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勤于学习,善于自省,变教训为经验,从失误趋成功。勇于开拓,敢于进取,继往开来,谱写新章。巴郞身处环境、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之中,耳闻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笔录存之,欲与文友们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茂子野游》125长寿三倒拐

(2025-11-09 01:07:22) 下一个

《茂子野游》125长寿三倒拐

 

一一

在重庆长寿区的长江边,有一条陡峭的石板老巷子,直通长寿老县城。巷子中,许多地方呈“之”字状拐来拐去,因而老巷子又被称之为“三倒拐”。

 

年轻时,我到长寿的表姐家去玩,曾经走过这条巷子,但终因年岁久远,印象已经模糊,只记得老街旁有一个缆车,人们可以乘坐缆车往返于长江码头到县城。这次路过长寿,是肯定要抽出时间去逛一逛。

资料介绍,这条老巷子始建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时期。最能体现其特色的就是“三倒拐”。当地说爬三倒拐全身汗,下三倒拐脚打颤,我认为那是相对于下苦力的棒棒和老年人而言。象我这样的健硕老汉,走这样的老巷子不过小菜一碟。有好事者数过老巷子的石梯,据说达五千余级。石梯依山势陡峭且来回迂回,如果是第一次到三倒拐,定会叹为观止。

 

我乘坐县城免费揽车下到江边,然后沿老巷子石梯一路上行。其间仍能看到明清时期的街巷遗迹、民国时期的店铺遗址,院落及老民居。许多民居已经坍塌,近2公里长的老巷道中,已少有人居住。在这条陡峭的老巷子中,更少有我这样悠闲的路人……

 

闲游三倒拐老街,突然想起N年前长寿区投入巨资打造的“长寿古镇”。因为缺少历史积淀,而今游人寥寥,可谓失败之极。试想,如果当初政府部门将三倒拐老街加以打造,凭借其历史文化底蕴,其在长江航运的地位,其独特的地理特点,三倒拐必定比“长寿古镇”这类人造景观更能吸引游人。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