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糊涂,会令人感觉心绪嘈杂,身心沉重,是拘碍人身心的枷锁,有很多异名,此说26种:1 系,2 九结,3 取,4 箭,5 随烦恼,6 随眠,7 缚,8 五盖, 9 缠,10 瀑流,11 轭,12 株杌, 13 垢,14 常害,15 所有,16 根,17 恶行,18 漏,19 匮,20 烧,21 恼,22诤,23 火,24 炽然,25 稠林,26 拘碍。
14.2.1 系 Is
系即系表动词是,系缚义,缔结生命义(参见前节的注5)。为什么系是烦恼呢?前节案例说了,通过夏娃识的认可(即是),她和亚当识通力合作,很短的时间内就创造了一个尘刹土世界,包括其中的众生和事物。夏娃识制造生命很快,像似水流一样。现实生活中此二识日夜创造众生和事物,而那些都分食 “心识流”,让人心绪嘈杂,身心沉重。所以夏娃识也被称作污染识;亚当识包含了许多坏种,过失也很严重。古人为了提醒后人系的危害,把生命之树上的解脱果命名成了离系果(参见11.6.4节《离系果》)。系有四种:1贪欲身系,2瞋恚身系,3此实执取身系,4戒禁取身系。
(一)贪欲身系,由贪爱财物等为因,所贪爱的事物系缚于心,另心变得粗重。贪爱得多了,心意就散乱了;此说,贪欲能障碍绑缚心之自体,另心识流分散。
(二)瞋恚身系,由诤斗故,众生多行不正;此不正确的行为能绑缚心之自体,令心散乱。
(三)此实执取身系,由不如理作意,推求境界妄生执着我见、边见、邪见、和见取见(参见11.4.4.1.4《根本烦恼》),计唯此真实,余皆愚妄。由此为因,令心散乱。
(四)戒禁取身系,对于戒禁不能正却理解,肆意曲解,旺兴执着,由无利勤苦为因,令心散乱。
14.2.2 九结 Nine Ties
据说,这里谈的结(如图14.2.2-24所示)和后文的盖头、帽子等都是上帝给亚当和夏娃穿的衣服,称作心衣。衣服的尺寸就是衣服的功能范围,如图23、26、27所示。插图25源自古埃及壁画,描述的是时分天正在称量心重,重一根羽毛可以通过。心是思想意识义,没有重量;他们实际是在称量心衣的重量。佛教中称此心衣的功能范围为结界。结界就是电影或故事中的神秘场力,本质是隐私空间,防卫心、忌讳、猜疑、恐惧等的势力,(案例,参见6.6节)。另外,本书11.4.4节《行蕴》中的某些善法也被称作心衣;16.2节的具足戒,又名黄金甲,金缕衣等。

爱结、嗔结、痴结等九结能绑缚人于苦恼的处境,和合众苦,树立结界,使人的本心遭到污染、覆盖和摧残,从事无利尘劳。结界的界是种子义(参见11.2节),因为众生依界而生。一切烦恼皆能合苦,爱、恚等九法尤为强烈,故取九结来说明。这九结是:爱结、恚结、无明结、慢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
(一)爱结,以染着为性,是贪的相分(参见11.1节《法的四分》),对于顺境中所感乐受,希望能长期持有。一切烦恼皆能合众苦,就是因为贪爱。众生为贪爱故,广行不善,遂招致当来的不平等、不正确、生老病死忧恼之苦,流转于惑业苦的恶性循环(参见13.4.1 流转),不能出离。
(二)恚结,以愤恨为性,对于违境所感苦受,所起不愤的情绪及嗔恚之想。众生为嗔恚故,广行不善,遂招致当来的不平等、不正确、生老病死忧恼之苦,流转于惑业苦三轮(参见13.4.1 流转),不能出离。
(三)无明结,无明(参见前一小节的注1)即无知、愚痴;即于违顺诸境,苦乐诸受,所起的与道理相违愚痴之想。无明结是说众生心性为无明所覆,于集谛的因法和苦谛的果法不能了解,广行不善,遂招致当来的不平等、不正确、生老病死忧恼之苦,流转于惑业苦的循环(参见13.4.1 流转)之中,不能出离。
