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童小书

本人是一位资深理工男,多年自学中医。一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西医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近年来有关人体的科学实验结果为依据,来客观地学习中医、思考中医。
正文

养生的第一步——学习!

(2024-09-10 08:28:49) 下一个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有养生需求的人来说,基本上没有人天生就知道怎么养生。因此,养生的第一步肯定是学习。这里的学习不仅仅指的是学习各种养生招式,而且还包括学习一些基础的医学知识。

要学习养生的知识是件很容易理解的事,但为什么还要学习一些医学知识呢?

有人说养生就像是治未病,在病发作之前就采取措施把将发之病治好了。这就意味着大多数的养生招数可能没什么肉眼可见的效果。

看不到什么养生效果,但又要数年如一日地坚持这些养生锻炼,这说明该养生者的内心有着极强的毅力。

这强大的毅力可能来自于榜样的力量,也可能是来自于内心的信念。

榜样不可能天天站在自己的面前激励我们。因此,随着对榜样的记忆逐渐模糊,这种外来的力量不太可能持续很久。就像跟着师傅练的人往往能坚持很多年,而在家自己练的常常练着练着就不练了。

而来自于信念的力量却是强大且持久的,但人的信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如果我们没有一定量的医学知识储备,不能完全理解养生措施的内在道理,这样也就不能产生对它坚定不移的信念。

中国有两种医学:中医和西医。它们之间泾渭分明,连带着,中医和西医的粉丝们也是井水不犯河水。

在中国,西医占据了医疗市场的绝大部分。这其中的原因有许多,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学过《生理卫生》、《生物学》等西医的入门知识。

人都倾向于相信自己理解的东西,而本能地怀疑不懂的事物。在这种本能倾向的影响下,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对中医保有怀疑的态度,而对西医却接受得那么自然而然。

但是,这种人的本能并不一定都对。因为,那些我们不懂的东西不一定是错误的,只是难懂而已。

其实,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对待医学时我们并不需要选边站。因为,当我们生病时,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治好这个病的方法,而不用管它是西医的,还是中医的。甚至是苗医、藏医、蒙医、瑶医管用的方法,我们都不应该排斥。

就像邓小平同志说过的那样,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另外,大家也许听说过,有一些西医大夫有时也会去找中医看病。这些在医疗战线上工作多年的医生心里应该很清楚,什么时候西医是那只好猫,而什么时候中医才是那只好猫。这充分说明了中医西医各有所长。

所以,对于一个有较高要求的养生者来说,中西医都是我们的学习内容。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教导我们说:“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

圣人要求我们的“知医”不是建议我们去学医做医生,而是掌握一些医学常识,从而有能力在身体健康方面去关心帮助父母和子女。所以,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在饱读圣贤之书之余,还多多少少会去看一些医书。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革的除四旧之后,除了极少数学中医的一些人之外,现在一般中国人中已经没有几个人主动去学中医知识了。

好在我们上中学时学习的人体科学知识为理解和进一步学习西医知识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西医是从生命科学实验室中诞生出来的科学知识,因此它非常直接明了,很容易读懂。因此一般来说,在中学的那些入门知识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还能再学一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就应该差不多了。

与西医的易读易懂相反,中医却不太好学。但是,即使中医再难学,我们也要硬着头皮也要去学一学,因为中医对养生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就像在《什么才是真正的养生》一文中讲的那样,五、六十岁才开始养生的人的身体早已象是一把满身缺口、锈迹斑斑的破刀,如果不找大夫进行一定的正规治疗和调理,只凭一些常规的养生手段是很难达到很高的养生境界的。

虽然在中国治病有西医和中医两种选择,可绝大多数人却不懂中医、不信中医,因此,他们只会去找西医看病。

对于疾病的治疗,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案一般来说是截然不同的。比如,糖尿病是由于病人的胰腺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所致。因此西医的治疗方案就是让病人摄入人工胰岛素来维持健康。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人的器官会用进废退。如果几十年如一日地依赖胰岛素,我们的胰腺必定会废萎不用。这可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而中医的治疗理念却是尽量恢复胰腺的功能,来治疗糖尿病。

另外,当许多养生者找西医看病时,他们的病痛,比如手足心发热、腰膝酸软、齿摇发白等等,常常在大夫眼里只是亚健康的表现,因此也就并不会提供太多的治疗。

但是,这些亚健康的表现在中医的眼中却是标准的疾病信息,这些信息已经完全足够大夫提出准确的医疗方案了。

所以,如果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调理身体这件事,恰恰中医可能才是更好的选择。

大家常说:学习能够改变命运。同样,学习中医也很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固有观念,让他在有医疗需求的时候多一种选择的可能。

 学习中医除了能改变一个人的固有观念外,还能让我们理解中医的许多概念和理论。我们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真正地理解许多养生方法的内在道理,从而对它坚信不移。

比如中医讲:骨正筋柔,气血自流。因此,拉筋能有效地促进全身气血运行,起到很好的养生作用。但如果养生者不懂中医,根本不信人体内“气”的存在,他就很难认可中医的解释,也就不能对拉筋坚定的信念。其结果必然是半途而废。

再比如,中医说养生要养心。这里的“心”不是指心脏,而是指心情、心态。如果我们理解中医,知道情绪对气的运行有怎样的影响;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认可养生要养心的说法,并在生活中贯彻执行。

在过去,有道的高人对养生之道是轻易不传的。但现在不同了,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各式各样的养生招数是不请自来。

各种视频平台上挤满了各式养生大师、白衣天使、深山里的和尚、道观中的道士,甚至是美艳少女。他们今天告诉我们做这个动作可以长命百岁,明天又说练另一个招式可以返老还童。

但是,如果要把他们教的各种招数都练一练的话,一天八个小时是绝对不够的。所以我们对这些养生方法必须要有所选择。

因为,从效果上看,养生方法有大小之分;从顺序上看,养生招式也有前后差别。另外,随着年龄的变化,我们的身体状况也在改变,因此,我们所采取的养生方案也应该有所不同。

但想要对纷繁的养生方法做出选择,那我们必须有做选择的能力。这能力不仅仅包括对各种养生方法都有全面理解的能力,还包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清晰认识的能力。这样我们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样的养生方法。

西医主要是靠各种检测指标和影像底片来了解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因此,即使是一个西医大夫想要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他也必须去医院做各种检查。因为他的家中可能也只有温度计、血压仪等小设备。

而中医大夫是通过望、闻、问、切的诊病技术来看病的。这诊病技术并不是医生的专利和特权,咱们自己也可以用它来对身体进行检查。比如,有一定经验的人可以通过望诊中的舌诊看出身体有没有淤血痰湿、脾虚不虚、体内有没有火等情况。

知道了问题的所在就能有的放矢。比如,阴虚有热的人可以平时多喝一些麦冬、菊花的代茶饮,而气虚无力之人可以选择喝西洋参、黄芪等中药的代茶饮······。

总而言之,养生是件很复杂的事情,不可能简简单单、一蹴而就。如果我们对养生有较高的期望,那就应该多学一些医学知识,努力培养在养生方面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让自己成为我们自己的养生导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小书童小书 回复 悄悄话 本人道行太浅,不能瞎说。各人随缘吧。
stillthere 回复 悄悄话 请问是否能谈论你对气功的理解与经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