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MARTINI

希望感动别人就先感动自己
个人资料
DUMARTINI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施雨专访--文/高雪梅(C周刊封面人物故事)

(2007-08-08 17:38:44) 下一个


施雨专访:《C周刊》封面人物故事——从白衣胜雪到春暖花开
文/高雪梅
2007年08月05日,星期日

医生和作家是两个完全不搭界的职业:医生应该是理性的,果断冷静,雷厉风行;而作家则应该是感性的,多愁善感,伤春悲秋。施雨却在这两个职业中转换自如:8年前,她是前途光明的美国医生,如今,她成了名声鹊起的作家和诗人。

职业的变化也导致了施雨气质和性格的转变。做医生的人由于压力大,又每日见惯生死往往比较严肃和沉静,在施雨当年的照片中,仍隐约可以看见这样的痕迹。而现在的施雨则是开朗柔和的,她爱笑,爱交朋友,喜欢购置富有女人味的小饰品,全心全意享受生活。

然而,尽管在文学界取得了一定成就,施雨身上却没有一般文人常见的自命清高和自以为是。这种不钻牛角尖的性格,与她早年行医的经历不无关系:医生们习惯关心和照顾身边的人,因此也就很少自我中心和自恋。除了诗人和作家的身份之外,她还是个好妈妈,好太太。家庭的幸福让她的作品少了无病呻吟,多了人性的温暖。曾经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如今的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为爱走天涯

施雨自幼便对文学有一份痴迷。她也曾想读文科的院系,追随缪斯的脚步,但父母的意见改变了她的人生方向。她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十分希望女儿能接过自己的衣钵。此外,曾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历沧桑的老人认为:一支笔容易惹祸,还是做医生比较安全实在。在父母的建议下,施雨考入了福建医科大学医学系,并留校担任妇产科医生。她的人生一帆风顺,完全没有考虑过离开父母,远赴美国。但最终她还是飘洋过海,背井离乡,这一切,都是为了她的先生,施林。

施雨和她的夫婿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对于一个热爱文学的年轻女子而言,这样的恋爱方式似乎太过老套,但两人本是同乡,都毕业于福州一中。施林成就优异,中国大陆1977年刚恢复高考,他才初中毕业就参加了考试,由于成绩优异,后来又参加了几轮严格考核,最后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科大第一期少年班22位少年大学生中的一个。那个班的学生年纪最小的有宁铂、谢彦波等。施林在他们的母校福州一中属传奇人物,因此施雨在中学时代就曾经听过不少关于这位学长的逸闻趣事。但由于施林高出施雨几届,所以两人始终缘悭一面,未曾相识。得知介绍给她的便是这位传说中的学长,施雨欣然同意了。两人从笔友开始,慢慢发展成为恋人,最后喜结连理。为了陪伴在美国常春藤联校──达特摩斯大学念电脑博士的先生,施雨放弃了国内刚刚起步的事业,飞跃重洋。

初赴美国的日子里,施雨先后在达特摩斯大学医学院和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做科研,随后,她考到了美国西医的医生执照。由於先生在新泽西的贝尔试验室(朗讯公司)上班,施雨选择了在纽约下城医院做住院医生。众所周知,做住院医生是非常辛苦的,上班夜班连轴转30、40小时是家常便饭,考验着人的体力和意志力。施雨并非怕苦,她也很珍惜手里的医生执照,本想一心一意当个好医生。然而,当时她的先生应朋友力邀,开始在德州奥斯汀创办公司,一个家庭,夫妻孩子分三处,尤其是孩子的生活与学业无人照顾,这样的状况成了施雨最大的心病。在夫妻俩反复商量之后,施雨做出了艰难的决定,暂时离开医生行业,照顾家庭和孩子。家庭对她来说是第一位的。尽管很多亲友都劝她三思,她还是坚定自己的选择。施雨在美国的几家医院先后工作了10来年,因此,她的三部长篇小说,全部都和医生行业有关。

网路有奇迹

刚回家做全职主妇的时候,施雨一度很失落,毕竟一直都是全职的职业妇女。于是,她常常和以前的医生同事联络,询问临床的各种最新讯息,索取资料,继续订阅各种医学杂志。她希望能因此感受到一些工作的激情,医学知识方面不落伍。在施雨的心底里,这样的离开是暂时的,等先生的事业稳定之后,孩子再大一点,再独立一些后,她将重返医生职位。然而,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离开,便再也没有回头。

