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来美36年头回忆

(2025-09-02 21:50:10) 下一个

80年代从大陆来美国留学工作以来,已经有整整36年头了。

记得1989年9月2日,上海虹桥机场,乘坐国航到旧金山。再从旧金山机场到我爸爸的亲戚在旧金山的家,见到了他们,经过一阵问候和寒暄之后,姑父就说从大陆这么难出来,就不要再回去了,想办法在这儿留下来。娘娘也说你既然已经能够出来了,也要帮助其他兄弟姐妹来美国。

xxxx Citrus Ave, Walnut Creek, CA 94598 USA 

加利福尼亚州瓦尔纳特克里克市柑橘大道xxxx号,邮政编码94598

想不到,一晃而过,对大陆上海也是渐渐疏远了,尤其是父母先后去世了,回国探亲和旅游的想法与动力是越来越弱了。

现在回大陆也是比较麻烦,要办理申请回国签证;大陆对许多国家实行免签证,但是对美国还没有实行免签证。加上在底特律没有大陆的领事馆,要办理签证,还要委托旅行社办理等等。

同时由于俄罗斯侵略乌克兰战争,美中航线飞机航行时间加长。机票也贵了不少。因此退休后,虽然空余时间增多,但是兴趣还是不浓。

由于微信的功能,与我在上海重型机器厂的工友有了联系。不少朋友已经40多年没有见面了。大家都已经退休,想来空余时间应该比较多了。

我从1968年进厂工作到1983年离开,足足有15年时间与上海重型机器厂有密切联系。那年头,生活艰苦,手头拮据,这是没法想象的。。。

前些年,厂里要举行第一水压机车间开工60周年的聚餐纪念会,领导找我参加纪念会,发现我在80年代就去美国留学。所以没有赶上开工60周年的聚餐纪念会.

后来联系上了,他们嘱咐我回国时与大家见见面,叙谈叙谈。

同时明年是上海交通大学成立 130周年,想想70-80年代,前后在交大校园呆了6年多。现在网络信息发达,应该参加130校庆。

交大工农兵大学的同学有微信群,保持一定联系。

交大研究生的同学只有个别联系。我在想在校庆期间,可能会意外见面。

当年交大研究生同一宿舍校友,有去美国,德国,新加坡,当然也有留在上海的。

在底特律,有不少上交大的校友活跃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

我的老师不少已经先后去世了,想想我也已经73岁了。

最近我们的出租房来了几位附近奥克兰大学的留学生,看到年轻一代留学生都希望毕业后能够留在美国工作,工作环境好,收入好。由于这些年,美国经济形势好,工作机会多。许多留学生留下了,成为新一代移民新一代美国人。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