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杂陈的四年:(三)人生赢家
冬有足球夏泳池,刮风下雨炼身体。
不做书呆多发展,春风得意快乐觅。
如果有人说他/她大学四年每一分钟都用在学习上,那,一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如此大学生涯注定枯燥无味。人需要全面发展,德智体缺一不可,其中体育则是最重要的部分。就像英国哲学家洛克说的那样:健康的精神寓与于健康的身体。有了强健的身体才是人生赢家。
四年中最值得回忆的当然是在足球场上和在游泳池里欢乐的时光。运动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人生中最值得留恋的时光。
与很多77级学生不一样,没有盲目听信宣传-把全部时间都耗在学习上。百费待兴,媒体上的口号是争分夺秒,不要浪费每一个学习机会,比如说,等车时和马桶上都可以用来记单词。完全不信这一套,个人信奉的是劳逸结合讲究学习效果,而不是学习时间的长短。
借用某同学的评论来总结吧。说大学四年中,四点半以后在图书馆里休想看到我的身影。人在哪里呀? 很简单,夏天当然是在游泳池里来来回回,春秋冬一定是奔跑在足球场上。是学校里唯一一个兼两个校代表队的学生。那个年代,无论在哪所大学,恐怕也是凤毛麟角。
78年春天一进校就有系与系足球比赛。出自四川省足球重点学校七中,又在七中校队挂过几天单有一定的足球技能。所以第一年,重师校队公布的名单就有我。刚开始有点瞧不起学校足球队,再加上比较忙,就没有答理他们。
怎样进入足球队的故事如下。足球队叶教练是泸州人,而大学同寝室的,也是最好的朋友-瘦子也是泸州人。叶教练不知怎么知道瘦子是我的好朋友。就叫瘦子来当说客。好朋友的面子还是要给的,就这样进入了校足球队。
既然是球队,当然有队友。其中有两个跟我比较好。一个是踢右后卫的,姓王,是数学系的。另外一个是姓郑。其实我也能够踢右后卫,好朋友踢这个位置就不争了。当时有速度,教练让踢右边锋,突破下底,一脚传中。
姓郑的队友好像是政教系78级的。读书前是在市体委工作,家住重庆市体育馆看台最上面的一间小房。那时蓝球和排球的球票都很难搞到。他说过如果要看比赛就找他。买不到票也没关系。比赛前先躲到他房间里。比赛开始后出来看比赛。实际上,主要精力还是在学习上,一次也没有去过他家里蹭球看。
有一次去他那里玩,就在市体育馆旁边空地溜猴。原重庆队守门员姚明福也来跟我们几个年轻人玩。姚明福虽然不是名人,但儿子却很有名。儿子叫姚夏,年长一点的球迷都应该知道姚夏,外号猎豹,不过那时他还没有上小学呢。
记忆深刻的是与重庆大学足球队的一场友谊赛。重大队兵多梁广是市大学生冠军队。而重师队缺兵少将,完全不能相比。为此,毕业于成都体院的叶教练专门安排钉死重大队的灵魂人物李士奇。无论他去什么位置我都要缠住他。不能让他舒舒服服地拿球。钉得非常难受,他差一点都要冒火了。没有他的组织,重大队的攻势也就打不起来了,最后以平局收场。
算起来还是七中学长,他大我三到四岁。我们进校时,他已经离开了。文革中他是重大团结广场青年队的绝对主力。在沙坪坝足球圈里小有名气。我是知道他的,但他不认识我这个小虾米。没想到有机会与他这个大人物同场竞技,还把他差点搞冒火了。也算是一段有趣的经历吧!
