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勤于学习,善于自省,变教训为经验,从失误趋成功。勇于开拓,敢于进取,继往开来,谱写新章。巴郞身处环境、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之中,耳闻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笔录存之,欲与文友们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巴郎。《拾旧沙河梦》167。祸福相倚

(2025-08-25 00:22:48) 下一个

巴郎。《拾旧沙河梦》167。祸福相倚

巴郎长篇自传《巴郎旧事》第一部:《拾旧沙河梦》 

 

 ***** 梦牵少年时,拾荒百万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细清洗这两眼昏麻。

常忆起曾经少年英姿,转瞬间已过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难料变化,人生似炉铁反复锤打。

夕照驿道孑然归去客,回首来路依稀是旧家。

巴郎 记于20191205 - 20201218

 

 

167。祸福相倚

 

国庆过后,秋高气爽,街道敲锣打鼓,欢送两兄妹下乡。谭姨依依不舍地拉着儿女俩,眼含泪花,走出门来。两兄妹胸戴红花,背着行李,里面有百货公司赠送的棉被毛毯,提着网兜,里面是街道馈赠的洗脸盆热水瓶毛巾香皂牙膏牙刷洗涮用具,与其它下乡同学一道,兴高彩烈地站在敞篷卡车上,向谭姨挥手告别。

到了知青点,大队领导和社员们热烈的欢迎他们。一行七八个万县知青,被一起安排在一个知青点上。知青点建在一个山梁上,视野开阔,丘陵环抱,林木葱郁,后有溪流,前有沟川,水田夹着坡地,一派田园风光。大队妇联派人,照料他们的生活,教他们做饭洗衣操持家务。生产队指定老农,专人负责带领他们学习农活,种上一块蔬菜自留地。支部还专门派了一名支部委员,每周组织半天政治学习,提髙思想觉悟。

 

两兄妹,妹儿活泼开朗,很快与农民打成一片,适应了农村生活。但哥儿却不同。他生来文弱,但个性却要強,队里本來分配他与老弱一起,干点轻活杂活,工分也不少挣。但他受不了队里年青小伙姑娘那嘲讽看不起的目光和指点议论,非要去学干重活,象犁田加田坎栽秧挞谷等。他身子骨薄,泥里水里,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还费力不讨好,做的农活质量达不到要求,还须别人返工重做。

这样的事,对知青来说很常见,学习需要一个过程,熟练才能生巧,想一口吃成胖子,做一两次就能比美老农干的农活,是不可能的。

许多知青想得开,不着急,反正在农村的岁月还长着呢,看不到头,慢慢地学吧。但这哥儿不同,他心性高傲,又特别敏感,受不得气,总疑神疑鬼,怀疑别人在背后嘲笑责备他。这种感受,又难以启齿对妹儿言说,时间久了,不免抑郁烦闷,心气不舒。加之常在水田作业,寒气逼体,末加注意保养,半年多过去了,竟落了个风湿入侵,影响到心脏,引起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甚至晕倒在田里。发生两次后,妹儿坚持请假,陪哥儿回县城家中。去县医院检查,确诊是风湿性心脏病,建议在家静养。

 

有了医院证明,到各部门办理手续还算顺利,于是下乡7个月左右,朝君哥儿在69年夏,就办了病退回城了。谭姨看着儿子,活蹦乱跳地去下乡,而今气喘吁吁病秧秧地回家来了,心疼极了,以泪洗面。可日子还得过啊,只好倒转过来,侍候患病儿子,求医吃药,吃药求医,家里医院往返不停。

说来也怪,也许是脱离了农村那潮湿雾瘴环境,心情舒缓,居家干燥,阳光充足,加之妈妈的细心而周到的照料,人又年轻,朝君哥儿的病情竟然有了极大好转。一年多以后,也就是71年中,他的病情基本得到控制,能象正常人那样走路爬楼,也能轻微地奔跑跳跃,在家做饭做家务,或帮助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

 

看着他病情好转,谭姨是非常高兴的。但看见儿子病退回家,近20岁的人了,无事可做,呆在家中吃闲饭,郁闷寂寞,长此下去,心病或将再起,谭姨又愁上心来。尽管谭姨工资不高,但凑合着也还够用,不怕儿子吃闲饭,但这只能是权宜之计。当妈的总会老去,不可能养儿一辈子,当儿的要成家立业,自立门户,一定要有安身立命的手段,他自己没能耐创业,那就要找一个稳定工作才行。

