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伟达:不止是 “芯片公司”,更是 AI 基建革命核心

(2025-10-10 00:43:34) 下一个

英伟达(纳斯达克代码:NVDA)是当前 AI 基础设施革命的核心玩家,如今的它早已不是三四年前我们印象中单纯的 芯片公司。

实际上,英伟达已从一家芯片设计公司,逐步发展到有望在多个垂直领域全面主导 AI 基础设施的程度。这也是为什么很难看空英伟达这类公司的核心原因之一。

它的竞争壁垒极强,几乎无法复制,但即便过去五年股价暴涨 1250%,其当前的估值倍数却并未充分体现这一优势。传统 CPU 本质上是按顺序执行任务,一次处理一个流程;而英伟达的 GPU 采用并行计算,能同时处理成千上万的运算。在 AI 模型的训练和运行过程中,需要并行处理海量数据,这种架构的重要性由此凸显。

此外,英伟达的CUDA软件层和开发者生态进一步放大了这一优势 CUDA 已成为 AI 编程领域事实上的标准。这就意味着,开发者一旦接入这个生态,就很难再切换到其他平台,转换成本极高,进而不断扩大英伟达的竞争壁垒。虽然这是英伟达的长远目标,目前这一趋势已初步显现,但公司大部分收入仍来自硬件销售。

除此之外,英伟达近期还与 OpenAI 等企业达成合作,计划部署至少 10 吉瓦的 GPU 算力数据中心。要知道,OpenAI 最近接连敲定大型合作,就在本周还宣布与超威半导体(AMD)达成合作。不过,与英伟达的这项合作,显然会持续拉动对英伟达H100和 Blackwell 系列 GPU 的需求,也进一步印证了我们的观点:英伟达是 OpenAI 整个技术体系中的核心环节。

当然,市场上也存在一些合理的看空观点,这些观点确实有道理,也可能给看多逻辑带来一定风险。部分看空者认为,英伟达和 OpenAI 的合作本质上是 为 AI 泡沫输血 英伟达、AMD 对 OpenAI 的投资,最终会通过芯片销售流回自己手中。也就是说,OpenAI 购买 GPU,资金流入英伟达、AMD,而这两家公司再反过来为 OpenAI 的更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表面上看,营收增长势头强劲,但这种增长背后的基本面,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扎实。

不过,目前很难断定哪种观点更准确,因为外界对 OpenAI 是否有足够资金支撑所有已公布的合作(包括与英伟达、AMD、Stargate 的合作)普遍存疑,这些合作的总规模已达数万亿美元。毕竟,在如今这种乐观的牛市环境下,宣布合作和计划很容易,但要落地执行却并非易事。结合黄仁勋此前关于计算能力和需求的表态,我更倾向于乐观立场,相信这些合作会逐步落地,这也将为看多英伟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比如,黄仁勋曾表示:过去八年里,我们将计算能力提升了 1000 倍,但即便如此,速度依然不够快。

从财务数据来看,英伟达的增长势头依旧惊人,单从量化角度,目前还很难找到明显的漏洞。2026 年第二季度,公司营收达到 467 亿美元,同比增长 56%,这也是其连续第 11 个季度实现 营收、利润双超预期。其中,数据中心业务营收为 411 亿美元,占总营收的 88% 左右,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云超大规模企业和各国政府对 AI 基础设施投资的加速。

利润率方面,英伟达同样表现强劲,远超同行。例如,上一季度超威半导体(AMD)的毛利率为 43%,而英伟达则达到 60.5%。

对于 2026 财年第三季度,管理层给出的营收指引中值为 540 亿美元,即便排除中国市场的贡献,环比仍将增长 15%。这些数据足以说明,英伟达是一家增长强劲、根基稳固的公司,其盈利能力还在随着规模扩大不断提升。

一家优秀公司的重要标志,是能将净利润转化为自由现金流。虽然存在个别例外情况,但英伟达的自由现金流利润率与净利润利润率贴合度很高,这在科技行业中并不常见。

除了上一季度,不难发现英伟达的自由现金流利润率始终与净利润利润率高度同步。即便资本支出规模庞大,这一趋势依然是非常积极的信号。

除了财务数据亮眼,英伟达的发展机遇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维持庞大的潜在市场规模(TAM),二是持续快速创新。黄仁勋近期将 2030 年全球 GPU 市场规模的预期从 2 万亿美元上调至 3-4 万亿美元。目前英伟达占据全球约 90% 的 GPU 市场份额,若能保持这一领先地位,未来五年公司将拥有巨大的收入增长潜力。

