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有语

写作文,编故事,侃小山, 感恩生活。
正文

大别山之行 (中)

(2024-07-05 03:56:06) 下一个

傍晚, 在夕阳的余晖中, 终于走到大别山脚下, 看到法宪大哥的家了。远处山脉连绵, 隐隐约约的白雪覆盖在山顶上。

大别山, 一个响亮的名字, 它对我的震撼来自一部电影。

电影-风雪大别山

下放到光山县的时, 很少能看到电影。有一天晚上, 在学校的操场上, 居然看了一场露天电影 - 风雪大别山。

因为这是一部描写红四方面军的电影, 当时被禁止放影。光山曾经是大别山鄂豫皖红色根据地的一个部份, 有众多的退休老红军居住在那里。也许是照顾老红军, 是放给他们看的。我也有幸跟着看了一场有血有肉的电影!

故事讲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教师郑义夫和吴红英夫妻来到大别山区, 宣传革命思想, 引导着贫苦青年林天祥和秀珍夫妻, 走上了翻身求解放的革命道路。

最后一次反围剿失败了, 为了掩护红军主力转移, 郑义夫和林天祥带领着农民赤卫队, 与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郑义夫壮烈牺牲了, 林天祥掩埋好战友的尸体, 背起跑出来找爸爸的郑小龙, 赶上大部队, 走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

敌人在悬崖边包围了吴红英, 秀珍和革命群众。宁死不屈, 吴红英将敌人团长推下悬崖, 自己也跌入深渊。秀珍趁机冲上去, 抓住正要扫射的机关枪, 不幸被背后射来的子弹击中, 英勇倒下。从昏迷中醒来, 吴红英顺着哭声, 从秀珍的身边抱起幼小的林小芳, 掩埋好牺牲的群众, 擦干身上的血迹, 走进深山老林, 坚持着出生入死的敌后武装斗争。

星移斗转, 时间来到了解放战争。郑小龙已成长为郑云龙, 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先锋营的一位英姿飒爽的年轻连长。林小芳也出落成一位婷婷玉立, 身经百战的游击队员。为了迎接主力部队, 斜挂勃克枪的林小芸等待着飞马驰来的郑云龙, 俩人在爸爸和妈妈牺牲的溪水河边相见了。

还没来得及询问对方的身世, 战斗又打响了。为了转移敌人的注意力, 游击队政委吴红英带邻游击队员主动出击, 随后主力部队迅速地消灭了敌人。战斗中吴红英再次受伤, 和主力部队失去了连系。

共和国成立后, 已是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的林天祥一直在寻找亲人的下落, 终于在革命博物馆看到了吴红英捐献红旗。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郑云龙急忙忙地冲在林天祥的前面, 走下台阶; 林小芳掺扶着吴红英, 拾阶而上, 两家人相向而来...

凄楚的爱情故事

吃过晚饭, 洗漱干净, 钻进背窝准备睡觉, 法宪大哥开始讲故事了。说的是一年的冬天, 下了一天的大雪, 村里人早早就上床睡觉了。梦香之中, 忽然传来轰鸣的人嘶马叫声, 大队人马的脚步声震动着整个村庄, 彻夜不停。大家都躲在屋子里面, 没人敢出去看个究竟。清晨一切都静下来, 有人打开门, 看到街上雪地里都是脚印, 空场边的马粪还冒着热气。那时很闭塞, 人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 没有人记下那是哪一年哪一月。凭着人们的想象, 大家认定那是玉皇大帝派来的天兵天将, 口口相传, 为山庄带来一道神秘的色彩。法宪大哥也深信不疑。

讲故事, 不能光讲神话故事, 最后应该是鬼和爱情的故事, 把大家吓到梦里去。

法宪大哥问我, 白天, 你看到那个在街上游荡的年轻人吗?  我看到了, 一位清秀的年轻人, 蓬头垢面, 自言自语, 走来走去。一群孩子跟在后边, 指手画脚。

法宪大哥告诉我, 那个年轻人是他们村里的一位大学生, 是在这个山庄里长大的男孩。他和村上的一位女孩, 青梅竹马, 相亲相爱, 形影不离。

考上大学以后, 男孩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 离开自己的心爱的女孩, 千里迢迢去省城上学, 与孤独相伴。那时交通闭塞,通信往来也不容意。无法见面也联系不上, 这对痴情男女倍受煎熬。久而久之, 日夜相思的女孩竟然病倒了。村里的郎中来了, 说是女孩得了心病, 等那个男孩回来就好了。