(四)见结,谓众生于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此五恶见参见11.4.4.1.4节),妄兴执着,广行不善,遂招致当来的不平等、不正确、生老病死忧恼之苦,流转于惑业苦三轮,不能出离。
(五)取结,取即所取和能取;所取者是受,能取者是想。此二取习气,即受蕴和想蕴(参见11.4.2, 3 节),是世间本。取结是说众生于所取、能取不能了解,妄意随顺执着此二取习气,广行不善,遂招致当来的不平等、不正确、生老病死忧恼之苦,流转于六道轮回,不能出离。
(六)慢结,谓不懂我法,妄执我及我所而凌驾于它人。慢结是说众生依仗自己所擅长,于它有情高举傲慢,广行不善,遂招致当来的不平等、不正确、生老病死忧恼之苦,流转于六道轮回,不能出离。
(七)疑结,谓众生于四胜谛(参见第11-16章)的人生道理妄生疑惑,不修正行,广行不善,遂招致当来的不平等、不正确、生老病死忧恼之苦,流转于惑业苦的循环流转,不能出离。
(八)嫉结,谓众生耽着名利,见它荣富,起嫉妒心,广行不善,遂招致当来的不平等、不正确、生老病死忧恼之苦,流转于惑业苦三轮,不能出离。
(九)悭结,谓众生耽着名利,于资生具,其心贪吝,不能舍施,广行不善,遂招致当来的不平等、不正确、生老病死忧恼之苦,流转于六道轮回,不能出离。
14.2.3 取 Fetch
取义为执取诤根和执取后有;有四种:欲取,我语取,见取,戒禁取。欲取依欲界而建立;后三种依色界和无色界而建立。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三个概念参见第13章苦谛。
(一)欲取,谓欲界众生贪着饮食、睡眠、和性行为等色声香味触五欲,为获得受用,互相斗诤。这斗诤的根本是五欲取。
(二)我语取,谓依我见而取;我语就是口语中的我字,即转移身见,梵语萨迦耶见,英语塞斯,纳瓦特尔语Titlacauan(义为我们是它的奴隶)。当我见破败时,世人又妄执六十二种边见和邪见(参见11.4.4.1.4 根本烦恼)。此三种见就是被执取的诤根。下文的见取和戒禁取是依此诤根而执取后有。
(三)见取,即根本烦恼恶见中的一百零八种见取见,谓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认为执彼能得清净涅槃。
(四)戒禁取,戒条总说为男人的三千威仪八万四千细行和女人的五百威仪十万八千魅力(参见16.2节《离垢地》),世人对戒条的某些条款曲解妄执,认为持彼戒禁能得涅槃,如执行性器官割礼,和尚不吃肉等。
.jpg)
14.2.4 箭 Arrows (Eros)
贪瞋痴三毒能射伤行人,使行人于有果法及三有的因,深起追求,由是生死相续不绝,故立名贪嗔痴为三支箭。
“有果法” ,在五位百法中,前四位都是基于塞斯(参见11.4.4.1.4 节转移身见)的法,即基于有的法,都是有为法,都是有果法。由于贪瞋痴是有的组成部分,所以追求 “有果法” 的人就已经中箭了,就已经被贪嗔痴射伤了,为什么?无为法(参见11.6.4节《离系果》),只与舍和空性相应,与有、取、集、和得的性质相违。
插图14.2.4-3源自古埃及壁画;图中埃及夏娃正在展示洗礼的过程。图3右侧她的头顶有两支箭,表示她那时还有贪和嗔,这两种思惑。那第三支箭在哪儿?已经被她自己拔除了。当一个人懂得了四胜谛,她或他的痴就已经被消灭了。
14.2.5 随烦恼 Latent Annoyances
前面谈的贪、嗔、痴、慢、疑、和恶见是六种根本烦恼。本小节谈的20位法是根本烦恼的跟随者,故名随烦恼,分别是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骄、无惭、无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参见11.4.4.1.5节的 随烦恼)。
