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勤于学习,善于自省,变教训为经验,从失误趋成功。勇于开拓,敢于进取,继往开来,谱写新章。巴郞身处环境、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之中,耳闻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笔录存之,欲与文友们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游说陈情》巴郎

(2025-08-12 00:43:15) 下一个

《游说陈情》巴郎

 

一家人进行了沟通,母子仨才平静下来,坐在桌边,慢慢地来商量应对措施。报名下乡被批准,生米已做成熟饭,这是板上钉钉的事,不可更改了。去请求改变,不说街道领导不会允许,还会担上一个落后扯后腿的帽子,搞得不好,会被冠上阻扰知青下乡工作,被当成反面典型受到批斗。所以,这不可行。但是,兄妹俩一齐下乡,请求被安排在一处,这种合情合理的要求,应该是能够被允许的吧?

 

于是,母子仨振作起来,再次到街道办去游说陈情,要求兄妹俩分配在一起。当时知青下乡,主要分两种方式。

 

一种是散分。即是根据接收村队实情,将知青打散分配,每个生产小队分上一个或两个,由小队在某庄院内,腾出一间空房,作为住宅,配套厨房茅厕等,称为安家落戸。这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联系要密切些,但由于是一个人,孤独寂寞也是难免的。

 

二是定点。有些村组条件好些的,专门修建住房,能够接纳十多二十名知青,称知青点。村组有专人,布置和带领知青们干农活,有点象是一个小型化的农场。知青们吃住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照顾,相濡以沫。定点相比散分,要好上许多,有谈话的人,理解关爱,会觉得下乡的日子要好过些。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