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艺术博物馆6 道与佛 此消彼长与合流
--2025旧金山的小日子系列62
杭州阿立
2025年7月15日
书接上集《亚洲艺术博物馆5 福禄寿喜 宋元明清佛像》: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2791/202507/9817.html
上集结尾简单提到了唐朝的宗教信仰和统治者的好恶。这集的内容牵涉到中国的三教:儒释道(儒教,佛教和道教)。
儒教起源于尧舜禹的五教。周公姬旦开启,春秋时孔丘(孔子)成为完整的体系(大致)。早年‘周孔’并称,‘周孔之道’直到唐代。后世逐渐公认孔子为儒教‘教主’、‘圣人’,儒教因而也被称为‘孔教’、‘圣教’。
这些都是题外话。博物馆这个展区的主题和馆藏文物牵涉的主要是道教(仙)与佛教(佛)之历史渊源。
道教和中国流行的信仰:
如图所示,中国有三大宗教:儒教,佛教和道教。三者之间互有交集,逾2000年。它们定义、指导和影响了几乎所有中国人的各种社会,文化和礼仪活动。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信仰,主要盛行于汉族。相对而言,佛教和儒教对不同民族的吸引和影响更为广泛。
贯穿中国历史,从无单独一个宗教体系主宰中国。总体而言,人们根据各自的利益考量以务实的态度选择信仰。
还有很多民间信仰,它们不属于某一具体宗教,流行于传统社会千百年。
介绍文字下方有两张举例照片:左面是道教神祇斗母(Doumu,亦即西王母)的瓷像(约1700-1800年)。斗母的塑像演化自印度佛教的摩诃菩萨(bodhisattva Marci);右面是摇钱树(money tree),树顶部是道教的西王母。
阿立注:道教的斗母有很多说法,比如:斗母元君,斗姥元君,太一元君,道母或天母、西天母(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继续看展览。
群仙庆寿图挂幛 清末(1850-1900):
如图所示,这幅挂幛是晚清、清末年间的。挂幛描绘道教群仙各显神通过海赴会。群仙齐集,呈现的是长寿(longevity),和谐(harmony),禄(prosperity)等多个吉祥装饰/符号/意象(莲花、仙桃、双龙,等)。
法界人中像(唐):
帝国中期的米勒佛信仰(Belief in Maitreya During Mid-Imperial China):
公元600年间佛教的强势得力于一个统治者:武则天(武曌 625-705)。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性称帝并且建立自己的皇朝(周朝 公元690年)。
武则天在大云经(Great Cloud Sutra)中找到一段鲜为人知的经文,支持她的合法统治地位:经文预言弥勒佛,亦即未来佛(Maitreya,buddha of the future)将以女神和世界君主降临。
武下令建造了大量的弥勒佛像。她宣称自己是弥勒佛(未来神)的化身,在全国各地修建大云庙。之前的弥勒佛像都是菩萨(bodhisattva),而武则天下令建造的弥勒佛像是佛陀(buddhas),宣称未来佛(buddha Maitreya)以则天女皇降临世间。
阿立注:弥勒菩萨是佛教八大菩萨之一,也被称为未来佛,是释迦牟尼佛的继承者。佛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亦即如来佛祖。佛教认为释迦牟尼是世间最尊贵者,弟子与信徒常以世尊称呼释迦牟尼。
佛头 唐(700):
交脚米勒菩萨 北魏(650) 释迦牟尼坐像 唐(650-800):
交脚米勒菩萨-释迦牟尼坐像 文字介绍:
如图所示,墙上的交脚米勒菩萨(seated bodhisattva)是男身,而端坐的释迦牟尼佛(The Buddha Shakyamuni)是女身。
中国佛教艺术的兴起:
公元386年,拓跋人占领了中国北方,建立北魏王朝(386-534)。拓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办法,包括从印度引入并推动佛教。他们相信作为外来统治者,应该培植外来宗教,而不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
这些游牧统治家族安排与重要的汉人、贵族联姻。成了统治者妻子/母亲的汉族女人,可以更有效、有力的在中国发展佛教信仰。介绍举了一个冯女士(Lady Feng)的例子,作为幼年皇帝的母亲,对佛教的推广,皇族的语言和穿着(汉族化)等做了很大贡献。还改变了之后建造的佛像身材:由原来的丰满肥大演化成汉族的苗条(附有两张对比图)。
-----
阿立注:按度娘,博物馆的介绍应该是指冯太后(442-490年10月17日),南北朝时期北魏杰出政治家、改革家。冯氏出身北燕王室长乐冯氏。北燕灭亡后,没入北魏掖庭,充为奴婢。太安元年(455年),被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受册封为皇后。 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当时鲜卑贵族乙浑专权,诛杀朝臣。冯氏密定大策,诛除乙浑,开始临朝听政。随后下令各郡设太学,置博士、助教,根据各郡大小,招收学生。皇兴元年(467年),皇子拓跋宏出生,冯氏还政于献文帝。后与献文帝的矛盾日渐激化,至承明元年(476年)献文帝暴崩,拓跋宏即位,冯氏被尊为太皇太后,再度临朝听政。自太和元年(477年)起,开始改革吏治,颁行俸禄制度,推行三长制,发布均田令,推行租调制,以巩固统治,增加国家收入。 在与南齐交战多次失利后,与之和好,使得边疆无事。 但冯氏多疑好杀 ,宠佞佛教,广修佛寺、石窟,耗费巨万亿钱财蓄养男宠、独裁专制使天子尸位的行为,也招致史家非议。 太和十四年(490年),冯氏在平城病逝,享年四十九岁,谥号文明太皇太后,葬于永固陵,史称“文成文明皇后”。 冯氏为人聪明果决,猜忌而长于权术,以重管、重罚驾驭群臣为其所用。她两度临朝称制,被认为是北魏太和改制的实际主持者。其支持的改革为孝文帝汉化改革及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的繁荣富庶打下基础。
-----
佛造像碑 西魏(549年):
水月观音半跏坐像 宋(1100-1200)桐木:
水月观音半跏坐像 文字介绍:
阿立注:了悟分享的微信视频《打卡旧金山 亚洲艺术博物馆》说这件水月观音也是博物馆的镇馆级别的珍品。
释迦禅定坐像 后赵(公元338年):
释迦禅定坐像文字介绍:
如图所示,这是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的青铜佛像。底座(背部)刻字提到建于388年,比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仅晚了400年。它是公元四世纪幸存于今最大的佛像之一。
博物馆的介绍篇幅够长,还有2幅附图。可惜照片字体太小,看得我眼花缭乱。问度娘: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最著名的后赵建武四年造(佛鎏金铜像),是我国现存最早明确纪年的立体雕塑佛像。佛作高髻,发纹刻划精细,额际宽平,下颚部渐收。柳眉杏眼,眼睑刻划细挑深长,鼻梁平挺,人中深凹,嘴角微微上翘,含有一丝笑意。神情温静,面貌端庄,俨然汉人形象。著通肩式大衣,圆领,衣褶自两肩由胸前下垂,呈U形重叠状,而衣褶线条的高突程度亦较前有明显减退;衣摆两端搭过肘部外展,对称而具飘动感。双手合前,作禅定印相,五指纤长,刻划细腻。结跏趺坐于高佛座上,座正面外缘细刻花纹,中有三个插孔,应为配饰双狮及宝相花之用。这是一件佛造像由西天传来,遂被中土接受并开始汉化演进的典型实例。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下集《亚洲艺术博物馆7 丝绸之路 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