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總是念著母親造的菜

(2025-07-12 06:39:26) 下一个

十二生肖沒有貓,但在我未出生之前,奶奶便戲稱母親是肖貓的,這緣于母親很愛吃魚,母親的娘家是漁戶,在「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原則下,母親待字閨中時,每頓飯餐桌都有魚。

在改革開放後,母親的娘家開始飼養河產,若舅父在北江撈捕了一些小魚,他便放回江中,但稍為大一點,但仍未適宜出售的,他便會多養一兩個月,才拿到巿場出售。舅父會把這些未能出售漁獲,養在他家居前一個廿多平米的水塘,讓這些漁獲在自然生態下成長。

每次去舅舅家中串門,母親總會帶些河中鮮回家,愛吃的人自然會造菜,單單一條魚,母親便弄出五花八門的菜肴來,無論是清蒸、紅燒或煎香都讓惹人垂涎,一家人都吃得滋味。

母親的菜譜,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個菜,一是鯪魚釀三寶,這個菜最難是取魚肉,鯪魚有很多骨的,母親細心把魚肉的刮下,經過調味和拌成膠狀後,再把鯪魚沾在豆腐、青椒和茄子上,先行煎香,再大火炆熟。

父親愛吃辣,母親會另外找數隻紅椒,用同一方法造數件釀鯪魚給父親,為免辣味傳到我們吃的那碟,母親是先造好我們吃的一份,才造父親的紅椒釀鯪魚。

父親每次吃這菜式,他都配上啤酒來享用,可能這食物是父親最大的享受吧!

我到了香港後,看到超巿有鯪魚膠出售,我曾買來造釀三寶,鯪魚膠省確卻我不少功夫,但我手藝不佳,造出的釀三寶,經常出現魚肉與其它食物分離。最後我改用豆泡,把鯪魚膠釀在豆泡內,魚肉完全被豆泡包著,不會逃走出來,這才有釀三寶的感覺,所以這釀一寶,我經常造給太太和兒子吃的,致于吃時的感覺,始終不及母親造的滋味。

另一個是魚湯,母親拿回家來的漁獲,必定有魚和蝦,甚至會有河蟹,配上冬瓜和豆腐,一古腦兒煲一個湯。這樣,晚餐既然品嘗河鮮,餐後更能享用清甜的湯。有時母親帶回家的食物,其中的鯪魚很細小,份量不足夠搞釀三寶,母親便把鯪魚造成小魚丸,放在魚湯內煮熟。

現在巿場上很多海鮮,甚至預製的魚丸和龍蝦丸,造海鮮湯的材非常鮮美,吃起來確是滋味,但我總是想著由母親煲來的河鮮湯。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