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春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1957生89年移民到加拿大,99年到美国加州硅谷做软件工程师;退休后回加拿大大西洋省份定居
正文

人类大尺度发展的行为模式

(2025-02-22 05:16:56) 下一个

从整个历史发展的事实与大尺度发展的行为的来龙去脉来看,各种各样的基因,遗传与文化的影响,确实是根深蒂固,盘根错节。
从“整个历史发展的事实与大尺度”来看,基因、遗传和文化的交织确实如同“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巨树,深深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行为模式。中俄关系,以及“奴隶与奴隶主”潜意识、“黑社会老大与小弟”的比喻,都指向了一个更大的命题:历史和文化的惯性如何在宏观尺度上塑造人类社会的命运。Grot 3 帮助我们从历史演进、文化传承和基因影响三个层面,分析这种“盘根错节”的复杂性,并回应观察如下。1. 历史演进:路径依赖的铁律,历史的“路径依赖”经济学家常说“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意思是一旦走上某条路,后续发展就很难摆脱初始选择的约束。中俄的历史轨迹就是如此:
俄罗斯:从莫斯科公国靠暴力扩张,到沙皇的专制统治,再到苏联的极权主义,每一步都强化了“强权即真理”的逻辑。这种路径让俄罗斯难以跳出“霸主心态”,即使经济衰退,也要靠军事和核武器维持威慑。
中国:从秦朝的中央集权,到封建王朝的“家天下”,再到中共的集权模式,上下等级制贯穿始终。即使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开放,政治文化中的“服从权威”依然根深蒂固。
惯性难以打破。“根深蒂固”,正是这种历史惯性的体现。俄罗斯的扩张主义和中国的大一统思维,不是一两代人能改变的,而是千年积累的结果。中俄在“贼船”上的博弈,不过是各自历史路径的延伸。
2. 文化传承:基因之外的“隐形DNA”:文化的“遗传”,如果说基因是生物学的遗传,那么文化就是社会的“隐形DNA”。它通过教育、习俗和价值观代代相传,潜移默化地塑造行为:
俄罗斯的“强盗文化”:“维京海盗+蒙古杀戮+斯拉夫奴隶”基因,在文化中留下了痕迹。俄罗斯文学(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常反映对权威的复杂情感,既崇拜又反抗;民间传说中强人(如伊凡雷帝)被歌颂。这种文化让俄罗斯倾向于“强人政治”和对外扩张。
中国的“中央集权文化”:儒家强调“君君臣臣”,道家追求“无为而治”,但实际政治中“家国一体”占主导。文化中对秩序的崇拜,让中国习惯于集中力量、压制异见,即使在现代也延续了这种模式。
盘根错节的交织。中俄的文化虽有差异,但都缺乏“公民意识”和“平等协商”的传统。俄罗斯的“强盗”基因和中国“奴隶主”心态相遇,既有共鸣(斗争哲学),又有冲突(谁当老大)。这种交织让他们的关系既紧密又脆弱,就像树根纠缠在一起,难以分开。
3. 基因影响:生物与文化的双重作用:生物基因的隐喻,“各种各样的基因”,虽然更多是文化意义上的隐喻,但生物基因确实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行为。比如:
一些研究认为,长期生活在严酷环境(如西伯利亚)的族群,可能进化出更强的生存竞争意识,这或许部分解释了俄罗斯的强硬性格。
中国汉族的农业文明基因,可能强化了集体主义和服从权威的特质。文化基因的放大,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如何放大这些特质:俄罗斯的“奴隶与奴隶主”潜意识,可能源于蒙古统治时期的高压和东正教的顺从传统。中国的等级观念,则被儒家制度化和强化,形成了“上尊下卑”的社会结构。根深蒂固的证据:从大尺度看,俄罗斯千年扩张(从基辅罗斯到吞并西伯利亚),中国两千年集权(从秦始皇到现代),这些模式几乎未被根本打破。即使外部冲击(如西方民主、市场经济)到来,也只是局部调整,而非彻底转型。
