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勤于学习,善于自省,变教训为经验,从失误趋成功。勇于开拓,敢于进取,继往开来,谱写新章。巴郞身处环境、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之中,耳闻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笔录存之,欲与文友们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巴郎。《拾旧沙河梦》164。家属楼上

(2025-07-01 00:47:56) 下一个

巴郎。《拾旧沙河梦》164。家属楼上

巴郎长篇自传《巴郎旧事》第一部:《拾旧沙河梦》 

 

 ***** 梦牵少年时,拾荒百万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细清洗这两眼昏麻。

常忆起曾经少年英姿,转瞬间已过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难料变化,人生似炉铁反复锤打。

夕照驿道孑然归去客,回首来路依稀是旧家。

巴郎 记于20191205 - 20201218

 

 

164。旧家几处(4)一一 家属楼上

 

位于五金公司顶楼的家属楼层,是原来的仓库改建的。原来的仓库空间,是敞开的,约有数百平米面积,预制钢筋水泥地板,地板上竖有多根立柱,支撑着头顶上两根平行横排的粗壮钢筋混凝土樑架,以及从樑架向两侧延伸到外墙壁的檩子,加固支撑着墙体,从下往上看,象两个“非”字串着连接在一起。再从外墙体和横排樑架上,向上延仲形成三角形脊樑,以支撑屋顶。樑架外表,用木方钉成房脊,铺上青瓦,构成遮风挡雨的房顶。

公司后勤的工人们,借助立柱,用单砖将楼层空间间隔开来,灰浆抹砖,白灰涂面,形成大小不一的房间。而为节省成本,顶上檩樑并没有加修天花板,望上去,是黑灰空洞,各家的灯光,都幅射到房樑上,形成一片片亮斑和阴影。晚上睡在床上,时常能听见邻居的嚊声呓语,粗细强弱,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也可以听见老鼠在檩樑上奔跑窜跃、及“吱吱”的叫声,直接看到屋顶瓦面,熄灯后的星光闪烁,及早上的晨曦辉耀。

檩樑离地板不过2米多高不到3米,上面空空荡荡的,而且檩樑粗大,有尺多宽的直径,很是结实。记得同楼半大崽儿们,喜欢磨皮燥痒,偶尔会趁大人们上班不在,搭桌加椅再加凳子,站上去用劲攀上檩樑,面对下面年幼弟妹们钦羡的目光,在上面奔跃跑跳,以显示自己的胆大勇敢不同凡响。也可在樑上漫步,各家各户室内布置一览无余,慢慢细细地欣赏观看,评头品足,争吵笑闹,莫衷一是。

 

住房并列两排,一朝街面,一朝背河,中间是3米宽的走廊过道。我家分配到的住房,不朝向街面而是朝河,因此没有街景可看。房间被夹在后排中间,窗户朝后,朝向百货公司内院,院墙后面是汽车48队车场。车场很是宽阔,停着不少十轮大卡。在车场外侧坚固围墙外,是沙河的一个转弯,与苎溪河交汇之处,河水汇会于此,使下游河道明显增宽,流量变大。河的对岸,则是一段老街,其后则可看到沙河广场的灯光球场,和县委县府楼顶等。房间窗口朝向东南,一天到晚阳光灿烂,在潮热阴湿的川东,倒是不虞有风湿发生的可能。

住房约有4 x 8米,30余平方米左右。借助檩樑隔墙成房,正中借助檩条,用木板隔屏,留下进出处,形成两个同样大小的房间,公司给配上简单家俱。内间安上双人床,有衣柜书桌等配置,妈妈带着弟妹们住。外间靠里墙安张单人床,我睡。靠中间隔屏板壁安上饭桌长板凳供吃饭用。我的床脚处开门,向着中间走廊。靠门内,沿墙一溜地,安放有煤球炉、柴灶、案板、水缸等一应厨炊之物,直到后面窗户。走廊约3米宽,大家自觉,没堆放什物,因此空阔,好走路,一头下楼出街,一头通向楼外晒台。

 

那时,着重于国家经济建设,对民生则注重不够。虽说每个人,都在计划经济体制内,有单位安排,上有片瓦,下有立锥之地,但许多人家,住房狹小逼仄,一家几代,蜗居于七八平米斗室之内,真可说是立锥不倒。斗室内,每一寸空间都尽量加以利用,叠床架物,螺丝壳里做道场,白天将床收起,安上饭桌吃饭; 到晚则收起饭桌,在原地重架床铺睡觉。我当时的同学们,许多家中都是如此境况,很是窘困。

我家也是如此,曾住在八尺斗室之内,那种被周围狭窄空间挤迫,觉得呼吸不畅,而困苦难受的滋味,深有体验,却是很难言说的。而今家有两间房,30余平米面积,嗨,真是宽敞极了。睡在床上,可以尽可能地伸展躯体,不用小心翼翼,深恐个不小心,一脚将弟弟踢到床下去了。