那段日子,施雨送孩子去中文学校,常常听到很多家长在说孩子们的趣事。施雨觉得好玩,也加入交换孩子笑料的妈妈行列,之后,还写出来和母亲们分享,并发到网络上去。意外的是,这样幽默的亲子散文在网上大受欢迎,才写三四篇,便有人找上门来要求合作出书。这位不速之客叫王伯庆,原是成都人,也喜欢写这样的幽默的亲子散文,不过他写的是“女儿经”。有小女生和小男生的故事,合作出版自然是件美事,四川人民出版社大力支持,不久,由王伯庆和施雨合著的《我家有个小鬼子》于2000年底出版了。就这样,施雨无意之间踏上了写作之路,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自2000年开始,施雨基本上以一年出版两本书的速度创作,从散文到诗歌,从纪实文学到小说,再到翻译,无所不包。由于书的销量不错,出版社的约稿纷至沓来。施雨终于实现了自己儿时的作家梦。她开始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写作比较自由,完全可以兼顾家庭,何乐而不为呢?就这样,施雨再也找不到回去当医生的兴趣了。

施雨的作品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虚构,长篇小说如《纽约情人》、《刀锋下的盲点》、《针》。另一类非虚构,写美国人文历史,文化教育如:《我家有个小鬼子》、《美国儿子中国娘》、《美国的一种成长》、《素质教育在国外──美国中小学教育》等。而《911人性辉煌》则是非常特殊的一本。当年早上去纽约下城医院上班,总是乘地铁到世贸大夏,然后步行几分钟到医院。2001年9月,施雨刚从那家医院辞职不久,所以幸免遇难。

2001年9月11日那天早晨,她正开车在路上,忽然前方出现很突兀的两个冒着浓烟的大烟囱,定睛一瞧,哪里是大烟囱?竟然是世贸大楼燃烧起火了。回到家,看了新闻她才知道发生了恐怖袭击,没多久,曾经高耸入云的双子大夏在眼前坍塌消失,她忍不住泪珠滚滚而落。她打电话给医院的同事,得知情况非常糟糕,很多人失踪……尽管在医生这行浸淫多年,早已看淡生死的施雨,还是被深深震撼,她为无辜逝去的同事和朋友们伤心落泪。原来,生活如此无常,生命如此脆弱,应当珍惜每一寸快乐的时光,或许这也是施雨不再想当医生,而愿意与先生、两个孩子长相守的原因吧。当然,这也是施雨一口应承出版社邀请她主笔主编《911人性辉煌》的原因了。她在一个月内完成了对恐怖袭击现场人物采写的任务,此书包含了现场救援人员,遇难者家属,死里逃生的幸存者的各种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施雨的第一本译作是《走进马拉卡楠宫──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夫人传》,原作由菲律宾驻中国大使馆交到施雨手中。中菲建交30周年在即,时间紧迫(只有一个多月),由于菲律宾政府方面想将中文译作送给来菲律宾访问的胡锦涛主席作礼物,施雨既觉得荣幸,又感到很大的压力,这本传记虽用英文写成,但文中含有大量的西班牙文和菲律宾文,给施雨的翻译造成一定的困难。为了确保翻译精确,她把自己的大儿子施迪夫(Steve Shi)也拉下水,与他一起完成了这部作品的翻译工作。译作得到菲律宾方面的高度赞扬,菲律宾驻北京领事馆还邀请他们母子一起前往菲律宾马尼拉参加盛大的新书发布会。这段与儿子“并肩作战”的经历,也给施雨和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和美好的记忆。

前路不寂寞

施雨办文心社的初衷,是因为搞文学是一条寂寞的道路,在海外更是如此。于是,她希望大家能够聚集在一起,把酒临风,对月吟诵,共同分享创作的快乐,不再孤单。时光荏苒,文心社成立7年后,已经有400多名会员,60多个分社,遍布世界各地,名声显赫的哈金和北岛都在这里挂单。文心社近两年还在北京山东德州开了两届笔会,文友们从以文会友到面对面亲身交流,呼朋唤友,不亦乐乎。

