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春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1957生89年移民到加拿大,99年到美国加州硅谷做软件工程师;退休后回加拿大大西洋省份定居
正文

文明不是分赃

(2025-05-14 07:14:00) 下一个
土地的价值不是来自占有权,而是来自治理能力与文明结构。
南非,正在重复海地,津巴布韦的道路。
土地的价值不是来自占有权,而是来自治理能力与文明结构。
文明不是分资源,而是分责任、分结构、分约束。这不是种族主义,而是文明主义。文明主义者,能力决定资源价值 没有文明,就没有资源意义
结构/责任/制度建设。《从种族平权到文明正义:资源的真正意义》津巴布韦、海地、南非的土地失败不是偶然。资源与土地为何不能创造文明?
文明如何通过责任、结构、约束实现资源增值?
文明是一个系统,而非一种情绪
身份政治与资源分赃逻辑的错误,“结构正义,文明正义”的替代性路径:如海地,津巴布韦,南非农场没落对比以色列沙漠农业成功.
一、南非,海地,津巴布韦:资源交还,文明崩塌
在“去殖民化”“黑人平权”的政治口号下,南非政府通过土地改革将白人农场主的土地强行交还“原住民”——这些改革的逻辑根基并非基于农业生产力、制度传承或文明责任承接,而是基于“身份正义”与“历史补偿”的政治考量。
然而,在大规模的土地转移后,南非农业产值锐减、国家粮食自给率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了部分地区饥荒。许多获得土地的人缺乏农业知识、制度管理经验与技术传承,也缺乏对土地的尊重与责任意识,致使良田变废土、设备腐朽荒弃。南非的“土地正义”沦为资源的死亡。资源本身不是财富,文明责任结构才是。
二、以色列:荒漠中开出文明之花
以色列建国时获得的不是良田,而是被沙漠、盐碱地与水资源贫瘠围困的“绝境”。但他们却没有诉诸身份政治、也未等待全球赔偿,而是凭借高密度组织结构、技术传承、群体合作与明确的责任分工,将荒漠变为绿洲。
以色列的农业不仅支撑了本国粮食安全,还出口世界;滴灌系统、盐碱改良、温室技术、种子研发等领域已成为全球标杆。这不是“资源馈赠”的结果,而是制度文明对自然资源的转化能力的体现。
土地不是财富,只有文明才是财富。
津巴布韦:从“非洲粮仓”到“全球废墟”的轨迹
1.1 罗得西亚时代(白人治理)
曾被誉为“非洲的粮仓”;农业产出高、法治稳定、货币强健;白人农场主经营了代际积累的机械化农场网络,依赖精密的农业技术、市场体系、物流分配与产权制度。1.2 穆加贝时代(黑人土地革命)
强制没收白人土地,分配给“战争英雄”与黑人群众;结果:产量骤降,设备被废,农场荒芜;货币超发,恶性通胀高达亿级;千万人逃离国家,大量依靠粮食援助度日。二、海地:从“黑人解放神话”到“世界最穷国家”的现实
2.1 独立神话
1804年海地独立,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推翻法国殖民统治、解放奴隶、宣称“自主管理”。2.2 后独立现实
200多年来政变频繁、制度崩溃、暴力横行;农业几近原始,无法进行现代化运作;天然资源匮乏但也无法有效利用;人均GDP至今位居西半球最低之一。
一、津巴布韦:从“非洲粮仓”到“全球废墟”
1.1 罗得西亚时代(白人治理)
历史背景: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在白人殖民统治下(1890-1980)确实被誉为“非洲粮仓”。白人农场主(约4000户)控制了约70%的优质农田,依托机械化农业、灌溉系统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如烟草、玉米),农业产值占GDP的40%以上。
制度优势:稳定的产权制度、英国殖民法律体系、发达的物流和国际市场连接,确保了高效生产。货币(罗得西亚元)相对稳定,吸引外资。
问题:土地分配极不平等,黑人被限制在贫瘠的“部落信托土地”,仅占国土的22%。黑人劳工工资低廉,社会不公为独立战争埋下伏笔。
1.2 穆加贝时代(黑人土地革命)
土地改革:2000年起,穆加贝政府推动“快速土地改革”,没收约90%的白人农场,重新分配给约16万黑人家庭和政治盟友。改革缺乏规划,补偿不足。
后果:农业崩溃:农业产值2000-2010年间下降约50%(世界银行数据),粮食产量骤减(如玉米从200万吨降至50万吨)。原因包括新农民缺乏技术、资金和经验,灌溉系统被毁。经济灾难: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超发货币,2008年通胀率达2.31亿%,津巴布韦元崩溃。失业率超80%,约300万人逃往邻国。
社会影响:依赖国际粮食援助,城市贫困加剧,教育和医疗系统几近瘫痪。近期变化:2010年后,部分黑人小农在烟草等作物上恢复生产,2020年烟草出口额达9亿美元(《African Affairs》)。但整体农业仍未恢复到罗得西亚水平。
二、海地:从“黑人解放神话”到“世界最穷国家”
2.1 独立神话,历史背景:1804年,海地通过奴隶起义推翻法国殖民统治,建立全球首个黑人共和国,被视为反殖民和黑人解放的象征。
初期目标:废除奴隶制,重新分配土地给黑人农民,建设自主经济。
2.2 后独立现实,政治动荡:200年来,海地经历约30次政变,独裁与内战频发,制度建设薄弱。2021年总统遇刺后,帮派暴力进一步恶化。
农业困境:土地分配后,小农经济占主导,但缺乏现代化技术、种子和融资。土壤侵蚀严重(森林覆盖率仅2%),农业产出低,粮食自给率不足50%。
经济现状:2023年人均GDP约1740美元(世界银行),西半球最低。80%人口日均收入低于3.2美元。自然资源(如铜、黄金)因技术匮乏未被有效开发。
社会问题:帮派控制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如电力、道路)几近崩溃,教育和医疗水平低下。
 
《从种族平权到文明正义:资源的真正意义》
津巴布韦、海地、南非的土地失败不是偶然
资源与土地为何不能创造文明?
文明如何通过责任、结构、约束实现资源增值?
文明主义如何超越左翼“平权”与右翼“种族”两极.
总结:文明是一个系统,而非一种情绪
身份政治与资源分赃逻辑的错误,“结构正义,文明正义”的替代性路径:如海地,津巴布韦,南非农场没落对比以色列沙漠农业成功.
从掠夺性分配到结构性创造:南非与以色列的农业命运
“资源平权”若脱离文明责任结构,就不是“平权”,而是“毁权”。文明不是生理特权的延长,而是制度秩序与精神价值的协同演化。唯有当资源的分配与文明责任结构相绑定,才可能通向“正义”。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