平时坐在书桌旁看书写字记日记,望着窗外日出云飞河流老街风景变幻,做饭切菜扫地抹屋各种家务杂事,室内有了空间,不再逼仄,可从外间走到里间,或在走廊里,慢慢地蹓跶。或踱到晒台上,伸展腿脚,眺望着近处的城镇,远方的山峦,地阔天高,云舒风拂,不由昂首放声高歌,样板戏唱段随口而出,那美妙音符,回荡于耳边,倒也是余音缭绕。

 

革委会成立了,文革继续深入进行,外面天翻地复,楼内则风平浪静。但这种平静日子,很快被打破了,而且还是好事。

这要先从“水”说起。沙河子,面朝两条河流,也有几口水井,自古以来,从不缺水。但不缺水,不等于挥手即来随手可取。水,流在河里,看得见,但要取用,却要费些气力。民众的生活用水,包括吃喝洗漱,都是肩担背挑,从河里井里弄回家中的。现在,文革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出现了天翻地复的变化。首先,是万县市成立了自来水厂,建立了三湾水库和登丰水库,蓄积水源,加以消毒过滤净化,铺设自来水管,开始将自来水送入千家万户。

这个工程庞大,但由于涉及民生,得到民众的拥护支持。在县府的统一部署之下,分成几阶段完成。首先,是在沙河子勘测,铺设水管,将水送进县委县府武装部,让领导部门试用; 然后,送水到部委局办厂矿企事业,满足工作和生产需要; 再后,则是在全镇普及,供应全体居民用水。

 

却说当时入秋,工程巳进入第二阶段,百货公司单位里业已通水,一扫食堂要雇人挑水来做饭的历史。水龙头一开,自来水哗哗地流出,淘米洗菜,很是方便,使得饭菜质量也好了许多,牙齿也很少硌到沙子石粒了。同时,也一扫职工们被定量分配用水的历史。在内院里,建立了浴室,夏天冲个凉,冬天自带热水洗个澡。并建有一排洗衣池,方便职工们洗衣,不用提着脏衣服去河坝洗涤了。

公司通了自来水,对我们家属楼来说,也是极好的消息,意味着我们再也不用去河边挑水了。虽然说我们楼上还没通水,但那关系不太大,比从前有了进步。现在,妈妈们下楼上班,都提个小桶,下班时就便提桶水爬楼回家。孩子们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脸盆,咚咚咚地跑到楼下,接上盆水晃荡着端水家来; 来回两趟,直到将家里水缸装满为止。现在,若换了衣服,从自家窗里看下去,如果洗衣池没人占着,就用盆桶端衣下去洗涤,任你放水洗去污垢,却是大为便利了。

当此时,百货公司人事有所变更。公司骆主任升调到商业局任职,也带走了若干得力手下,我家旁边那家邻居也跟着搬走了。不过,那套房空了还不到一个月,就有人搬迁了进来。

 

搬进来的新邻居不是别人,正是来接替骆主任的,新任百货公司党总支书记的幸(音恨)乾秀书记。这幸书记曾在县里妇联和供销社工作过,文革初下到某区任区委书记,区里第一把手,管理近20万人,精明强干,颇有政声。这次百货公司出缺,因为她曾在供销社工作过,熟悉商贸业务,故从区委书记任上,平调到百货公司当书记。说是平调,但从艰苦的区乡调到舒适的县城,手握全县商贸大权,却是比当个穷酸区委书记要强多了,也含有褒奖其政绩的成分在内。

幸书记为人实诚,不尚虚荣,到任后,她拒绝了分配给她的一幢独立平房。她嫌那平房位于河对面老街,离单位距离太远,来回要走3个多公里,浪费时间,不利于办公。于是,她选择将家搬进我们楼上,寓意近水楼台,下楼就是办公室,处理事务方便。而且住在近处,即使下班在家里,也能随叫随到,处理急务,不躭搁时间。再说,也显示领导亲民,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同呼吸共命运。

幸书记一家4口人,丈夫加2个女儿。大女儿是残废,为照顾女儿,一家人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家自炊。以前在区乡里,没那么多条条框框,不用说,自有下属主动出现,尽力帮忙,不需自己操劳。但来到县城,却是有政策束缚,上级看着,不能违背规定,公然“以权谋私”,所以,只能自力更生。要自己动手做家务,当然希望环境条件要好,有现成设施供使用,省时省力。甫一住进楼里,幸书记立即发现,说是家属楼,却还是个单身宿舍的胚子,并没有家属楼的配套设施,生活上很是不方便。

 

发现问题,立马解决,幸书记风风火火,有个雷厉风行的性格。她召集后勤部门,探讨家属楼改造配套的可行性,并督促设计蓝图,择日施工。这主要涉及到将楼后的晒台,改建为家属楼的公共厨房。

楼后的晒台,它的楼下是五金公司和中药材公司的仓库,实际上是这些仓库的顶部,用钢筋水泥预制板盖成。晒台挺宽大,约有70 - 80平方米面积,不算小,它与顶楼这一层平行,有门进出,四周围有胸墙。因为它朝向东南,终日阳光灿烂,人们常在此蹓跶聊天,洗晒衣物。现在施工队将晒台四面胸墙加高筑上单砖墙,墙壁上开了窗户采光,墙顶架上三角横樑,青瓦盖顶。会者不难,好似没费多大劲儿,就将晒台改造转换成了一间宽敞的大房间。

