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学城一年:从自我动力到灵魂动力

(2025-09-26 16:51:56) 下一个

在荣格心理学里,人生前半场往往依赖于“自我动力”。我们努力实现职业目标,争取社会地位,积累财富与经验,仿佛只有不断前行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然而,当职业目标完成或失效时,这股自我驱动的力量开始枯竭。许多人在中年或退休之际,会突然感到空虚与迷惘。

 

再过一个月,我将告别职场,提前三到五年退休。这个决定并不轻松。它意味着一种自我动力的枯竭——职业目标的落幕。几十年来,工作不仅是谋生,更是意义与价值的主要来源。而如今,这一支撑点悄然消失,我仿佛被推入一个空窗期。

 

从去年的9月29日,我在文学城上传了第一篇博文,到如今已写下一百六十多篇诗文随笔,累积超过十六万阅读量。文学城见证了我这一年的心路:从自我动力的渐失,到对灵魂动力的追寻。表面上,这似乎是新的目标,但内心渴望的那份“灵魂感召”仍未降临。每天冥想半小时,我期待某种灵性的指引,却依旧没有清晰的答案。

 

荣格曾区分“自我动力”与“灵魂动力”。前者是外在的目标驱动:升职、业绩、责任、社会身份。它让人不断奔忙,却也容易在暮年感到空虚。而灵魂动力,则来自内在,是一种呼唤,要求人卸下外壳,倾听生命深处的声音。

 

在这种迷茫中,我常常觉得自己像荒原上的一只羊。曾经,它在羊群里跟随牧人的方向,虽然奔走劳累,却不必怀疑意义。如今,羊群散去,牧人不见,它独自留在辽阔的旷野。风吹过,天空广阔无边,荒原既是孤独的,也是自由的。羊必须学会自己寻找青草与水源,也要忍受夜的寒凉。

 

失去自我动力后,人必须学会忍受那份“空”。空并非虚无,而是新生的前奏。就像树木在秋冬失叶,并不是死亡,而是为春天的花开蓄力。

 

荣格称这种状态为“个体化的转折点”。旧的目标不再适用,新的意义却尚未出现。此时的心境,往往像在荒原中行走:前方没有方向,背后是逐渐远去的喧嚣。而荒原羊,正是这种个体化旅程的象征。它既不同于沉睡的羊群,也不同于伪装的狼。它选择独自走在荒凉的旷野中,不再依赖牧主的经文与承诺,也不再甘于顺服的安逸。它清醒,却孤独;它脆弱,却真实。也许,这正是灵魂动力的萌芽。

 

灵魂动力不同于自我动力,它不是外在的成就和目标,而是内在的召唤。它可能通过梦境显现,也可能通过诗歌、绘画、冥想、偶然的巧合(荣格称之为“共时性”)向我们低语。灵魂不会立即给出明确的方向,它更像一条深藏的溪流,慢慢渗透进生命的荒漠。

 

空窗期因此不是失败,而是孕育。荒原羊的孤独正是灵魂的开端。它所“紧抱的那一点点清醒与温柔”,恰恰是灵魂动力最真实的形态。哪怕没有宏大的启示,哪怕没有明确的道路,那份拒绝麻木、坚持真实的意志,也许这就是灵魂正在我身上生长的证据。

 

我慢慢明白:灵魂的动力,并不是外界“给出”的,而是生命在安静中自我生成的。或许,它不会以“伟大的使命”出现,而是以一种更柔和、更日常的方式生根:在一首诗里的一句灵光,在一次散步时的一阵秋风,在与陌生读者心意相通的那一瞬。

 

> “夜依旧漫长,星光零落如泪。

我仍在荒野中缓缓地走,

走在盲目与苦难之间,

紧抱那一点点清醒与温柔。”

 

或许,这就是灵魂动力最珍贵的模样。它不急于给我方向,却陪我穿越空窗,走向人生的下半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徐徐道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简单一点好' 的评论 : 谢谢您推荐The Pilgrim's Progress by John Bunyan
简单一点好 回复 悄悄话 赞好文!寻找必寻见。班扬写的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by John Bunyan 也许你会感兴趣,是讲一个人离开世界去寻找天国God's Kingdom的历程。当时这本书影响仅次于圣经,也是早期英国文学经典小说。
徐徐道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诚信' 的评论 : 您是前辈。
诚信 回复 悄悄话
I have been ambling in Wenxuecity for 25 years, have witnessed, learned and shared a lot from this hub.

徐徐道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亮亮妈妈' 的评论 : 谢谢了!
亮亮妈妈 回复 悄悄话 祝贺开博一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