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位于群山环绕的盆地,是波黑的首都,也是东欧与中东文化交汇的独特城市。这里曾是奥斯曼帝国的重要边城,后又成为奥匈帝国的省府,因此街区中既有清真寺、钟楼、集市,也有天主教堂、新艺术风格建筑与宽阔大道,呈现出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城市风貌。

这座城市因1914年斐迪南大公遇刺而被写入一战史,也因上世纪90年代长达三年多的围困而承受巨大创伤。然而经历战火后的萨拉热窝依然顽强复兴,以艺术节、咖啡文化、丰富的博物馆与街巷遗迹吸引世界游客。今日的萨拉热窝,是一座带有深重历史记忆、却依旧温暖开放的城市。

而我们国人熟知的萨拉热窝,则是从七十年代初引进的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开始的。那时国内影视作品极为有限,这部来自前南斯拉夫的影片以紧凑的节奏、鲜明的人物和深厚的民族情感,迅速征服了中国观众。影片中地下斗争的紧张氛围、瓦尔特的沉着与勇敢、永不停歇的机枪射击、钟表匠的坚韧,以及那句“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的浪漫暗号,都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影片中清真寺的外景以其高耸的宣礼塔著称。瓦尔特在塔顶与德军交火后以绳索滑降逃脱,场面惊险紧凑。老城清真寺的奥斯曼建筑风格,使这一经典场景更具历史与视觉张力。


市政厅后方山坡上的宫殿式建筑建于于奥匈帝国时期,二战时曾是德军兵营,因地势高而俯瞰全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多处俯拍镜头就在此取景,如今建筑仍静立山间,见证萨拉热窝城市与电影的历史。

萨拉热窝市政厅
建于19世纪末,摩尔式风格辉煌独特。曾为市政厅与国立图书馆,战争中遭毁,如今修复重开,象征城市沧桑与重生。

萨拉热窝老城区横跨米利亚茨卡河的四座桥
埃菲尔桥(Eiffel Bridge)
这座轻盈的金属人行桥因传说由埃菲尔事务所设计而得名,虽无正式证明,但故事广为流传,如今是拍照与散步的热门地点。

德尔韦尼亚桥(Drvenija Bridge)
外形简洁为现代结构,连接老城与市区繁华街道。因其靠近大学和文化机构,常是学生与艺术家的聚集点。

谢赫尔-切哈亚桥(Šeher-?ehaja Bridge)
这座奥斯曼石桥建于17世纪,桥名来自出资重建的市长“切哈亚”。相传桥旁小摊曾卖过全城“最甜的果仁蜜饼”,吸引无数人边赏河景边品尝传统甜点。

拉丁桥(Latin Bridge)
建于16世纪,是萨拉热窝最著名的石桥之一。1914年刺杀斐迪南大公事件就在桥头发生,使其与一战爆发紧密相连,它承载着萨拉热窝进入世界史的关键时刻。

巴什恰尔希亚老集市
是萨拉热窝的历史核心,奥斯曼时期遗留下的手工艺铺、铜器店与咖啡馆林立,石板小巷古朴生动。


加齐·胡斯雷夫贝格清真寺
建于16世纪,是萨拉热窝最重要的奥斯曼时期宗教建筑。作为巴尔干地区清真寺建筑的典范,它坐落于巴什恰尔希亚老集市,1898年即配备自来水与电灯,是当时世界上最早实现现代化的清真寺之一。

波黑国家美术馆
成立于1946年,馆藏逾六千件现代与当代艺术品,尤以20世纪作品为主,是萨拉热窝重要的文化地标。

圣米迦勒与圣加百列教堂
为最古老的塞尔维亚东正教堂之一,建于更早遗址之上,毗邻巴什恰尔希亚,其建筑群与博物馆被列为国家古迹。

萨拉热窝美术学院
原为1899年建成的福音派教堂,由建筑师卡雷尔·帕里克设计,坐落米里亚茨卡河畔,它以其新罗马式和摩尔式建筑风格而闻名。

萨拉热窝圣心大教堂
建于1889年,是波黑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大主教所在地。教堂前设有纪念教皇约翰·保罗二世1997年访问的雕像。

萨拉热窝圣母圣诞大教堂
建于1863—1868年,是当地最大、亦为巴尔干重要的塞尔维亚东正教堂。三段式巴西利卡布局、五座圆顶宏伟典雅,并被列为波黑国家古迹。

萨拉热窝围城博物馆(Sarajevo Siege Museum)
1991年,前南斯拉夫开始解体,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寻求独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亦宣布独立。境内主要民族——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穆斯林(波什尼亚克人)——分别信奉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历史矛盾与宗教分歧长期存在。独立引发民族冲突,塞族、克族与穆斯林武装对抗,战争由此爆发,持续至1995年,造成约2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流离失所,而整个波黑,也只有450万人口。
萨拉热窝作为波黑首都及多民族聚居中心,成为战争主战场。1992—1995年,塞族武装长期围困城市,切断水、电、食物供应,炮火与狙击随处可见,民众在极度恐惧与贫困中生活。
我们在老城不起眼的街巷,偶然发现了这一小众博物馆,它专门记录和展示1992—1995年波斯尼亚战争期间,城市在长达三年多围困中的历史。博物馆通过照片、实物、影像资料和口述证词,呈现居民在炮火与狙击下的生活状态、食物短缺、断水断电以及民众坚韧抗争的故事。


展馆设有多个展区,包括围城期间的民用物品、通讯设备、狙击区的复制场景,以及记录炮击和城市破坏的影像资料。部分展览还展示了平民生活用品、儿童玩具、学校课本及信件,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战争对普通市民的深远影响。




展区还详细介绍围城期间的历史背景、塞族军队的封锁策略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它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萨拉热窝人民勇气和韧性的纪念。



这段历史也让人联想到二战时的萨拉热窝,影片中的瓦尔特和他的战友用生命守护的英雄城市萨拉热窝,也曾在现实中再次陷入战火与废墟,这种历史与电影之间的巨大反差,更让人不胜唏嘘。瓦尔特的传奇、萨拉热窝的美丽与悲伤、南联盟的梦想与破碎,都成为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