14.2.6 随眠 Following Sleep
随眠是烦恼种子,即烦恼品所有的势力,追逐依附在有情身心中,眠伏着,能为种子而生起一切烦恼现行,故立名随眠。随眠有七种。
(一)欲爱随眠,就是欲界贪品烦恼的种子。依未离欲界贪求的众生,由欲爱之所随增故,建立欲爱随眠。品就是下一小节中的81阶级。
(二)瞋恚随眠,就是欲界瞋品烦恼的种子。依未离欲界贪求的众生,由瞋恚之所随增故,建立瞋恚随眠。
(三)有爱随眠,就是色界无色界贪品烦恼的种子。依未离邪染而求神行的众生,由有贪嗔痴业而建立有爱随眠。此说,自无始以来,有与贪嗔痴伴生,一切有之中都有贪嗔痴的成分。
(四)慢随眠,就是慢品烦恼种子。即由彼众生学习了一些佛法,心中便起憍慢,故立慢随眠。
(五)无明随眠,就是无明烦恼品的种子。依对四胜谛的因果理愚迷不知的众生,由于顺境、逆境、平等境(即中性境)中起颠倒妄想,立无明随眠。
(六)见随眠,就是见品烦恼的种子,就是后文中的112位见烦恼的根,根深蒂固,难解难消。
(七)疑随眠,就是疑品烦恼的种子。由众生对此四胜谛正法犹豫疑惑,如其次第立慢、无明、见、疑随眠。
14.2.7 缚 Bind
缚是绑缚义,即于欲贪等境界现前或不现前,而其根识不能弃舍,故名为缚;有三种,贪缚、瞋缚、和痴缚。
(一)贪缚,谓众生被贪爱所缠缚,对于随顺乐受的境界心不能弃舍,境界坏时,引生忧恼,故处于坏苦。坏苦是由境界变坏引起的,故被称作坏苦,是苦的自相。
(二)瞋缚,谓众生被嗔愤所缠缚,对于能随顺苦受的境界心不弃舍,境界苦相现前,心生苦受,故处于苦苦。苦苦是现行的苦遇到了旧苦,苦水流出,故名苦苦,是苦的自性。
(三)痴缚,谓众生被愚痴所缠缚,对于能随顺非苦非乐受的中庸境界,心不弃舍,为剎那迁流行相的不安稳性之所逼迫,故令众生处于行苦。行苦是苦根;佛教的定义,有思想活动就有行苦。
由上说三义,故立贪嗔痴三种名之为缚。又依贪瞋痴故,于善法加行不得自在,故名为缚。

插图14.2.7-23,24是本书第18章故事中对缚的阐述。图23表示,墨西哥(一位特拉洛克,亚当)从地狱里出来了,在去纳瓦特国继承左翼蜂鸟王位的途中。但是代理国王卡特莉(即翠玉女,夏娃)拒绝把王位转交给他,墨西哥在很长的时间里,无所事事。插图24显示,后来的墨西哥认为自己那时像块木头似的,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的原因是被贪嗔痴所缚。
14.2.8 五盖 Five Covers
盖是覆障义;是说贪欲盖、瞋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和疑盖能覆蔽真心,令善法不得显。插图14.2.8-38是纳瓦特尔的象形文字山字,也有盖、帽子、围巾等的含义。图39,卡特莉(夏娃)被像似山一样的大帽子扣住了,墨西哥(亚当)正在赶去救她(参见第15.4章《墨西哥法典》)。

(一)贪欲盖,契经说,于欲界为诸欲境界漂沦故,违背圣教,立贪欲盖;于出离欲界位为障。什么是出离?就是由五趣杂居地(如图14.2.9-23)去到离生喜乐地(如图24)。在修习出离,摒弃见取见(参见11.4.4.1.4.6-4节《 见取见》)时,由贪欲盖故,夏娃对于色声香味触五种妙欲境界,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希求受用;贪欲牵引心识散乱向外尘境界,让她于出家不生欣乐。
(二)瞋恚盖,契经说,不堪忍诸同志诃谏驱摈教诫等故,违背所有可爱乐法,立瞋恚盖;于觉邪行位为障。觉是发觉、觉悟。同志神行者发觉而且举发夏娃的错误的时候,她心生瞋恚;如是她不能觉悟缺失,耽误她正行的修学。
