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4.1 集起;14.2 烦恼的名;14.2.2 九结;14.2.8 五盖;14.2.10 瀑流;14.3 烦恼的数

集谛,亦有彤弓素矢(如图14-35至38)、爱经、业经等异名,谈苦谛中苦的因是集。素矢是说贪嗔痴烦恼如同三支箭(如图36),能射伤众生。贪是八万四千烦恼(参见14.3节)之首,是爱法的第一分(相分;参见11.1节),所以集谛又被称作爱经。集谛总列了大千世界(如图14-1至24)中的全部烦恼,都是业,所以集谛又被称作业经。业是身口意三业。身业是身体行为习气的积聚,此身即是;口业是语言习气的积累,此口说的就是;意业是思想行为习气的累积,此心所想的就是。业亦作身土,如图35上部所示。图23至31所示的九地,即生命之树的树干,也是身土义。
集是心的功能,是收集,集合义,有三义:能集、所集、集起。能集是说心能收集诸法的种子。诸法的种子如第11章生命之树中的百法。所集是说心即是那些收集来的种子。集起即心能发起被蕴育成熟的种子,使之现行。本小节先说一个集起的事例,然后谈集起的四个必要因素,即四缘。
14.1.1 尘刹土 Dust Instant Soil
下段文字说的是纯幻觉状态,即独影境(参见11.4.5-3和12.1节);从没有身土开始,即从没有思想意识和身体的感觉开始。
昏暗中,微弱朦胧的小我(注1)望见前面有个类似株杌(注2)的东西,心想:那是什么?好像是棵枯死了的树!?(注3;瞬间转移。)小我站在了山坡上枯树桩的近前。环境变亮了(注4),在山坡上的小我看清楚了,那东西确实是(注5)棵枯树。小我想:这是什么地方?四处张望。(此尘刹土世界随我所望而生长广大。)小我意识到了自己在一个山坡上。环境变得越来越清晰,风吹枯草,波浪荡漾,天上还有已经腐朽了的死鸟在飞。我望见远处有个破房子,那是什么地方?(注6,瞬间转移)小我到了房子的附近,看清楚了,这是座庙。庙的建筑变得越来越清晰;光照度由昏暗而变亮。庙门是关着的,里面什么样?(注7,瞬间转移)我进了庙里,庙门自动地关闭了(注8,瞬间转移),里面一片漆黑。

注1,此“昏暗”即是“无明”,愚钝无知义。此中的光是内明,具有自证功能,即是觉悟之光。前意识,英语世界称作夏娃识,总是执着些前面枯萎了的念头,于是就在夏娃识执着的事物上具有了微弱的自我的功能。此 “小我” 是人思想内部的随念自我,汉语作福,亦作大力神,佛教称儒童(摩纳婆),印度教称婆罗门,墨西哥沙门教称灵龙(如图14.1-4中的婴儿),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古埃及文化称亚伯(如图14.1-5中的孩子),日耳曼文化中作马格尼,。
前意识(即夏娃识)的行为很像一只步屈虫(如插图6),它的后脚总是抓着些东西,张望、寻找去处;前脚抓稳后,后脚跟进。夏娃识也这样,总是抓住些什么,而被抓的事物就有了质量或生命,此执着处的光就有“小我”的功能。所以古埃及和古墨西哥人就用抱着孩子(即亚伯)喂奶来表示那个女人是夏娃。夏娃识是此;亚当识(即无意识的污染部分)是彼,是客观对象,是客观环境,没有生命迹象。神识(即无意识的纯净部分)是常,无名、无数、无量。前意识是思想意识的工作平台,是意处,总是不断更新,转移场地,后面就留下了绵长的亚伯痕迹,就是转移身见(参见11.4.4.1.4.6-1)。转移如案例中标注点3、6、7、和8,都是场景转换。转移身见就是日常口语中的我,梵语中作萨迦耶见,英语中称作塞斯,古德语位爱色,纳瓦特语是提拉考安,道教中称作蚩尤。
注2,株杌即枯树桩,是一个异熟果(参见11.6.1 异熟果)。
注3,瞬间转移,这是场景瞬间变化,就如同我瞬间从昏暗处来到了山坡上的枯树桩旁边,类似案例参见12.1.7天腿通。此后的注6,注7,和注8也是这样的道理。
注4,环境变亮了,就是觉悟了。此亮光是内明,与注1的昏暗、无明相对。此亮光有自证功能,即有法四分中的第三分自证分的功能(参见11.1 法的四分)。
注5,是,古作系,认知义;结合上下文,“是” 是 “系缚结生” 义。