麦肯锡预测,数据中心领域的资本支出可能达到 6.7 万亿美元,这意味着该领域将持续迎来大规模投资。只要英伟达的 GPU 和 CPU 性能不断提升,就能在这些资本支出中占据可观的份额。据悉,英伟达的 Rubin 系列芯片预计 2026 年推出,Rubin Ultra 系列则计划 2027 年发布。只要这些芯片能保持全球领先水平,公司的定价权和利润率就将维持在高位。

对英伟达而言,当前看多逻辑的核心已不只是依赖更先进的 GPU 和 CPU,而是通过 AI 网络(InfiniBand和以太网)、光电子(共封装光学)和软件(CUDA),强化整个技术体系的竞争力。

AI 网络(InfiniBand 和以太网)方面,传统数据中心网络无法满足当前 AI 对带宽和延迟的需求。为此,英伟达正在打造 Spectrum-X 和 InfiniBand 等产品,将业务范围从 GPU 拓展到网络硬件和软件领域。重要的是,这部分业务能带来比当前更多的经常性收入,对于如今高度依赖数据中心业务收入的英伟达来说,这一拓展意义重大。

光电子(共封装光学)领域,英伟达正在研发共封装光学技术,将光纤链路直接集成到 GPU 和交换机中,以期进一步降低延迟。这无疑是公司的下一个重大机遇。过去十年,行业的重点是采购更多 GPU;但随着 AI 模型规模持续扩大,效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GPU 之间的通信速度将与芯片数量同等重要。

软件业务上,目前英伟达的收入仍以硬件为主,但如前所述,未来的机遇在于将公司转型为稳定的经常性收入业务模式,让客户深度依赖整个英伟达生态。

以下是我的估值假设:2025 财年全年营收 1305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4%;净利润 743 亿美元。2026 财年第一季度,英伟达营收 441 亿美元,同比增长 69%;非公认会计准则(非 GAAP)净利润 199 亿美元。

分析师对未来的预期如下:2026 财年第三季度营收预期为 540 亿美元,每股收益(EPS)预计同比增长约 49%;长期来看,预计到 2028 年,英伟达每股收益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约为 30%。

按照当前预期市盈率(Forward P/E)32.7 倍、每股收益同比增长率 49% 计算,英伟达的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PEG)仅为 0.67 倍。从投资角度来看,历史数据显示,PEG 低于 1 倍的标的通常具有较高吸引力。在我看来,凭借强大的竞争壁垒、优异的财务表现以及主导 AI 革命多个环节的发展机遇,英伟达理应获得估值溢价,因此 0.67 倍的 PEG 显得非常便宜。

若将其与超威半导体(AMD)、博通(AVGO)、高通(QCOM)等同行对比,后三者的 PEG 分别为 1.4 倍、1.7 倍和 2.5 倍,由此可见,英伟达当前的估值倍数其实相当合理。

正如本文此前所提及的,英伟达的发展机遇、业务路径和估值都具备较强吸引力,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潜在风险。短期来看,最直接的风险是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出口限制 2025 年以来,这些因素已对英伟达的股价产生影响。由于无法向中国市场销售高端 GPU,英伟达被迫计提了数十亿美元的库存减值。若未来出口限制进一步收紧,相关影响还将加剧。

另一个重大风险是,目前英伟达的增长高度依赖少数几家超大规模客户(微软、谷歌、亚马逊、OpenAI)。这些客户拥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自行研发 GPU 及整套技术体系,谷歌推出 TPU 就是典型例子,这无疑会降低它们对英伟达的依赖。这种趋势未来还将持续,正因如此,英伟达向软件、光电子和网络领域多元化发展的战略才显得至关重要。虽然这一风险短期内不会爆发,但未来十年,投资者必须将其纳入考量。

归根结底,英伟达凭借技术创新和出色的财务表现,仍是 AI 革命的领军者。尽管存在前文提及的短期风险,但公司的发展规划清晰,能否主导整个 AI 技术体系,关键在于执行能力。就目前来看,英伟达的执行几乎无懈可击,现在实在没有理由对其产生怀疑。

当前英伟达的预期市盈率约为 32 倍,PEG 仅为 0.67 倍,这样的估值不仅合理,还为投资者提供了可观的安全边际。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