随后,施工队在靠近公司内院一侧,铺设水管,将自来水引了上楼。靠墙则修筑了水缸储水,旁边有洗碗池可淘米淘菜,洗衣池洗衣清洁等。相对着的另一侧里墙,泥瓦工修出一排八座灶台。每座灶台都有柴灶和煤灶,有烟囱通往房顶排烟。灶台上方安上橱柜,可放油盐酱醋各色调料。向河的那一面,则安上长条案板,可在其上切割剁砍准备菜品。当然还在墙壁上安放有消防安全沙桶灭火器等。

总共才2个星期,在施工队的巧手之下,晒台就变成了我们家属楼的公共厨房。这厨房设施齐全,安有锅灶、案板、洗池等,特别是接通了自来水,不管是煮饭炒菜、洗涤衣物等,大家都觉得非常方便,而且厨房盖顶,不惧风霜雨雪,以前都不敢想象的事,竟成为现实!

 

领导新官上任三把火,为职工群众办了这件实事,虽然也是为了领导自家的便利,但那时群众实诚,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幸书记这件事办得好,发扬了党的优良作风,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了解群众需要,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解决群众困难疾苦,不愧是党的好干部。

职工群众把这些事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不由得对幸书记产生了亲近之感,顿生接纳之意。所以,虽然是初来乍到,但有群众归心,却没遇多少坎坷困难,幸书记就全面接管了工作,而且顺利啣接得似天衣无缝一般,足显她眼光敏锐,善于分析解决矛盾,工作能力卓越。

 

公共厨房修成后,每家都分配了灶台。各家将自家房中的自炊这一套,如煤炉锅灶水缸案柜等,或者淘汰掉,或移出到公共厨房里,每家都由此空出些地方,显得要空旷些,多了活动空间。

69年初,我父亲及公安同事们,在身陷牢狱18个月之后,被释放了出来。回到家来,全家屡经磨难,生死莫测,再次重逢,直若从鬼门关走了一趟回来,拥在一起,喜极而泣。

父亲回家,弟弟妹妹们就只能到外间搭铺睡觉,感觉上房间又变小了。我父母比较好客,亲戚朋友,及以前同事曾经熟人,时常拜访,甚至延住几日,家里经常人满为患,座无虚席。

我们自身还没觉着有什么不便,但作为邻居的幸书记却看在眼中,她了解我家情况,对我父母在文革中无辜受罪的遭遇极表同情。于是,她令人将上楼处那小小杂物间清理干净,用白灰粉刷过,分配给我家使用。这真是天大恩惠,完全出乎我妈妈的意料之外。我妈妈被深深地感动了,抓住幸书记的手,平时伶牙利齿的人,却激动着说不出完整的话语来。

 

我当时虽只12岁,却是有1.6米高的个头,正值逆反时期,平时的作息时间跟父母不太一致,有着代沟,时常有点小小矛盾。这次分到这间小屋,父母一致同意,让我搬了进去,以便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人说,距离产生美,距离也可产生家庭和睦。空余下来的床位,则由弟弟妹妹使用。

我长到这般大,这是第一次能够独占一间房,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那个高兴劲啊,不逊于以后上大学、参加工作、出国进修时的心情激奋,在睡梦中想起,经常笑着醒来。虽然家里时有来客,还需与我挤住,但大多时候,房门一关,就成了我一个人的天下,爱干什么干什么,无拘无束,逍遥自在。唯一不足之处,是它正对着上楼楼梯,所有人上楼下楼,都要从门前经过,说话声走路声,不绝于耳,有时听见脚步声,就能判断是楼内何人。最初觉得嘈杂烦心,好在少年时适应性强,没多久就习惯了,听若不闻了。

 

房间不大,3米长2.3米宽,也就7平米左右,放上一张单人床,一个单衣柜,一个书桌,两把椅子,就几乎将房间塞满了。好在有大窗户,对着前面闹市街道,釆光很好。看书间歇,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街上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人流,如蚂蚁似的,为了生计,忽聚忽散。相比之下,自己能在闹市里,有属于自己的陋室,摆上一张安静的书桌,就象洞天福地,是何等幸运!?心情一下子变得开朗起来。

在那间小房内,经常有同学朋友来访。常来的有郭建平姜正斗王金生李维民张仁和向渝等,大家在一起脱略形骸,不分彼此,高谈阔论,畅所欲言,渡过了无数愉快的夜晚和周末。

在那间小房内,我还坚持记过日记,虽然后来辗转流离,日记本都丢弃莫寻,但少年时记忆力强,若干事,到此花甲之年,时隔半个世纪,依然隐约记起,难以忘怀。

自从68年夏,我家搬进了家属楼,一住5年,直到我73年夏天高中毕业。从12岁到16岁,我在此楼内,经历了文革的中期,完成了从童年向少年的转变。现在,作为知青,要从家里离开,去七曜山区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那间小房,渡过我生命中近2000天的日子,也由我弟弟接管。

巴郎 记于20200926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