一两年过去了, 男孩终于回来了。可是他再也见不到他日思夜想的女孩了, 她因相思病已经离开了人间。怎么可能是这样?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男孩精神失常了。

女孩就埋在村外不远的坟地里, 夜深人静了, 坟边随风飘来的呜呼声, 诉说着女孩的思念。坟上时隐时现莹火, 闪烁着女孩的不舍。

精神失常的男孩也时常出没之坟地之间。在夜幕里, 跟随飞舞的螢火虫, 来到女孩的坟边,安静地坐下来, 他们一起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风吹得窗户纸沙沙做响。法宪大哥自言自语地问着, 不知道那个男孩今天在那里? 他讲故事的声音越来越小了。远处传来孤狼声嘶力竭的哀叫声, 我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

纯朴的乡土情

清晨, 和法宪大哥延着村边小路走了一圈。冷冽的寒风把大地打扫的干净, 初升的冬日在白雪上撒下了暖暖的霞光。

这是春节前夕。回到家里, 法宪大哥的妈妈已经给我准备好了早饭。一个瓷花大碗, 底下第一层是长寿面条, 第二层是能带来好运的鸡蛋, 第三层是晶莹透明, 一粒摞一粒, 带你更上一层楼的糯米饭, 再加上几片年年有余的咸鱼片。

我第一次吃到这好吃的饭。这是难以忘怀的一顿饭, 以后怎么找不到的一顿饭!在那个物质非常匮乏的时代, 能有这么丰盛一顿饭,  我一直心存感激, 直到现在!

要过年了, 人们开始准备年货, 糯米糍粑是必不可少的。先把当年打下来的糯米泡在泠水里几天, 然后捞出来, 放在笼屉里蒸熟。蒸出来的糯米饭一粒是一粒, 透明晶莹。糯米饭放在地上一个大石凹里, 几个穿着得体的小伙子, 操着长长的捣棒, 转着圈子, 唱着号子, 把糯米饭捣成均匀细腻的糯米饭糕。然后把糯米饭糕摊在石板上, 擀成大号披萨饼大小的大饼。糯米饭糕大饼凉干以后 再放在冷水缸里保存。经常换水, 糍粑几个月都坏不了。切下一小块糍粑, 放在炭火上烤一烤;嗤地一下,  糍粑膨涨地老大;沾点白糖, 放入口中, 人间可能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好吃的东西了。

真正得贫穷

下午仍然风和日丽, 法宪大哥带着我去临家玩玩。

穷啊, 那时候, 们真是贫穷!

临家住在一座茅草土坯房里, 雨水已经把房墙下端侵蚀的不成样子。

走进屋里, 黑暗中散发着霉味。窗户上糊着破碎的窗户纸, 刮风进气, 下雨滴水。床上铺的是稻草, 几个人合用一双被子, 一家人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

也许是要节省木材, 也许是一种风俗, 当地男女夫妻的双人床都很窄小, 宽度刚能够让夫妻二人头对脚地颠倒着睡觉。相信到了今天, 就是有再好的理由, 也不会有人要这样的双人床了。

添饱肚子是很难的, 一家人长年都是红薯稀饭。肚子里一点油水都没有, 脸上泛着营养不良的苍白。

贫穷更体现在生育和教育上。没有生育控制, 人们生了一大堆孩子。贫穷无法让孩们上学。没有接受教育的孩子长大了, 又会有很多的孩子, 人们一代接着一代贫穷下去。孩子们刚长大一点, 就要出去干活, 不仅仅是要帮助大人, 也是自己要填饱自己肚子。没上过学的家长也简单了, 七八个孩子就叫大毛,二毛,三毛,... 七毛,八毛好了。

如今, 想一想往日的真实的贫穷, 看一看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不再为吃饭, 穿衣和居住发愁, 教育也普及了, 想不到的事情都发生了。不得不感慨, 不得不感激那些为这些变化付出自己的汗水和生命的人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