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巴郞《秋游故乡散记》
45《罗田古镇》
20231104 周六 晴阳 8 - 18℃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此次我们兄弟姐妹回乡扫墓,罗田镇府和三溪村委领导闻讯,远迎于镇界枫霜坪水库,并热情的全程陪同,使我们非常感动。
祭扫完毕,我们驱车到罗田古镇观光。
从马头到罗田沿途,入目所见,全是梯田。山梁上凸出的梯田,山坳里内凹的梯田,大小不一,弯弯曲曲,层层叠叠,逶迤顺下。此时已过中秋,晚季稻业巳收获,梯田里灌满了水,阳光透过云雾,映照于水,梯田云蒸霞蔚泛着银光,灰墙青瓦的农家错落有致,点缀着田园风光,仿佛?幅浩瀚苍茫、?象万千的?墨画,古韵悠悠,令人陶醉。
罗田场镇,在清康熙年代就开始存在了。位于渝鄂两地交汇处,与湖北省利川市谋道、建南两镇紧紧相邻。古时周边无场,自古商贸活跃,辐射半径30公里,是渝鄂两地的边贸经济中心,古时为川鄂两省的必经要地,有“老318”国道之称。川鄂两地的各路商人纷至沓来,路上行人络绎不绝,一派边贸繁荣景象。
那时候,盐铁专卖,大量的川盐从各地汇集在长江南岸的西沱和溪口码头,由背夫和挑二翻山越岭,沿着茶马古道,来到马头罗田场,然后翻过七曜山到利川恩施,将盐巴等物质运到鄂湘各地。可以说,是大量盐商和背夫的出现,才有了罗田老集镇当年的繁盛。它曾经奇迹般的在巴盐古道上繁华了数百年,促进了川鄂湘古代经济文化交流。
民国时期,罗田曾是马头乡的一部分,人民中国成立以来,罗田和马头分开,各自为乡,隶属于龙驹区。在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后,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将原来的罗田乡马头乡中山乡和新胜乡整合在一起,成了副县级的罗田镇,面积达80多平方公里,人口3万多人。
罗田镇的现代化城镇建设飞速发展,环列在溪河两岸,各种厂矿企业和商贸集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道路宽广,桥梁壮观,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雏形正在形成。
繁华褪尽,老场凋零。为了阻止临近新镇的老场逐渐处于边缘化,慢慢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之中,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和沿海城市对山区的对口支援中,政府和民众齐心协力,努力挖掘古镇潜在的历史因素,和旅游价值。2005年重庆市批准将罗田古镇,招商引资,作为景区进行改建。乡亲们同心协力,建立多种经营基地,努力绘就“山青、水绿、果甜、稻香、鱼跳”新画卷,以“诗书画文景”文化元素,让罗田“气质”更佳,“颜值”更美。老场所有的房舍,都进行了仔细的基础性维修,尽量利用古旧材料,修旧如旧,以全面展示罗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景观。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近20年来,改建完好的房舍还只占少部分,但即使如此,也已经开始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了。
一一一一
罗田老场是一条600多米长的老街,自古以来,这条老街,就是川东至鄂西挑盐的必经之路,成千上万的挑夫、盐茶马帮路过,都在这里歇息,休整。老街上布庄、钱庄、饭馆、当铺林立,百业兴旺。一丈多宽的青石板路面,被无数的脚印磨得发亮,寸草不生。路两边的房屋相对而立。房屋多是两层的铺面房,前店后家或楼上住人楼下开店。房屋连排并立,以青石为基础和支柱,木质框架结构板壁房,青瓦盖顶。门脸多为双开木门,窗框嵌有镂空窗棂,增加室内的采光度。
老场上的房屋,经过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日晒冰冻,其木板都有不同程度的风化和腐朽,变得黑黢黢的,留下了岁月的印痕。许多甚至成了危房,被锁起来准备维修或重建。场镇上的原住民,大多已经迁出,徒留下这废墟老场,令人唏嘘。
世事变迁,老街已不复当年的繁华。据说每逢三、六、九赶场时,四里八乡的农民都来到场上进行商贸活动,场上人来客往,买卖兴隆,还依稀可见老场昔日的荣光。但在不赶场的日子里,老场上却是滿目萧索,一派凄凉。但行走其间,依旧能感觉到古朴苍桑扑面而来,历史烟云仿佛重现在眼前。
老场上除了外来的稀疏游客外,人影寥寥,店铺虽然都开着门,但门可罗雀,很不景气。店主们闲极无聊,或者倚着柜台打瞌睡,或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说笑胡侃摆龙门阵。看来要想将古镇打造成为旅游热点,吸引游客来此打卡,还需下极大的功夫。为游客奉献出独特的风景名胜,风情民俗,使他们乐于来此游玩,认为不虚此行,仍然是任重道远。