注8,漆黑义为无明,即我又陷入了本案例开始的状态。
14.1.2 四缘 Four Necessary Elements
集起有四个必要元素:能缘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和增上缘。
(一)能缘缘是是主观的核心,集起的原因。圣人说夏娃识(即前意识)与亚当识(即无意识的污染部分)辗转相望为因缘(如图1)。也可以理解为 “能做因” (参见11.6.3 士用果),此 “能” 就是前文尘刹土案例中的随念自我,亚伯。与此相对应,图1中也显示了山羊睚眦和磨牙(即亚当和夏娃,参见10.9节《上帝的三和合》)的相望是他们俩婚姻的原因。
(二)所缘缘,就是客观目标,有两种,亲所缘缘和疏所缘缘。什么是亲所缘缘?如上文事例的环境,是由内虑生出并支持的,没有能缘心,那个尘刹土世界会消失。什么是疏所缘缘?若与能缘心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
(三)等无间缘,八现识及彼心所有法(参见11.4.5 识蕴)后聚于前,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如上文的事例,想取来相,思辨别善恶美丑,夏娃识迅速赋予了临近事务以生机,它们相应而转,和合似一,把一个枯树桩生长成了一个尘刹土世界。所以,它们彼此互为等无间缘。等无间缘即是生命之树的等流果(参见11.6.2节)。
(四)增上缘,例如有法有胜势功能,能于它法或顺或违或不障。虽前三缘也有增上用,此处说第四缘除彼取余,为显四缘差别相故。增上缘很多,但于中胜显者唯二十二根(参见11.6.5 增上果)。那为什么此增上缘是集起的必要因素?日常生活中的集起必须俱全生命之树的六生长处。前文案例是定境,是纯思想意识状态,是幻觉状态。若现实生活中的集起缺六处中的某一处,比如身处有缺失,那这个人就可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发现地球的引力变小了,太阳的亮度降低了,和月亮一样,不刺眼。若身处再进一步缺失,就可能发现自己的牛突然具有了印度香象的超能力,会飞了;随后美国人常遇到的外星人绑架事件就可能再一次发生。
14.2 烦恼的名
烦恼即糊涂,会令人感觉心绪嘈杂,身心沉重,是拘碍人身心的枷锁,有很多异名,此说26种:1 系,2 结,3 取,4箭,5 随烦恼,6 随眠,7 缚,8 盖, 9 缠,10 瀑流,11 轭,12 株杌, 13 垢,14 常害,15 所有,16 根,17 恶行,18 漏,19 匮,20 烧,21 恼,22 诤,23 火,24 炽然,25 稠林,26 拘碍。
佛教称凡夫个体为异生,义即变异而生。变异即是成熟的过程,因为异化可以持业。业是身体习惯行为、口语习惯行为、和意识习惯行为的统称。异生的一切烦恼可分为两类,思烦恼和见烦恼,亦作思惑和见惑。思烦恼主要有,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见烦恼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嗔、痴、慢、疑。见烦恼和思烦恼的头数相同,成对儿存在。
思惑附着在见惑上而有义,见惑因对应的思惑而有感,因此两者的名数相等,相互依存。见烦恼即是异生的所知,因为它似智而非智,能障碍有情了知真相, 所以是智障,亦作所知障。见惑不引起不安,障觉悟,不障涅槃。涅槃是寂静义。思惑是异生的思烦恼,能障碍涅槃,所以亦作烦恼障。此两类烦恼不但可以驱使异生劳作,还可以障碍异生脱离其自性,所以也被称作异生性障。

14.3.1 八万四千尘劳 84,000 Dust Labors
总列大千世界三界九地(如插图14.3)的一切烦恼有八万四千之数,名作八万四千尘劳,瘟疫,魔军。尘劳为烦恼之异名,以烦恼污人之真性,使人无益操劳。瘟疫是说这八万四千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在众生之众交叉感染,流传不断。魔者夺财害命之谓,魔军为此八万四千尘劳能夺人清净法身之财,伤人慧命。这84000之数的计算方法有如下六步骤:
