待遇”差远了。


方尖碑是古埃及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神的纪念碑,也是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它是用整块花岗岩制成,其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塔尖常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包裹,当旭日东升照到碑尖时,它会像耀眼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

目前全球共有29座古埃及方尖碑,其中9座仍留在埃及本土,其余20座流落到世界各地。意大利拥有11座,是方尖碑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与罗马帝国时期统治埃及的历史有关。其他方尖碑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英国四座,法国一座,以色列一座,土耳其一座,波兰一座,和美国一座。 这座在北美洲唯一的方尖碑,现在就矗立在我眼前。

古埃及的法老们常在大赦之年或炫耀胜利之时竖立方尖碑,而且通常成对的竖立在神庙塔门前的两旁。方尖碑的四面一般均刻有象形文字,用以显示它的三种不同目的:宗教性(奉献给太阳神阿蒙)、纪念性(常用以纪念法老在位若干年)和装饰性;它也是埃及帝国权威的强有力的象征。

 19世纪晚期,埃及政府将一对高21米、重186吨的方尖碑分别赠给美国和英国。这一对方尖碑原是在公元前1500年由图特摩斯三世在位时立于赫利奥坡里斯,碑文述及图特摩斯三世的事迹,碑身是用阿斯旺采石场典型的红花岗岩雕成。约在公元前47年,时任统治者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将它们从赫利奥坡里斯移到当时的埃及首都亚历山大。埃及政府赠送给英国的那座方尖碑,如今屹立在伦敦的泰晤士河畔。

 

1869年,埃及将方尖碑作为礼物赠送给美国,以此作为庆贺苏伊士运河竣工以及美埃之间贸易关系的建立的礼物。1881年,这座绰号“Cleopatra's Needle”(克利奥帕特拉的针,埃及艳后的针)的方尖碑从埃及启程前往美国,这趟行程整整花了112天。当时的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捐助了运输费用。 这座具有3500年历史的方尖碑自此被矗立在大都会博物馆的西墙外,属于中央公园的空地上。

方尖碑身从基座上到尖约高21米,重量约220吨。方尖碑的四个角落用青铜海螃蟹(复制品)做支撑。 由于历经千年的日晒雨淋,方尖碑的四个侧面中,有两个侧面遭受了风化破坏。 四个侧面上都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 其中有两个侧面面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见,这些文字主要记载了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和拉美西斯二世的功绩及其对神灵的敬拜。

古老的埃及神庙和方尖碑,将伴随纽约人经历今后的数千年。 在欧美的许多大城市里,模仿方尖碑而建的纪念性建筑随处可见,如俄罗斯莫斯科胜利广场的黑色方尖碑和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方尖碑。 美国最著名的方尖碑就是位于首都的华盛顿纪念塔。华盛顿纪念塔位于华盛顿特区白宫南面的中央大草坪上,为纪念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 华盛顿而建。 该塔是现今世界最高的石制建筑之一,从它那高大的塔身上,仍可显示出古埃及的建筑艺术风格。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