(三)昏沉睡眠盖,契经说,由违背正定(梵语奢摩他)故,立昏沉睡眠盖;于修习专注的止位为障。由不守根门,食不知量等,引起身心昏昧的昏沉和心极昧略的睡眠,障碍明静的止,夏娃无由得定。什么是根门?根是生命之树的六根(参见11.3节),也是色、声、香、味、触、和法,此六尘进出心地的场所,所以被称作根门。
(四)掉举恶作盖,契经说,由违背慧观(梵语毗钵舍那)故,立掉举恶作盖;于修习慧观的举位为障。由掉举心于亲属国土等生起寻思,由恶作于别离亲属国土等生起追悔,障碍观心于所观境上明静专注的思惟修,观慧无由生起。
(五)疑盖,契经说,由违背于法议论,违背涅盘胜解故,建立疑盖;于止观修习位,与舍为障。此修习位中,舍即是平等正直之心,即是止。由于夏娃对圣教心存怀疑,于所学的法和所证的功德境界,犹豫不决,就障碍了舍的生起,所以般若舟(圣经中的用词是诺亚方舟)不能现前。
14.2.9 八缠 Eight Coils
缠是缠绕,是说由于无惭、无愧、昏沉、睡眠、掉举、恶作、嫉、和悭(解释参见11.4.4节)数数现行,缠绕金童(即亚当)的心,于修善品诸法为大障碍,故名为缠。
(一)于修习戒学处(参见16.2节),无惭和无愧数起现行,亚当不生羞耻之心,故犯诸学处。
(二)于修习定学处(参见16.3节),昏沉和睡眠二法数起现行,引亚当内心中沉没,故犯诸学处。
(三)于修习慧学处(参见16.4节),掉举恶作为障,由此二法数起现行,引亚当的心散乱于外尘境,故犯诸学处。
(四)于善慧地(参见16.9节),修习四无碍解时,亚当应当与同志们相互分享心得,教学相长;可他心怀悭吝、嫉妒,不肯施法;这就障碍了他修学的进度。
14.2.10 瀑流 Waterfall
瀑流是瀑布的急流,谓众生顺从生死杂染(即诸烦恼),随波逐流,而被放逐于生死苦海。瀑流有四种。

(一)欲瀑流,谓欲界众生对色声香味触,这五色有欲求,若不知节制,毕陷落于生老病死,惑业苦流转之中,不得解脱和休息。此欲瀑流取欲界中的上品烦恼。上品烦恼,是把大千世界中九地(参见插图14.2.10-23至31)的每一地阶级成九品:下下品、下中品、下上品,中下品、中中品、中上品,上下品、上中品、上上品。瀑流但取五趣杂居地中的三级上品烦恼,中品和下品烦恼不适用于瀑流这个说法。
(二)有瀑流,有的意思是有记忆、有习气,因果不忘,比如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为三有,再比如插图14.2.10中1至22是25有(参见13.4节)。那些有人人都有,若不解其义则毕受其害,随之而去,不知所终。此有瀑流除去欲界有,单指色界和无色界八地中的上品烦恼。
(三)见瀑流,见即本章后文的112位见烦恼;见瀑流包括九地所有的上品见烦恼。此说众生被三界的见烦恼所迁流,沉溺于生死苦海,不得解脱。
(四)无明瀑流,无明就是无知,黑暗,本质就是不知道四圣谛的道理;无明瀑流包括九地中的所有上品无明烦恼。此说众生被九地的无明烦恼所牵引,沉溺于生死苦海,不得解脱。
14.2.11 轭 Yoke
轭是用来轭牛的项领笼套(如图14.2.10-36),令牛拉车不能出驾,譬喻烦恼障碍异生离系,不得解脱。异生就是具有异生性(参见11.4.4.2.3节),就是普通人。此说烦恼不但劳役有情身心,还能障碍有情脱离其异生性(即个体性),逃脱其奴隶的命运。轭有四种,1欲轭、2有轭、3见轭、4无明轭。此四轭的解释与上小节四种瀑流类似,九地中,每一地的三级上品烦恼为瀑流,三级中品烦恼为轭,如其次第,即依习气欲望而起行、依习气有而行、依习气邪说异教而行。
14.2.12 株杌 Stump
