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关税政策起伏不断的今天,一种看似理所当然的观点在坊间广为流传:中国对美国拥有巨大的贸易顺差,因此中国才是这场贸易关系中的“赢家”。不少舆论据此指责美国“吃不了亏就想打贸易战”,仿佛美国是在耍赖。但若细细掰开“顺差”这两个字,就会发现:所谓的顺差,其实可能只是“数字上的胜利”,而非“利益上的胜利”。
一位网友指出:“中国虽然对美出口额有5200亿美金,但利润可能没有500亿;而美对中国出口虽然只有1600亿美金,利润却可能有600亿。”虽然这些数字并非精确统计,但所揭示的逻辑却极其重要:贸易额的差值,并不等于真实利润的差距。中美贸易之间,或许我们出口的多,赚的却少;而美国出口的少,赚的却多。
从表面看,中国对美国的确拥有巨大的贸易顺差。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公布的2023年数据,美国从中国进口约5410亿美元商品,而出口至中国的商品仅有1540亿美元,贸易逆差高达3870亿美元。这一数字,被不少中国媒体作为“胜利的凭证”频频引用。当我们为顺差欢呼时,或许也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些出口额背后,我们真正留下了多少价值?又该如何摆脱“多劳少得”的命运,跳出“世界工厂”的低附加值陷阱?中国虽然看似赚得“多”,但却在技术、品牌、专利和利润率上,处于结构劣势。
以一部大家熟悉的iPhone为例。苹果公司将其主要的生产制造外包给富士康等中国代工厂,而零部件则来自全球各地。最终,在中国组装完成的iPhone以成品形式出口至美国,一部售价约1000美元的手机中,中国制造环节所分得的利润,常常不足50美元。剩下的绝大部分利润,都由设计者、系统开发商、芯片厂商和品牌商瓜分,而这些,恰恰是美国公司的强项。
也就是说,中国看似“出口”了一部iPhone,但实际上只能赚到一杯奶茶钱;而美国虽然是“进口方”,但却收割了大头利润。这种例子,在中美贸易中屡见不鲜。从服装、玩具、家具,到电视、手机、电脑,许多“中国产”商品,其实不过是“中组装”的代名词。
顺差,固然是“出口大于进口”,但若出口的只是低附加值产品,那赚的钱自然少。而美国虽然进口多,但进口的是他们自己设计、自己掌握专利和渠道的商品,“以买养赚”,本质上依旧占据了全球利润链的上游。
中国经济的腾飞,离不开“世界工厂”的定位。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核心环节,承担起服装、家电、电子产品等海量商品的代工任务。这一模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吸引外资,解决就业,推动城镇化,实现技术积累。
但问题也逐渐显现,在这个“曲线救国”过程中,中国始终处在底端。上游是技术研发与专利控制,下游是品牌运营与市场营销,而中国主要承担的,是中间的组装与制造工作。这就决定了:即便中国出口量大,产品多,但利润始终偏低。
举个更现实的例子——一件在中国制造、出口到美国的T恤,出厂价可能只有2美元,美国零售商贴上品牌标签后卖到25美元。而这2美元中,原材料、运输、电费、工人工资所占比例,几乎吞噬了所有利润,中国企业所获得的净利润可能仅几毛钱。这种“辛苦钱”,显然难以与美方在品牌溢价和技术版权中,轻松坐享其成的利润相提并论。
如果说顺差是表象,那全球价值链才是核心本质。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与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全球价值链贸易增加值数据库”分析,中国出口商品的平均国内增加值率约为60%-70%。也就是说,在一件“中国产品”中,真正属于中国经济的增加值,不到70%。而在高科技领域,这一比例更低,有时甚至低于50%。
相比之下,美国的出口商品增加值率平均超过90%。这说明,美国出口的产品,大部分环节都是本国完成,从而能够真正掌控整个产品利润链。再结合美元的国际结算地位、科技专利的垄断,以及金融、品牌、文化等软实力,美国虽然在贸易账面上逆差严重,但在实际利润的分配中,依然稳居塔尖。这也是为什么,美国长期能维持大规模逆差,却“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贸易赤字,并不意味着财政崩溃;反之,顺差国家如果只是出口加工和劳力密集产业,反倒容易陷入“越做越穷”的怪圈。可以不妨再对比一下华为与富士康。华为通过自主研发芯片、操作系统与5G技术,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知识产权,因此其利润率与议价能力,远高于大多数制造企业。而富士康虽然代工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iPhone、iPad,却始终利润微薄、利润率低。2023年富士康全年净利润约为40亿美元,而苹果光靠服务(App Store、iCloud、Apple Music)一项,就能净赚超过500亿美元。
这就是中美贸易结构根本差异的缩影:美国出口的是科技含量高、品牌价值高的产品,控制了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中国出口的是劳动力密集型、制造密集型的商品,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因此,若中国不转变自身经济模式,不从“世界工厂”迈向“世界品牌”,永远只能赚到“辛苦钱”,而无法分享“科技红利”。顺差,是数字;利润,才是实利。
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很多是代工产品,给美国公司代工。比如美国汽车配件70%多来自中国,但大多数是美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生产的产品,这些产品卖到美国后最终价格产生的利润是美国公司获得,给美国政府交税,中国仅仅是挣取加工费。
但美国海关不可能分辨那部分是美国公司挣的,哪部分是中国挣的,只能算是中国卖给了美国产生了利润的价格。
第二是美国70%的经济是服务业,属于虚拟经济,包括金融,保险,大学教育,好莱坞和NBA等娱乐产业,高科技专利费和软件费,等等,美国在这部分对华贸易是顺差,巨大的顺差,没有被川普或者任何美国政府计入中美贸易争端。
因此即使中国对美国贸易有顺差,也不是很大。事实上美国自从全球化开始后迅速超过欧盟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2008年),肯定不是靠贸易逆差实现的,而是顺差,也就是虚拟经济产生的顺差,这个行业的特点是利润极大,而美国基本对每一个国家拥有这种顺差。
比如高盛给中国企业包装上市,获取巨大的包装费,高盛在中国有一个分公司,是独资。
哪怕是在美国上市,也是中国公司付给高盛钱,因此即使不是在中国运作,也是美国服务业挣中国的钱,这都形成这个领域的贸易顺差,但客观上不会经过海关,也就不会计入贸易额。
不难看到不久的将来随着中美关税战的加剧,中国最终会对美国虚拟经济下手,停止美国的服务。这不是几千亿贸易差额的概念。本质上虚拟经济是寄生在实体经济上的,因此中国目前控制美国经济命门。
而很明显川普和他的班子不懂这个概念,否则就会考虑虚拟经济对华贸易顺差的问题,当然,也许他知道但不认为中国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