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47)
2008 (100)
2009 (141)
2010 (139)
2011 (210)
2012 (172)
茶花女的原型,蒙马特公墓和其他(原创图文)
(《旅行边记边摄》系列 ·巴黎篇·)
引子:
旅行归来有一个多月了。曾准备了一两个月,外出二十来天,经过四、五个国家十来个城市-港口-地区(从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又回意大利,经法国回加拿大。经过罗马(奇维塔韦基亚)- 那不勒斯-卡塔尼亚( 西西里岛),雅典(比雷埃夫斯)- 米科诺斯-库萨达西(埃菲塞斯)- 罗德斯-桑托里尼- 哈尼亚(克里特岛)- 威尼斯-巴黎等十处),这样蛮有规模的一次出行,留下了满满十几页的日记以弥补记忆力的不足,照相机里记存的相片编号也多到了好多个千。
曾陆陆续续地讲过一些关于巴黎的印象,都是旅行最后几日的观感和小故事,算是倒叙吧!但如此的颠三倒四这样的率性而为,并不符合一般人写游记的规则-----我早就应该回到旅行开端处,从头写起了,早就该进入此次旅行的第一站-----意大利罗马了,但是我的思路却依旧停滞在这儿----这个充斥艺术风格的陈旧的小小酒店,这别具一格的巴黎蒙马特高地。。。
1
不需要参考日记中的资料,不必翻阅照片唤醒记忆---在我眼前挥之不去的还是你你你,始终是你,也不知这个最后划入巴黎市版图的第十八区,为啥会这么打动自己。。
2
今天打算把有关蒙马特墓地的风情篇奉上,献给同我一样率性随意的,爱在旅途中静静地悄悄地探访那些不那么显眼的历史陈迹,寻觅与众不同景观的感性的朋友们。
3
4
蒙马特公墓则是巴黎比较有历史的尚存的几座墓园之一,位于巴黎北部的蒙马特最高峰La Butte,
1789年被首次规划為墓地后,因宗教故事中圣德尼临殉难前曾指定自己的头颅要埋葬此处,
此后就不断吸引诸多名人豪族来此地安葬.且趋之若鹜,以此为时尚。
6
(圣德尼雕像,位于巴黎圣母院大门左侧。)
他们在坟塚的修筑上极尽展现奢华和独特,常常成为一景。
7
小说家左拉(Émile Zola)之墓
形形色色的墓地虽说很有特色,但很明显,公墓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胜地,
也并不在我们此行必须要到此一游的目的地之列。
8
(德国诗人海涅之墓)
9
超级偶像级红歌手达丽达
蒙马特区 她故居前面的广场,
已被命名为达丽达广场(LA PLACE DE DALIDA)
http://baike.baidu.com/view/1167631.htm
鲜花成丛,绿树有荫,这儿并非疏于管理和打扫之处,
10
11 游人不多,有许多野鸽子和流浪猫的痕迹,
12 甚至很糟糕的是有一座公路高架桥刚刚在公墓的上方跨过。。。。
但是!!
恰恰是得益于这座高架桥,才让我们发现了这个墓地
从CLICHY广场朝北,我们是打算攀上山坡去圣心大教堂的。
蒙马特公墓记行
(我们就是从VIDEO开头的这个高高的阶梯走上去,才发现公墓的标记。)
过桥之前抬头看路牌,就这么看到了:
“箭头所指,是LA CIMETIÈRE MONTMARTRE”
蒙马特公墓?
好熟悉的地名,这不正是茶花女的原型
阿尔丰西娜•普莱西
这位让小仲马无限惆怅
从而激发灵感的特殊人物
这位23岁就去世的美人
当年落葬的地方?
13
果然是在这儿
Alphonsine Plessis之墓冢,非常简朴!
-------------------------------------
看到他们的墓冢被绿化和花朵所簇拥,
表明他们并未被现代人忘却,这使我内心感动。
蒙马特公墓风情节选:
17
20
21
22
这一墓地的建筑
该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相当的古。。。
隔壁旅馆的住客们,日日推窗见公墓,
念思古之悠悠
相当的“独怅然而涕下”啊!
23
一八四七年二月三日玛丽·杜普莱西不治而亡。
她死后,贝雷戈伯爵在蒙马特公墓里为她买下一块地皮,
她身后的葬事既简单又冷冷清清,一代佳丽,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不幸早逝的女子,但她却又是幸运的
得益于同小仲马的那段情缘,她和举世闻名的“茶花女”形象就连在了一起
24
小仲马的墓冢
也在蒙马特公墓(网络资源)
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去世之后,小仲马又来到他曾与阿尔丰西娜一起度过一段愉快岁月的乡间。
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唤起了他对往日的回忆,也激起了他创作的冲动。于是他闭门写作,花了不到一个月的功夫便写出了小说《茶花女》,在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去世一周年后不久小说在巴黎出版,并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如今蒙马特公墓确实已成为巴黎历史的一部分
(大门外的铸铁标记)
25
蒙马特公墓和小仲马笔下的人物---早逝的茶花女,也为我们这次的旅行注上新的一笔色彩。
也是顺路看到而已吧。
我还没你功课做得好,临时看到啥就写啥了///
杜姐深游,俺就浮泳了。
巴黎的知名景点太多,俺都奔“到此一游”去了,还真没走到这公墓呢,就在你这儿补课了。
一上来船长就这么肯定啊。不好意思,我这是小角度而已哪比得上你的大作评红楼。~~~~
旅游初到一地,如果没有先做点功课确定自己想要 还真不行,完全可能顾此失彼因小失大或者错过自己的偏爱。。。
不过对孩子们来说没关系的,今后机会有的是!有些地方随着文化程度艺术鉴赏的变化,不断会有他们自己的体会和收益的。。
谢谢史船长,嘿嘿
我也是个公墓迷。有著名人物的公墓,总想进去看看。年轻时就老去北京万安公墓找认识的人去@!@
上次去巴黎,也去了这个公墓,想给孩子们点启蒙教育。可自己不识法文,二是孩子还没读过名著,连蒙带猜地看几个,没引起他们的兴趣。后来去了雨果的旧居,又买了本法文版的《九三年》,回来就让他们读,还算有了点收获。
精品啊!