一)10位使者: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这十位烦恼法能发起和变异繁衍其它烦恼,故称它们为使者。前5位被称为五钝使,因为这5位性愚钝,没智慧。后5位是见惑,伤人凶狠残暴,故称五利使。
二)10使互具成100。比如,取贪为头,再用贪为其助理,则成贪贪;取嗔为助理,则成贪嗔;取痴为助理,则成贪痴,如此,贪和十个助理使者,便形成了10个新的烦恼。再取瞋为头,配十使为助理,又形成了10个新的烦恼:嗔贪、嗔嗔、嗔痴、嗔慢,等。如此互具,10位使者变成了100位。
三)历10法界成1000。十法界是根据有情的兴趣儿不同而把人分成了十类: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修罗趣、人趣、欲天趣、缘觉趣、罗汉趣、菩萨趣(即真人趣)、神佛趣(参见13.4.4 节《十趣因果》)。
四)历身口7枝为7000。身3枝为杀、盗、淫;口4枝为妄言、绮语、恶口、两舌。
五)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成21000。这里是在谈思想意识,所以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存在于现在的世界。又,无意识和前意识没有次第性和时间性,所以日历和时间只适用于尘世,图14.3-12之下。
六)四大种各具21000位,共成84000尘劳。四大种是地、水、火、风,参见11.2节。
14.3.2 见惑 View Muddles
凡夫的见烦恼遍布三界九地,但其根本就是这112位根本见惑,计算如下:
见惑在欲界有40位:
一)苦谛下有10: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嗔、痴、慢、疑。
二)集谛下有10: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嗔、痴、慢、疑。
三)灭谛下有10: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嗔、痴、慢、疑。
四)道谛下有10: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嗔、痴、慢、疑。
见惑在色界和无色界的数目相同,各有36位:
一)苦谛下有9: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缺嗔)、痴、慢、疑。
二)集谛下有9: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缺嗔)、痴、慢、疑。
三)道谛下有9: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缺嗔)、痴、慢、疑。
四)灭谛下有9: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缺嗔)、痴、慢、疑。
如是,一个异生总有根本见惑112位;解释参见11.4.4.1.4节《 根本烦恼》。
14.3.3 思惑 Mean Muddles
尘世之人理解了四圣谛之后,前文的112位根本见惑就已经被消灭了。八万四千魔军由于失了所依,就崩解了,但仍有思烦恼,贪嗔痴的习气残余。这些思惑要依靠道谛的修行,逐步消除。思惑在三界中主要是贪、嗔、痴、慢、身见、边见,共有16位,列表如下:
一)欲界有6使:贪、嗔、痴、慢、身见、边见;
二)色界有5使:贪、痴、慢、身见、边见;
三)无色界有5使:贪、痴、慢、身见、边见。
佛教又把九地(参见14.3-23至31)的每一地阶级成了九品:下下品、下中品、下上品,中下品、中中品、中上品,上下品、上中品、上上品。这样九地共成81品。于是,欲界总有54位思惑;色界和无色界各有180位思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