张同学(武大教授)在回忆文章中专门写了我一篇。题目就是xxx 和足球队。文中题到我是系足球队的灵魂。在我的鼓励下通过足球治好了他严重的失眠症。大学四年级英语系足球队击败了老大哥中文系,让总支江书记欣喜若狂。不读他的文章,完全忘掉这回事了。
如果说足球队是被哄进去的,那游泳池则是自己跳下去的。78年二月进校,夏天转眼就到了。校游泳队开始选拔队员。那时的中国游泳池非常少。连重庆这样的大城市也不多。整个沙坪坝区一共才四个,三个在大学里。公共游泳池只有一个。游泳池人满为患,像下饺子一样,没法训练。那时的人大多只会狗刨和大把(非正规自由泳), 会正规姿势的不多,游得好的更是稀缺品。
父亲喜欢游泳。虽然游的一般,但在他们那一辈里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文革前父亲常带我们兄弟俩去重庆大学游泳,而父亲设计的建院游泳池到文革开始才修好。每年夏天都在高家花园水厂下面的嘉陵江里游来游去。中学时还从七中下水游了二十里地到了大溪沟,从来没有正规训练过。只会蛙泳和夹腿的蝶泳(老式蝶泳),但不知道成绩如何。
下水一游,100米蛙泳竟然是选拔赛第一,主要是矮子从中拔长子。可能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经常参加其他运动,爆发力不错。比如,能够用手掌摸蓝板,排球还能扣男子球网。净空弹跳达62厘米。体育老师说全校超过60厘米只有三人。这样的弹跳连有些专业运动员都达不到。另一个可能是长年游泳,水性和肺获量都不错。这样就可能弥补了技术上的不足。
78年重庆市大学生游泳比赛在重庆大学游泳池进行。重师队总成绩进入前三名,不是二就是三。男队中有一个76级的同学来至海军,自由泳和蝶泳均是专业水平。冠军皆是囊中之物。女队77级有两个体校水平的。一个是同班同学,铜梁县人姓穆,善长蝶泳蛙泳。另一个是数学系的,姓黄,以前在沙坪坝体校当过游泳教练,善长自由泳。所以实力不差。
个人单项100米进入前六名。另外参加了四乘100自由泳接力和400米混合接力。两项比赛都进了前三。比较奇葩的是队里没有第四个游自由泳接力运动员。只好勉为其难,我用蛙泳姿势顶替游了个100米。严格的说,自由泳比赛是可以用任何姿势的,不过几乎没人用慢的蛙泳参加自由泳比赛。这大概也是另一道风景线。幸好还没有落后太多,海军出身的同学还能追上。混合接力的蛙泳基本是齐头并进。也算是给学校贡献了点力量。
79年重庆市大学生游泳比赛在我校举行。在上午的蛙泳100预赛中游出1分30秒的成绩,列预赛第一,达国家三级运动员标准(1分34秒)。中午太兴奋没有睡着午觉,下午决赛1分32秒列第三。
学校每年都有游泳比赛,按系参加。英文系就靠我和穆同学。78级,79级都没人。100蛙泳每年都是我的。200蛙泳有时第一,有时第二。主要是耐力不行。穆同学可以拿两个第一。这样我们俩就能确保三个冠军和一个亚军,把英文系撑了起来。
除了游泳以外,系里的排球,田径也有份。说起来也不怕脸红。英文系几个年级,体育运动都靠77级。78级瘟,79级小什么都不会。排球比赛是二传手,发球和后排防守都不错。与数学系比赛,校排球队一米八高的主攻手被拦得不敢再扣。
田径比赛,代表系里跑4乘100。踢足球出身,爆发力不错。前50米可以和学校冠军齐驱并驾,后50米就不行了。不过,100米还是可以跑进13秒内的。4乘400没人也只好顶上去。400米和800米是田径中最难跑的。跑到终点天昏地暗,一下子就摔倒在地。一大块皮都被煤渣跑道擦掉了。
因为校代表队下午要训练,所以根据学校规定是可以早上不参加早操的。不想竟然也引起了同学的嫉妒。到辅导员那里去打报告,说是搞特殊化。尽管给辅导员做了解释,可这多多少少都会留下一些不好的影响。
回顾往事,游泳池里和运动场上的时光是大学四年中最愉快的。身体得到了锻炼,精神上得到了满足。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人生赢家。也为后来整个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身体是一切的本钱,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不要说留校,任何再好的工作都毫无意义。
如今已愈古稀,还能每周两三场足球和游蝶泳是与大学四年的经历分不开的。毫无疑问,在运动场上和游泳池里春风得意,那味道自然是无比甜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