听你谈感受,本家,我以你为骄傲~~~
我学法语是当年为求生而做的本能,磕磕碰碰地走到今天,原本根本想不到可以在陶冶性情的内容上派用场。。。当然还不够,还要努力呵呵
对,这绝交信是王振孙的译文
“这封信倒使我联想起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来,这幽怨柔肠似乎有得一比。”----你比得好!古人的情绪似乎比今人更加细腻啊,不论中外!
我真的非常羡慕你能读法文原版文学作品。依我看来,法文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动听)和文字。。。可惜此生与她无缘。很小时学过一点入门的法文,并没有坚持下去,倒是坚持了英文。。。可惜英文却比不上法文的美丽。。。英文是很功利的年轻的语言。似乎并不深邃。
你引用的绝交信是王振孙的译文么?这封信倒使我联想起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来,这幽怨柔肠似乎有得一比。
再次谢谢你让大家分享你的喜悦和对美的感受!
-逸宽
太感谢你的评论!但实际做起来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呵呵
知识方面,尚可以从网络上现补,恶补,但人文观点和角度,常常费了我好多心思。需要长期积累才行~~~
问好夏圆mm
谢谢尔东mm,就这样感到还是很陌生~~~象巴黎这样的地方确实值得一去再去!有很多意外惊喜,反而是著名景点,因人太多,(照片根本无法表现,都是人~~~)失去了那种历史的沉寂和厚重。。
诗情浪漫的红豆mm终于从豆荚里露一下笑脸,太好了!
不知道你打开留言区了没?一直在读诗看画没机会说声谢谢!
本家太过奖!惊人就很难为我了,但感谢你的热忱!
其实这一篇我面对很久了,因没法找到合适的灵感就搁下。。
小仲马也不容易,前有当将军的彪悍祖父,又有才华横溢气势凌厉的父亲,结果没想到是在刻画一个风流女性的角度上大获成功打开局面。
你喜欢他写的那封绝交信吗?很微妙不是吗?
京燕mm好!是,很想写一些不同的角度,希望能喜欢啊!
哇你的理解很富哲理,我想这就是为啥有信仰的人不惧怕死亡了~~
我上次去没做好功课,就顾着看那些知名旅游点了。
下次再去,要来跟杜马JJ好好取经!
好看极了!
问候杜姐,等下集~~~
十年前去了一趟巴黎,马不停蹄地八天七夜,逛了许多地方,就是没有去蒙玛特高地,实在是非常遗憾的。本来以为以后总有机会故地重游,哪知光阴荏苒,倏忽已是十年过去了。
倒是去了另一个也少有游客去的公墓 Père Lachaise。那里葬有伟大的巴尔扎克和肖邦。
你的系列文章使我更加向往着重游巴黎---那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谢谢分享!
-逸宽
杜姐这一篇很独特的视角,可以说今生短暂,他们在那里更长远。。。
问好杜姐,夏安(^O^☆♪
心妹的思路常常就是独辟蹊径的!这段话用在游公墓系列,岂不是让我们在生与死的对照过程中更加珍惜生命啊!
谢谢你的引用,很开拓我~~~
也问好!!
哈哈,哭得侬梨花带雨啊~~~
石妹,我们在巴黎只呆了5天,我们家那位腿不好,必须留出时间让他充分休息,所以没去多少地方。
主要游览点只是凯旋门-香榭丽舍大道-唐人街-卢浮宫-红磨坊-圣心教堂-看电视(足球欧洲杯/网球温布尔登,哈哈)-“老佛爷”-巴黎圣母院-游塞纳河-协和广场-亚历山大三世桥-TUILERIES公园-协和广场-卢浮宫(第二次去)--回旅馆睡午觉(!)-19区唐人街-埃菲尔铁塔-卢浮宫(第三次去)。等等地方。蒙马特高地是我们住的地方,所以不写了,但进出无数次~~~
你就这么“颠三倒四”率性地写吧,我们也跟着你“颠三倒四”地游巴黎,呵呵。要不你列一个表,在巴黎,你一共去了那些地方,然后我们自己对号入座~~
也问好阿松!
谢谢啊!
嘿,小云,我可是做了一些功课的!!也很惊讶,也充满想象,当年的小仲马是如何关起门来猛击键盘(蘸水鹅毛笔?)写完这个寄托了他深深幽思的故事。。多像我们今天的网虫呵呵
你看日本玩偶的眼睛好像比中国人的更细长~~~
你提醒得好~~~
我从网上找到这张小仲马的墓,有刻名字,看来是真的。很巧也是葬在蒙马特~~~
确实,那儿葬着很多名人,尤其是艺术家,他们曾在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区域内生活和接受磨难,然后选择在这儿永久地安息。。。
法国我最喜欢的传奇女歌手EDITH PIAF也长眠在这儿了。。。早期都是肉身下葬的对吧~~~
谢谢杜姐的精彩分享,问好!
竟然还可以在这里读到一百多年前的法语原著!
“de longs yeux d’émail comme une Japonaise”,为啥是Japonaise而不是Chinoises呢?因为西方人都觉得中国人的眼睛是细细长长的呀,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