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勤于学习,善于自省,变教训为经验,从失误趋成功。勇于开拓,敢于进取,继往开来,谱写新章。巴郞身处环境、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之中,耳闻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笔录存之,欲与文友们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三阳当关》巴郞

(2025-10-21 01:30:26) 下一个

《三阳当关》巴郞

 

在公路边停了车,沿着山路步行向上,走了有20分钟,就来到了鱼木寨。寨顶海拔1300余米,鸡鸣天上,人居云中。

 

巴郎《山路》诗云:

青峦挺拔护箭楼,

白雾渐隐点梅红。

峰回岭转新路延,

断桥残垣古道穷。

 

鱼木寨建在一长条山脊之上,是木石结构的寨堡,只有西南方有羊肠小道通往大兴场。最开始寨民在绝壁上凿出梯子,手脚并用方可上下,俗称“手扒岩”,后来在绝壁上凿洞插入长约1米、宽约0.3米的长条石柱,一根根石桩铺排开来,在山崖间逐级上升,形成“之”字形凌空栈道,才成通途。人行其上,石桩似颤欲裂,一级一级上下攀援,石桩没有栏杆,脚底是百丈深渊,上下左右没有任何遮拦,一切豁然透亮,故称“亮梯子”。

 

寨前卡门,门墙高5米、宽4米,两边悬崖夹峙、古木参天。绝壁上刻有“三阳关”三个隶书大字,十分醒目。此处悬崖如削,铁壁三层,螺峰四座,仅有一条2米宽的石板古道直通卡门。所谓“三阳关”,是当地人民对阳关大道的期盼。

 

鱼木寨作为全国重点文物景点开放之初,曾经试行收费,进入寨内游览要收取10元的门票。后因鱼木寨的几条古道过于惊险,地方当局怕因小失大,得不尝失,便取消了收费。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