修缮和重建的这些老屋里,散发着久远的烟火气,氤氲着古旧的农家风情。粗糙的墙壁上挂着木质镜框,里面镶着发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五代同堂,开枝散叶,簇拥在老人身边的子孙辈竟有上百人之多。房间里摆放着的旧式家具、农具、粮仓等,吃穿住行日常所用,以及纺车织机、火塘灶房、匠工作坊等,古朴简陋,如一潭平静无波的古井水,长满着岁月的厚厚苔藓。
一一一一
老场上除了这些百年老屋以外,其他的古迹也不少。
在老场的场头,有一座字库塔,据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座石塔,取仿木七重檐式,成宝瓶状塔顶,高8米直径米半,据说是重庆市现存字库塔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镇的先民们,满怀敬天崇地惜字重文的虔诚之心,将积攒来需要焚烧的字文书画绢帛纸张,缓缓投入字库塔的炉子里。在熊熊火光中,字纸焚化着,熔为灰烬,那汉字中的魂魄,在火焰中涅槃重生,化为古镇人仰望的夜空上满天星光。
在老场的场尾,是比字库塔更为悠久的风雨普济桥,清朝道光年修建,至今完好。这座单孔石拱桥,桥洞如圆月状,高约20余米,彩虹般横跨百丈沟河谷。桥基上、下游方向,皆筑有缓冲作用的三角形石基,石基的条石间以银锭形铁铆连接。券石用铁制扒钉稳合,桥壁砌工精细,石缝灌浆满实。桥洞的拱券顶两旁分别凸雕龙首、龙尾,各各伸出桥壁,昂首摆尾。桥面呈弧形,条石阶梯铺墁。桥身两侧设石雕栏板、望柱,栏板上雕刻珍禽异兽、吉祥花卉以及福、禄、寿字纹样,望柱头雕狮子、花蕾、八宝形象。整座桥其跨度长,设计合理,结构精良,砌法稳固,是清代石拱桥中的幸存者,至今沿用,普济众生。
桥头建有碑廊,镌刻“德厚流光”4字古训。桥身青石阶梯,随形就势,先上至拱顶再下行。作为川鄂茶马古道上必经的古桥,四季烟雨里,当年马蹄声声踏过桥身,甚至在坚硬的青石梯上留下了马踏痕迹。桥的中部宽敞处,修建了不大的石砌神龛,里面供奉着土地神。据说从古以来,这对公婆很是灵验,凡是行路之人给他烧香礼拜者,他都能保佑他们趋吉避祸出入平安。信之则灵,人们过桥,按照习俗都要给神祇上一炷香,故此香火缭绕竟日不断。
记得当年当知青时,每逢赶场,都要来到普济桥上,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感想与经验,是难得的一抒胸臆解除忧郁的机会。站在桥上下望,石拱下苔藓青青茅草摇曳,古树盘根虬节伸枝展叶,桥下百丈沟里卵石罗列溪水奔腾,洗衣妇钓鱼郎站在清冽水中,欢声笑语在河床上空荡漾。
在老场的中部,是万圣宫,俗称关庙。三国时的关羽,自恃武艺高强,身骑汗血赤兔马,手挥青龙偃月刀,英雄一世,却中了小人奸计,大意失去荆州,死于非命。民众敬重他义薄云天,尊称他为“关公”“关老爷”,并在各地建庙祭祀。
关帝庙前门上刻有对联一幅,印象深刻:
上联:凤眼蚕眉千载不消姊妹恨,
下联:忠肝义胆万年难舍弟兄情,
横批:忠昭日月。
在渝东乡场上,关庙常常是文化娱乐中心。人们来此焚香礼拜,求取关公保佑。每逢年节假日,都要举行庙会庆祝,熙来攘往,极为闹热。红男绿女们,细酌香茶醇酒,品尝特色小吃,观看戏台上的唱念做打、川剧高腔。文运中,人们破四旧,将关公神像作为封建迷信推倒砸碎。但仍保留了木戏台,以便上演革命样板戏。雕栏玉砌今犹在?当然现在已经重塑关公金身,将关庙装潢的美仑美奂,一如昔日,甚至更为豪华兴盛。
一一一一
时已正午,来到燕云楼进餐。乡土特色菜谱:粉蒸酸辣小野猪、熏腊獐子肉炖天麻、山鸡烧山菇、熘肥肠、羊肉格格、肘子烧白、蒜苗回锅肉、炸小鱼儿、脆锅巴、蒸南瓜饼、咕噜酥肉、牛肉干五香豆干风味花生、腊肉香肠心肾胃肠囟味拼盘、磨芋豆腐、米豆腐、时菜、鲤鱼鲜辣汤、鸡蛋蕃茄粉丝豆腐汤等,琳琅满目,香味扑鼻。
自从上世纪80年代起始,农村退耕还林,林木生长,森林逐渐恢复,生态改善,绝迹了很久的动物植物又重新出现,并大量繁殖。森林资源丰富,黄羊獐狍野猪猬獾山鸡野雉狐狸黄鼠狼数量多了,就会逸出山林,为害家畜家禽和田地里的庄稼。为了防止野物为害,镇府计划引进狼群,重建食品链,维持生态平衡。另外也组织专业猎户,限用火器,采用旧法,使用刀矛设套放夹布陷阱,定量捕杀野物,减少其数量,达到动态平衡。这里野物泛滥成灾,已被取消“保护”资格,如此捕杀野物,合理合法,自然店家可买去,将一道深藏山里的美食,做出招牌菜肴。食客们也可闻讯赶来,一快朵颐,糍糯糯的肉质,全无一点骚腥味,直吃得酒足饭饱,宾主尽欢。
不禁想起文友茂子曾写过的一首打油诗:
高山好腊肉,香味直扑鼻。
贵者不愿吃,草根吃不腻。
一坨接一坨,嘴角油直滴。
有此之口福,何羡富人席。
好嗨哟!
========================
巴郞 记于 20240120
罗田古镇
普济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