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秋,我拎着两个行李箱,口袋里装着两千美元,飞到了美国。那时的我,除了手中那份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几乎一无所有。
头六年读博士,是最清苦的一段时光。虽然感恩导师始终提供奖学金,但那时的日子,依然穷得叮当作响。连去一趟麦当劳都要犹豫半天,每天都在心里盘算着省下一点钱。那是一段难熬的岁月,但如今回望,却也正是那段清苦打下了日后安稳的根基。
博士毕业后,便踏上了码农之路。跳了好几次槽,每次薪水都能涨上五成以上。表面看似“蒸蒸日上”,但很快就明白了一个现实:靠工资,是发不了财的。
我算过,二十多年来,领到的工资总额五百多万美元。扣完税,剩下三百多万。去掉退休金账户啥的,平均每月不到一万美元,应付日常开销、房贷、养娃、保险、修车……几乎啥都攒不下。
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在琢磨:有没有办法早点退休?那时论坛上常常热议“财务自由”,我也曾认真研究过一个叫简士哲的传奇人物——靠网络广告赚了上千万,还开了家公司叫“八位数”。我听过他的讲座,他现场演示他的银行账户,每月都有好几万美元的收入,全场惊叹。只是这些年,再没听到他的消息,不知版上有没有人听说过他。
我自己没他那个本事,也没他的运气。自己只会一点点攒钱买房。有点余钱,就去看房。不会选时机,也不会谈判,常常是稀里糊涂地买,跌的时候也咬牙扛着。踩过各种花样的坑(这方面,所有地主都懂里面的酸甜苦辣,哈哈)。比如第一次买房就遇上大跌,整整六年才“出水”;还试过买商业地产,五年不涨价,占着五十万现金,最后原价卖出,算上机会成本,其实亏得不少。
但也就是这么跌跌撞撞地买、买、买,熬了十几年,也赶上了美国房地产腾飞的周期。我后来算过所有房产的增值,自己都吓了一跳。当时就感慨,辛辛苦苦做牛做马赚的钱,居然赶不上平时睡觉中赚的钱!也感叹社会的不公平:靠劳务赚钱的普通大众 vs 靠资本赚钱的资产阶级!
股票我也玩过。结果跟多数人一样:心惊胆跳,得不偿失。后来干脆不折腾了——买大盘,丢着不管,反而稳稳当当。
如今回望留美这些年,从那个提着两只行李箱的穷学生,到如今也算在异乡安身立命。一路走来,没有天赋异禀,没有贵人相助,也没有父母援手,一切都靠勤奋与节俭,再加上一点点运气。
我越来越觉得,人生多半不是靠聪明赢的,而是靠坚持。年复一年做下去,也能变成命运的杠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