文心社除了让海内外作者可以互动之外,还搭起一个媒体交流的好平台。由于施雨在海外华文报纸上投稿见报率高,并且对各家报刊的定位都很清楚,所以,经她修改推荐的作品,往往也一投即中。大约有一半文心社会员的作品,是通过文心社推荐发表的。施雨处处为作者们着想,不少在美国以外国家地区的作者,因为订不到也买不到美国的报纸,施雨还主动承担起为作者们邮寄样报的服务,虽然这样花去她很多创作的时间,但深得各国文友们的喜爱,文心社便成了温馨之家。文心社在编写互动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因此作者与报刊杂志的关系良好,文友们发表的机会越来越多,加盟文心旗下的能人志士也越来越多,文心社日益红火。由于施雨是文心社的掌门人,有媒体甚至把她称作“北美文坛阿庆嫂”。

施雨的先生2005年回到上海创业,至今两年,公司员工近百人,发展势头非常好;而施雨为了两个儿子的学业,不得不留守达拉斯。尽管他们夫妻两人还是常常见面,但毕竟聚少离多。好在有了自己排得满满的创作计划,以及文学圈内朋友,施雨的生活并不寂寞。她除了照顾儿子,努力写作之外还在中国福建师大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同时,她还积极策划参与海内外各种文学活动。施雨和拥有中西医双执照的李永明医生合著的长篇小说《针》尚未完稿,就已经被国内的电视剧制作中心看中,预计要拍30集电视剧。为了写剧本,施雨今后的生活将更忙碌。

刚刚放弃医生职业的时候,施雨是恋恋不舍的。毕竟身为第一代移民就能当上医生,这本身就是很有成就感的事。但渐渐地,她发现,当作家是一份更精彩的职业:当作品被印成签字出版,当读者的赞美和回应雪片般飞来,心灵上的满足是更大的。最过瘾的是,作家可以随意安排自己笔下人物的命运,扮演上帝的角色。这样天马行空,自由自在,是一板一眼的医生职业不可能获得的。

在施雨的生命里,有两个重要城市,一个是纽约,一个是达拉斯。在她的眼中,纽约的文化厚重而又精彩纷呈,达拉斯却是家,是她安静生活和创作的地方。当她奋笔疾书的时候,与她笔下的人物同悲喜,共命运。可是,往往在她最沉醉的时候,儿子们来敲门了:“可以吃饭了吗?妈妈,我肚子好饿了。”于是她便从云端跌下,系上围裙,走进厨房,洗手做羹汤。

白天,施雨是个平凡的母亲;而当夜深人静,她的手指拂过键盘,魔力之门便悄悄开启,世界变得更为辽阔。这,就是作家施雨的双重生活。



结婚照(摄于1989年5月)




全家福(摄于2005年圣诞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DUMARTINI 回复 悄悄话 回复CHIHUO的评论:
书记你刚受过大破布的教育回来吧,惊心动魄的破布.......
哈哈
CHIHUO 回复 悄悄话 我的娘啊看看这两个老姐姐说的这慷慨激昂的劲啊俺只有甘拜下风受教育的份拉哈哈哈
DUMARTINI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酷宝宝的评论:
说得太好了,找准自己的位置.....
准,又以什么为准呢?社会的规范,舆论的压力,个人与家庭的经历都会影响自己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觉得唯一的标准是:做这样的选择后你快乐吗?
酷宝宝 回复 悄悄话 由于教育的影响,咱们大陆的妇女总想担起“半爿天”的角色,总想尽力的参与社会,做职业妇女。其实,在家中相夫教子也罢,出门做个有作为的专业人士也罢,最要紧的,是找准自身的位置,使自己和家庭都快乐,这才是主要的。你看,施雨经历了初时放弃专业的痛苦,但现在她不是更成功、更快乐了吗?
DUMARTINI 回复 悄悄话 佩服呵,放弃让人羡慕的西医执照和职业生涯,只因对文学的一腔痴迷...
感叹呵,买报剪报写信邮寄,虽会花去她很多宝贵的创作时间...
(不少在美国以外国家地区的作者,因为订不到也买不到美国的报纸,施雨还主动承担起为作者们邮寄样报的服务.)
难怪有作者以施雨(动宾结构)来形容她的慷慨和侠义...
受惠者之一,我也极为赞同这说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