那时,国家企事业招工很少,名额有限,找关系走后门的人很多,即使过关斩将,拿到名额,录用之前,还有体检一关。朝君哥儿的病患,涉及到重要器官心脏,绝对过不了体检。那时,也还没有出台父母退职,由子女顶替的政策,那是几年之后才出现的。所以,即使谭姨想提前退休,这份工作机会也轮不到她的儿子接替。

思来想去,谭姨把目光放在了街道办的集体企事业单位。街道有着不少集体单位,为居民解决就业,招工也不注重体检,因此容纳了大部分街道居民,老弱病残都有。但这些集体大多数都很简陋,活计不多,入不敷出,不提供铁饭碗,终身制。而是按计划经济模式,效益好忙不过来,则多招合同工季节工临时工,效益不好时,则会大量裁员,工作不稳定。这样的单位,朝君哥儿看不上眼。而能看上眼,效益好,工作稳定,薪酬高的集体单位,数量屈指可数,人人趋之若鹜,早就满员,轻易不招新人的。

街道办了解朝君哥儿的情况,心里也是很同情的。特别是对于谭姨的求告,心中泛起不忍。看见一个母亲,为了儿子的生计,东奔西跑,求爹告奶,低声下气,置面子和尊严于不顾,领导们都很是理解,也愿意帮忙解决。但必须要有耐心等待,僧多粥少,领导也不是魔法师,眼睛一眨,手腕一翻,就能变出个工作岗位来。

 

说来也是运气,大概是谭姨的坚持感动了上天,工作机会竟然从天而降。原来,谭姨那天去镇政府活动,找领导洽商朝君哥儿工作问题,正好印刷厂朱主任去镇府办事,从旁闻知此事,知道是知青病退,找工作维持生计。主任家也有女儿下乡当知青,当父母的,想着女儿在农村吃苦受累,心中也总是戚戚然,没有片刻安宁。如今遇见病残知青,寻找工作不得,物伤其类,不由大为感慨。

朱主任到镇府来,本是因厂内有老职工临近退休,来落实其待遇的。按政策,老职工退休,空出一个工作岗位,企业可以自己作主,再招一名职工填补。文革中,百业凋蔽,唯独印刷厂兴旺,不但承印党政部门大量政策文件学习资料,还有红卫兵造反派的小报传单,日夜加班,机器不歇,都还忙不过来。所以,印刷厂退一招一,镇府也是允许的。

于是,朱主任告知谭姨,嘱明日带儿子到厂里试工。第二天见了面,看见朝君哥儿仪表堂堂行为规矩并无病态,主任已暗自心许。待来到试工地方,原来是活字排版车间。这活字排版,技术性强,要求人员素质稳定,反应快,眼力准,手灵活,踏实认真,耐得住寂寞。哥儿虽只初中文化,但他喜好看书,认字多,辩认活字容易,加之年青,头脑思维敏捷,细致耐心,也从心里喜欢这个工作。所以,看了示范,摆弄了一会字符,他竟能无师自通,排出一块豆腐大小的文版来。主任在旁观之,大喜,于是说定,以合同工招入,由老师付带着,先实习几个月,熟悉程序流程。待老师付正式退休后,再行转正,正式顶替,成为排版技工。

 

谭姨就躭心这个儿子,并不躭心女儿。女儿外向活泼会处事,她的前途不用发愁。而儿子性格孤僻内向,加上有病,很难为社会所接受。这次凑巧,找到印刷厂这份工,主任看重,儿子自己也爱好,并不好高鹜远,愿意专心致意地干好它,怎不教谭姨喜从心来。她一反多年的郁闷,变得开朗,有说有笑起来。

而朝群姐,自下乡后,扎根农村,踏实肯干,与农民打成一片。虽然她实际上只有小学文化,但她刻苦自学,掌握了许多农业科技知识。她在农村大力开展科技宣传,推广农业科技,带领农民实践,使多项农作物单产增加,受到农民推戴,领导器重。她凭靠自身的能力和才干,没拉关系走后门,5年之后,由公社推荐,去了地区农技校中专,总算修成了正果。

巴郎 记于20200929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