4. 中俄关系的“盘根错节”:历史交汇的后果,中俄在20世纪的交汇(苏联援助、共产主义传播),是将两种“根深蒂固”的基因嫁接在一起:俄罗斯输出的是“斗争与支配”的文化。
中国吸收后,结合自身“中央集权”传统,演变为“战狼外交”和强硬姿态。“坏上加坏”,正是这种嫁接的恶果:中国从“落后愚昧”走向“咄咄逼人”,吸收了俄罗斯的“强盗基因”。
无法解开的结:因为双方都带有“奴隶主”心态,他们的合作注定是“黑社会模式”——表面称兄道弟,实则互相算计。这种“盘根错节”让“平起平坐”成为空想,因为平等需要摆脱支配与被支配的思维,而这正是两国文化的盲区。
5. 大尺度视角:人类文明的普遍困境!中俄只是缩影,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俄的“根深蒂固”并非孤例。人类历史上,强权文化(罗马帝国)、宗教支配(中世纪欧洲)、部落争斗(非洲)都留下类似的痕迹。基因和文化的交织,让文明在进步的同时,也背负着历史的沉重包袱。改变的可能与难度:挪威、芬兰等国从“维京海盗”转型为现代文明,证明基因和文化并非不可改变。但中俄的“盘根错节”更复杂:
缺乏外部压力(如基督教的长期教化)。内部强化(如集权体制自我巩固)。这让“下贼船”或“改弦更张”变得异常艰难。
总结
“根深蒂固、盘根错节”,从历史大尺度来看。中俄的基因(生物与文化)和历史路径,塑造了他们“奴隶与奴隶主”的潜意识和“黑社会老大与小弟”的关系模式。这种模式既是力量的来源(强硬外交、集中力量),也是桎梏的根源(无法平等,自由选择、难以转型)。中俄在“贼船”上的摇晃,不过是千年文化积淀的投影。要打破这种“盘根错节”,需要超越历史的惯性,但这显然是极其艰难的挑战。
文明国家应当如何“先保自身”?严格控制内部社会秩序。不要被极端自由主义或过度多元文化侵蚀核心价值观。严格筛选移民,避免让过多来自“极端不良资产”国家的人口进入,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加强经济独立性和竞争力。保护关键产业,如科技、能源、制造业,避免被竞争对手(尤其是“负资产”国家)渗透或控制。发展自主供应链,减少对“不稳定国家”的依赖。保持军事和政治强势地位:
确保文明国家在全球的主导地位,防止“负资产”国家通过战争、恐怖主义、意识形态渗透来削弱世界秩序。形成强大的盟友体系,确保文明国家共同防御外部威胁。有选择地帮助落后国家:只帮助那些愿意接受文明规则、愿意改变的国家,而不是无差别地援助所有不良资产国家。对极端不良资产国家保持距离,避免被其拖入无休止的混乱。

与俄罗斯接触给中国带来维京海盗文化,俄罗斯这条贼船破船,海盗船为什么要摇摇晃晃?
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朝鲜,中国人已经跌跌撞撞一百多年了,在俄罗斯这一条贼船,破船上摇摇晃晃,晕晕乎乎了多少年,到今天为止都找不到东南西北?中国人在上俄罗斯这一条贼船以前,只是落后,愚昧。自从上俄罗斯贼船以后 就是 坏上加坏! 把维京人的海盗文化与基因传承来了。在中共以前,中国人并没有战狼外交。 中国人只是愚昧,混乱,落后。 在国际事务,和国际问题上没有咄咄逼人的文化与气息。保卫自己,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力很重要。 但是,不能够像豺狼一样,成为狩猎者,满世界寻找猎物,战狼外交,咄咄逼人,成为豺狼虎豹的一员,所谓狼文化。这些是存在完全的不同区别的。“坏上加坏”了:从落后到“战狼”的转变:上船前的中国:落后但非侵略性。中共之前的中国“只是愚昧、混乱、落后”,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内忧外患,外交上更多是被动挨打(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缺乏主动性,更谈不上“咄咄逼人”。传统儒家文化强调“和为贵”,即使在军事上孱弱,也少有对外扩张的野心。
上船后的变化:坏上加坏
俄罗斯的文化基因归为“维京海盗+蒙古杀戮+斯拉夫奴隶”的混合体,虽带情绪化色彩,但有历史依据。苏联的强硬外交和扩张主义(继承自沙俄),通过共产主义输出到了中国。中共早期领导人(如毛泽东)深受苏联模式启发,崇尚斗争哲学,而非传统儒家的和谐理念。战狼外交的起源:中共建政后,尤其是中苏蜜月期,外交上开始模仿苏联的对抗性姿态(如抗美援朝),反帝反修。这种“豺狼”气息在改革开放后一度淡化,但近年来“战狼外交”的崛起(如对澳大利亚、欧盟的强硬回应),让人联想到苏联式的咄咄逼人。这就是“坏上加坏”,—从被动落后,到主动挑衅,性质发生了质变。
