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潘金莲家回来后,武大郎参加了典兵学院的入学考试,落榜了。他就到教务处找太子(即元始天尊,典),说他的考分不应该那么低。太子当时是这学校的学监,就领着他去查看卷子,让他讲为什么他说卷子判得不对。事后,试卷的评委允许武大郎作为旁听生参加学习。
武大郎又来找太子了,说:“大哥!既然你们觉得我答的对,为什么不把我的考分改过来。我在巫毒学院时,总考第一。”
太子回答:“你去战场打仗,士兵们死了,战斗失败了。你更改战报,有用吗?”
武大郎回答:“没用!”
太子说:“典兵学院的学习考试和士兵上战场一样,(注,这是潘金莲的父亲,潘仁美,指使人让武大郎落榜),更改考分不能改变战场的状况。而且,他们已经做了补救措施,允许你作为旁听生参加典兵学院了。”
1.3-2
一段时间后,武大郎又来找太子说:“大哥!我想退学!他们讲的那些东西不正确。我告诉他们,他们不听!”
太子领着武大郎去和教官们一起讨论,决定用实验来决定谁说的对。实验是两组士兵分别去一个特定的环境,教官们观察他们的反应。实验的结果出来后,证明了武大郎的推断是错误的。
武大郎却说:“这个实验不对。执行这个作战任务的指挥官应该是个动感思维型人,而你们实验的两个领队,一个是图像思维型人,另一个是语音思维型人!” 太子决定依照武大郎的说法,找一组动感思维型人再做一次实验。
现代的心理学讲,新生儿在语言能力形成之前,都是图像思维模式,比如理解妈妈的笑脸,动作和情绪等。渐渐地,伴随着语言的行成,思维模式、记忆模式、记忆提取模式都发生了改变。一般来说,人三岁后都是用语言进行基本思维的,但还是可以分成三种类型:1. 图像思维型,人群中占35%;2. 文字思维型,人群中占25%;3. 前两种的混合型,人群中占40%。动感(Kinesthetic)思维型人和其它的思维方式在人群中的占比少于1%。
当时他们不知道如何辨别动感思维型人。太子就来问武大郎,“动感思维型人有什么行为特质?” 武大郎领着太子来到了士官学校的操场外面,指着武二郎的一伙人说:“我看他们几个人总在一起玩,武二郎是个动感思维型人。” 这时,武大郎16岁,武二郎13岁,张三郎10岁。
太子就把那几个人找出来了,编成了实验的第三组,武二郎是领队。实验的结果证明,武大郎是正确的。
因应这个事件,典兵学院做出了制度调整。学生可以要求参加教官们的讨论。建立了学官制度,学生对学校的制度和知识理论的改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受到奖赏和晋升。武大郎成为了典兵学院的正式学员。
1.3-3
据传说,武大郎常常立功,升职;而且武二郎带领的第三实验队表现出色。因此他们常常创造出新的战法。一天,一个队友对武二郎说:“我听说,咱们这个第三实验队的表现比前两个队好很多,都是因为一个小个子教员。他们说,那个人是你哥。”
武二郎回答:“我大哥是个学生!”
过了一段时间武二郎的队友又对他说:“我听说了,那个小个子教官是个学生。他们典兵学院和我们士官学校不一样,学生也可以参加教官的讨论。”
这几个人出于好奇,就去典兵学院请求看典兵操演。太子答应了,让他们在观礼台上看。他们看见武大郎军服是学生的颜色,但军衔都已经是团长了,比教官还高,就又问武二郎:“你大哥是什么时候参加的典兵学院?”
武二郎回答:“和我来士官学校的时间一样。”据说,在这时,武二郎才真正接受了武大郎是他的大哥。
随后,太子就建立了让典兵学院和士官学院的学生相互观礼的机制。
1.3-4 攀岩兵 Rock-Climbing Soldiers
传说一次在研究攻打一个崖顶的隘口时,武大郎设计出了一种攀岩兵的攻击方案。典兵学院的教员们认为这个方案太危险了。武大郎说,这种奇兵在必要的时候也是一种选择方案,运动思维型人就可能选择这种方案。实验时,武二郎的实验组果然选择了攀岩攻击的方案。教员们认为演习危险,不应该演习这么危险的攻击任务。武二郎实验组的学生说,“攀爬上那个隘口不是那么的危险。我们愿意立生死状。” 典兵学院决定试验一下,并允许他们使用安全绳。武二郎等人拒绝使用安全绳。学院告诉他们使用安全绳不影响演习的成绩;他们才接受了使用安全绳。
1.3-5
三年后,武大郎还没毕业呢,就已经成为将军了。一天他来向太子请求上战场。太子问:“你为什么要上战场?”
武大郎回答:“当学生不赚钱;上战场挣钱多。”
太子说:“你在这里的每一个贡献,我们都会在全国推广。任何一个发现都可能成为一场战斗胜利或失败的关键。我们就不说有时候一场战斗就可能导致一场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了。你在这里是将军。你去战场还是从士兵做起。那排长和连长也是和士兵一样地冲锋陷阵,你能活多久?在战场上,你一个人能抓几个贼,杀几个敌人!?你在这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大。”
武大郎听从了劝告,决定完成在典兵学院的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