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几次红楼,就会读出楼外楼。有了更多的视角,也许读书会有更多一层的收获。
近来重读红楼。这回读得有趣。一边在spotify上没日没夜地听《蒋勋细说红楼梦》,一边对照着维基文库上的两个本子(程乙本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翻来覆去地读,注意到真可谓成千上万从前忽略过的地方,竟把这书读得越来越长。有心把胡适、周汝昌等再找来读读,但又恐“红学”一入深如海,所以还不曾下手。
因为这次把红楼读出来了自己的“见解”,又还未曾迈进那个百家争鸣却也不曾争出个所以然的红学之门,所以想把自己一点点新鲜的想法记录下来,也做东施效颦一般给这些小文章起个“书名儿”,就叫做《红楼梦长》。但愿将来回头再看时,在一堆愚笨不通的观点背后也许会有一两点意思。
关于引用哪个版本,有两个考量。一是因红楼梦版本之争毫无定论,故目前只遵从个人偏好,引用(个人觉得更接近作者原意的)脂本而非程乙本,且使用手头觉得最好用的维基文库。二来觉得即是引用,还是该当用繁体字,因作者酷爱文字游戏、而他又从未授过版权给简体字,所以个人认为阅读、引用简体字会错过很多端倪,且对作者不敬。总之,本人使用的红楼梦引文全部来自维基文库脂硯齋重評石頭記。
关于作者到底是脂砚斋还是曹雪芹,目前个人倾向于脂砚斋是人物、情节、诗词等小说主体的最初架构者,也就是被一干痴男怨女夹带下凡历劫的那块石头,是小说真正的创作者,而曹雪芹是他的合作者,也就是“偶然”从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经过而读到了石头记的那位空空道人,负责增删、成书。这个话题太大,将来细说。总之,请恕本人舍曹雪芹而用“作者”二字指代、以示对有可能不止一位的前辈高人之崇敬之心。
最后的最后,以脂砚斋点评于第一回之千古名句,提醒自己如何去好好的读这本书:“事則實事,然亦叙得有間架、有曲折、有順逆、有映帶、有隱有見、有正有閏,以致草蛇灰綫、空谷傳聲、一擊兩鳴、明修棧道、暗渡 陳倉、雲龍霧雨、兩山對峙、烘雲托月、背面敷粉、千皴萬染諸奇書中之秘法,亦不復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