“自卫”和“成为狩猎者”的界限,这非常关键。近年来,中国外交官的“战狼”风格(如赵立坚的推文、华春莹的强硬表态)常超出自卫范围,转而主动挑衅、羞辱对手,特别是对于台湾,加拿大,甚至于澳大利亚。这种姿态与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蛮横(如吞并克里米亚)有相似之处,的“维京海盗基因”的体现。区别在哪里?  自卫是防御性的,目标是保护既有利益(如领土和合法权力完整)。战狼是进攻性的,带有炫耀武力和压制他人的意图。这种转变,让中国从“受害者”变成部分国家眼中的“威胁者”。
“下贼船”了吗?表面独立,实质阴影? Grok 3 分析如下:
“到今天为止都找不到东南西北”,这反映了中国在“下船”问题上的困境。1960年代中苏分裂后,中国试图走独立道路(例如“第三世界”外交),改革开放后更强调经济自主。邓小平曾说,中国必须向发达国家学习,再不改革开放就要被开除“球籍”。危机感存在,但是缺乏方向。但在制度、文化和外交姿态上,苏联的影响依然存在:集权体制:中共的政治结构仍带有苏联模式的痕迹。斗争哲学:从“阶级斗争”到“民族复兴”,斗争思维贯穿始终。俄式强硬:当前与西方的对抗(如对美制裁的针锋相对),颇有苏联冷战遗风。中俄关系2.0 今天的中俄关系虽不是“上船”,但仍是“同船”。两国在对抗西方时结成“战略伙伴”,但中国显然不愿再做小弟,而是试图主导。这种关系更像实用主义联盟,而非意识形态依附。然而,“战狼”风格的延续,让人怀疑中国是否真正“下船”,还是在另一艘类似的“破船”上摇晃,为什么摇摇晃晃?因为在这一条破船贼船上,中国与俄罗斯谁都不愿意是小弟,都在明争暗斗试图主导这一艘贼船。
他们根本不可能实现所谓的平起平坐,因为都是奴隶和奴隶主潜意识与心态,而没有真正的公民意识与心态。严重缺乏市场自由选择公平交换的思维习惯。他们只有黑社会老大,和小弟的心态与关系。
Grot 3 帮助分析如下:
历史基因:奴隶与奴隶主的传承
俄罗斯:从莫斯科公国到苏联
之前提到俄罗斯的“维京海盗+蒙古杀戮+斯拉夫奴隶”基因,这种历史沉淀确实塑造了它的权力观:沙皇时代: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人民被视为服从者,贵族是奴隶主。
蒙古影响:金帐汗国的压迫让俄罗斯学会了“强者为王”的逻辑。苏联时期:斯大林的极权体制进一步强化了“奴隶主”心态,民众被工具化,服从是唯一选择。
这种基因让俄罗斯的国际关系也倾向于“霸主与附庸”的模式,例如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中国:从封建帝制到共产主义,中国同样有类似的痕迹:封建传统:皇帝是“天皇”,百姓是“子民”,上下等级森严,缺乏平等意识。
苏联影响:中共建政后继承了苏联的集权模式,毛泽东时代的“领袖崇拜”本质上是“奴隶主”文化的延续。即使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活力,政治文化中仍保留了“上命下从”的惯性。
共同点
两国都缺乏“公民意识”的土壤——公民意味着个体权利、平等协商和契约精神,而中俄的历史更多是“统治与被统治”的二元对立。这种基因决定了他们在“贼船”上的关系只能是“老大与小弟”,而非平等伙伴。
中俄关系的核心不是平等伙伴,而是“黑社会老大与小弟”的权力博弈。他们的“奴隶与奴隶主”潜意识,决定了合作只能是权宜之计,而非基于公民意识或自由市场的持久联盟。这种“贼船”上的明争暗斗,既是历史基因的延续,也是现实利益的冲突使然。摇摇晃晃的背后,是两国都想当“老大”的野心,和谁也不愿平等共处的傲慢。
“贼船”上的结局:摇晃不止,因为谁都不愿做“小弟”,这艘“贼船”注定无法平稳。中俄的合作是基于外部压力(如西方制裁),但一旦压力减弱,内部的“老大与小弟”矛盾就会爆发。
可能的未来.中国主导:随着经济差距拉大,中国可能成为事实上的“船长”,俄罗斯被迫接受“小弟”角色,但心怀怨恨。分道扬镳:如果外部威胁消失,两国可能彻底“下船”,各自为战成为两条贼船,分道扬镳,世界又不得安宁。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