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勤于学习,善于自省,变教训为经验,从失误趋成功。勇于开拓,敢于进取,继往开来,谱写新章。巴郞身处环境、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之中,耳闻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笔录存之,欲与文友们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烈士公墓》巴郞

(2024-06-11 00:53:00) 下一个

20240611

 

《烈士公墓》巴郞

 

重庆民性豪放爽朗,民风剽悍好斗,尤重信义,为义轻生,在全国独占鳌头。

 

文运中,重庆的八一五和反到底两派,为了证明谁最左更左,谁站在革命路线一边,不惜大打出手。两派派众都用现代化武器装备武装起来,训练战斗队敢死队,动用大炮坦克直升机内河舰艇,美其名曰“文攻武卫”。双方各自抢占制高点,道义上的和实际上的,与对手展开了炮火连天的全面武斗。不死不休,闻名全国!

 

68年底,武斗停止后,两派都曾建造正式的烈士陵园“红卫兵公墓”,安葬自己战友死难者。沙坪坝一带原是八一五派的势力范围,所以沙坪坝公园红卫兵公墓中安葬的,都是八一五派派众及家眷。这里现存数百座武斗死者的墓碑,老少皆有。墓园约10亩见方,石墙围绕类似船形,西高东低,梯台上墓群坐西朝东,寄寓着墓主永远“心向红太阳”的拳拳之意。赤子之心,尽在不言之中。

 

这些造反烈士,埋葬于烈士陵园,墓地面向东方,迎着朝阳,望着山下奔腾浩荡的大江,更显豪迈壮阔。周围松柏环绕,花团锦簇,鸟语泉鸣,林涛澎湃,安息于这片洞天福地,享用民众的顶礼膜拜,真是前世修来之福。青山到处埋忠骨,天涯何处不芳草,又复何求?

 

修建“烈士陵园”的初衷,原是想将此作为一座文运丰碑,使烈士功绩昭彰世人,使烈士忠魂永垂不朽。愿望是好的,但历史往往无情。当十年文运结束,最终落下帷幕,拨乱反正,文运中所作所为,都重新被定义,有了截然不同的结论。

 

全国曾经有上千座如此陵园,都被彻底地拆除,死难者尸骨由家人迁葬,如无家人者则就地挖坑深埋成为孤魂野鬼。昔日香火鼎盛千众膜拜之地,转眼间成了荒蒿丛生野狐出没的乱坟岗,昔日的少年少女红色卫士,如今魂飞魄散尸骨无存,命运,给人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这座全国唯一现存的武斗公墓,作为文运“浩劫”暴烈的见证,静静地矗立在闹市的山坡上,无语地倾诉着那曾经发生过的故事,默默地见证着过往云烟岁月沧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