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长一段时间里,加拿大的财富叙事都围绕着一个隐形前提展开——拥有积累优势的,是“本土家庭”。
移民群体,更多被视为劳动力的补充者,而非财富结构的重塑者。
但数据正在悄悄改变这种刻板印象。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1999年至201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那些已定居较久(主要收入者45–64岁、在加拿大居住超过20年)的移民家庭,其平均净资产从约62.5万加元增长至约106万加元,增加约43.5万加元或70%;同期,加拿大本土出生家庭的平均财富由约51.9万加元升至97.9万加元,增幅约46万加元或89%。
从增长的绝对数和幅度来看,差距依然存在。但从趋势看,一种更值得令人刮目相看的变化正在发生——移民家庭,并没有被长期甩在财富结构的边缘,相反,他们正稳步向中轴线靠拢。
这并非“逆袭神话”,也不是幸运彩票式的成功案例,而是一种高度纪律化、长期主义导向的生活结构选择。
新移民往往从更低的起点出发,却更早进入一种“低消费、高储蓄、强目标”的生活状态。他们并不高调,却和时间做朋友,悄悄搭建了自己的财富框架。
比起抽象的宏观数据,更接近真相的方式,是走进我们身边的人生故事。
以下三个华人移民家庭的人生轨迹,或许能勾勒出这群“被低估的财富建造者”真实的日常。
案例一:从半地下室到两套房的跨越
本世纪初,李先生一家从中国来到温哥华。落地时,一家三口身上只有不到5000加元的积蓄。
最初三年,他们住在本拿比一位老乡家的半地下室里,每月房租900元。李先生在餐馆做帮厨,妻子在超市做收银员,两人轮流上班、接送孩子,生活紧绷,却始终有一个清晰的目标:
买房。
每个月工资到账,他们先把一部分存入专门设立的“购房账户”。极少外出就餐,不旅游,不买车,衣服多在打折季购买。朋友劝他们“该享受生活”,他们总是笑着说:“先站稳脚跟,再谈生活。”
2005年,他们在素里买下人生第一套小公寓,总价18万加元。房子陈旧、学区普通,却是他们第一次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
真正改变家庭轨迹的,是随后的十多年。
温哥华房价持续上涨,这套公寓在2022年的估值接近65万加元。他们没有出售,而是通过房屋净值重新贷款,加上多年储蓄,又购入一套小型联排屋用于出租。
至今,他们依然过着节俭的生活,却已拥有两套房产。
回头看,他们渐渐明白,改变命运的从来不是收入暴涨,而是当年那次“咬牙买房”的决定。
他们常对朋友说:“我们不是靠运气发财,而是靠房子,一点点站起来的。”
案例二:一本记账本改变了命运
2013年,王女士一家从中国东北来到多伦多,带着3万加元存款和一个5岁的儿子。
最初的两年异常辛苦:丈夫白天在建筑工地打零工,晚上送外卖,后来考了牌照,专做水电维修;王女士一开始在养老院做护理助理,最后考了会计证,成为一名小公司职员。
真正改变他们家庭轨迹的,并不是加薪,也不是换更好的工作,而是一本普通的记账本。
王女士坚持每天记账,把房租、水电、餐费、油费逐条写下。每到周末,她用荧光笔标出“非必需支出”,并设定严格上限。
他们家有一条铁律:收入一到账,先储蓄,再消费。
即便只有50加元,也会转入独立的高息储蓄账户。他们每年给自己设定“财务纪律挑战”——一年不换手机、不换车、不追求品牌服装。
到了2022年,他们拥有稳定工作、紧急备用金、孩子的RESP教育账户,以及长期坚持定投的RRSP和TFSA账户。
财富增长谈不上耀眼,却异常稳健。
王女士总结自己的方式:“我们不是最会赚钱的那一家,但我们从来没让钱失控过。”
案例三:把“落脚点”过成“一生的家”
2006年,陈先生一家来到卡尔加里。起初,他们并未确定是否长期留下,只是把这里当作一个“试试看的地方”。
他们租住在一套陈旧的镇屋里,陈先生在仓库做装卸工,妻子在洗衣店上班。他们约定:努力五年,如果站得住脚就留下。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他们不再给自己留退路的那一年。
第五年结束时,他们没有回国,而是在当地买下第一套房——一间普通的小平房。
签约那天,陈先生第一次对妻子说:“从这一刻起,这里是我们的家了。”
从此,他们的选择彻底改变:不再频繁跳槽,而进入一家物流公司长期深耕,从基层逐步积累资历;开始为孩子定期存入RESP账户;参与社区事务,从“住在这里的人”,变成“社区的一分子”。
十多年过去,房子升值,孩子进入大学,陈先生成为仓储部门主管。
他曾对儿子说:“我们不是最聪明的人,但我们是下定决心留下来的人。”
从个案到共性:移民家庭财富积累的底层逻辑
这些故事是个案,却具有高度普遍性,其背后的规律大致体现在:
结尾
这些故事,并不构成一个完美的科学样本,也不是高净值群体的成功再现,而是普通移民家庭的正常人生轨迹。
在加拿大的财富地图上,他们很少成为焦点,却构成最稳定、最耐久的底层结构。
他们不谈“翻身”,只谈“站稳”;不追求暴富,只在乎可持续。
某种程度上,这群人并不是时代的幸运儿,而是结构的建设者。他们用节制换安全,用耐心对冲不确定,用时间抵消出身。
也许,移民家庭真正的意义,从来不只是“适应”这个国家,而是以沉默而持续的方式,重新塑造这个国家的中产基础。
这,才是被长期忽视的力量来源。
参考资料:
Study: The Wealth of Immigrant Families in Canada
Housing use of immigrants and non-permanent residents in ownership and rental markets
Lyn Sable, Author at Mastermind Quotes
转载于:移民家庭:被低估的财富建造者 -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