株杌,义为枯树桩,此从譬喻得名,参见前文14.1-1节尘刹土案例中的株杌。那株杌是个异熟果(参见11.6.1节)。异熟果异时而熟,如一年后,三年后,十或三十年后才成熟。异熟果异地而熟,如三界九地,成熟在哪里都可能。异熟果异类而熟,无意识是个大染缸,贪嗔痴普遍地污染众生。株杌譬喻贪瞋痴烦恼根深蒂固,对治道犁难以将其从心地中拔出。众生从无始以来,串习贪瞋痴成为业行。贪业引起心不调顺,瞋业无所堪能,痴业难可解脱。由于众生难断这根深蒂固的贪嗔痴业,故立此三为株杌。
14.2.13 垢 Maculate-ness
谓贪瞋痴故,毁犯戒行学处,作诸恶行,染污不净,故立名贪嗔痴为三种垢。
14.2.14 常害 Constant Harm
谓贪瞋痴三业,常能为害,招感生老病死等苦,故立名贪嗔痴为三种常害。
14.2.15 所有 Possession
此是从果法立名。谓贪瞋痴与能有相应,能积集所有资财,恒常与怖畏等相应,令心多住散乱,故立名贪嗔痴为三种所有。
14.2.16 根 Root
由贪瞋痴故,心中生起不善法。贪瞋痴是一切不善法生起所依的根本,故立名贪瞋痴为三种不善根。
14.2.17 恶行 Ferocious Behaviors
由依于贪瞋痴故,众生常作身语意恶行。由贪进求财利等,多行恶行。由怀瞋恚,不忍他过,多行恶行。由怀愚痴,起颠倒邪见,行诸恶行。又由贪嗔痴是邪行自性,故立名贪瞋痴为三种恶行。
14.2.18 漏 Leakage
欲、有、和无明等,劫持、分流心识流,另心分散,故立名烦恼为漏。漏有三种:欲漏、有漏、无明漏。欲漏,依外门流注,即心于五欲外尘境界中流散,建立欲漏;体即欲界一切烦恼,唯除无明。依内门流注,即于内根身等上流散,建立有漏;体即色、无色界一切烦恼,唯除无明。依彼前二所依门流注,立无明漏;体即三界所有无明。
14.2.19 匮 Scarcity
匮,即缺乏、不足;无有厌足故名为匮。谓由贪瞋痴故,愚人于资助生命的财物等,恒起追求,没有满足。由贪、瞋、痴能令身心恒感觉贫乏,故名贪嗔痴为三种匮。
14.2.20 烧 Burn
由贪瞋痴故,愚人于所缘境界不如正理,执着相好、起强烈爱染,烧热身心,故立名为烧。
14.2.21 恼 Annoyance
由贪瞋痴故,愚人于诸可爱境相爱乐耽看,若可爱境相变坏的时候,便引起种种的愁叹等忧苦,恼乱身心,故名为恼。
14.2.22 有诤 Have Expostulation
有诤,诤是好意劝谏的意思,贪瞋痴能为斗讼诤竞的因。由贪瞋痴故,愚人执持刀杖,兴诸战诤,所以立贪瞋痴名为有诤。
14.2.23 火 Fire
由贪瞋痴如火,能烧毁所积集的善根薪,故说贪瞋痴名火。
14.2.24 炽燃 Conflagration
炽燃,大火义,此是譬喻贪嗔痴恶业如大火。谓由瞋痴故,愚人为非法贪的大火所烧。非法贪就是贪着十种不善业道(即十恶戒,参见13.1节)。由贪瞋痴故,愚人又为不平等贪的大火所烧。不平等贪就是非法非理的贪求境界。由贪瞋痴故,愚人又被邪法大火所烧。邪法大火就是一切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参见11.4.4.1.4 根本烦恼)。由非法贪、不平等贪、和邪法等能够引发身心中的炽燃烈焰,故名为炽然。
14.2.25 稠林 Dense Forest
贪嗔痴等之烦恼大树聚集,名为稠林。由贪瞋痴故,于生死根本烦恼极其杂染业行,广兴染着,令诸有情,感生种种身,流转于五趣,如行走在大树聚集的稠林里,难可出离。
14.2.26 拘碍 Detentions
谓贪瞋痴能令众生乐着种种妙欲尘故,能障有情证得出世法故。拘碍依于五处而得建立,一、顾恋内身,二、顾恋诸欲,三、乐相杂住,四、缺于随顺教诫教授,五、于诸善品得少为足。
返回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