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长篇小说《太门西》连载156:第52章:北朝使者(3)

(2024-05-26 18:12:20) 下一个

长篇小说《太门西》:山上长弓 著

第52章:北朝使者(3)

方案三;由曹彬率军正面攻打南唐,由潘美率军攻打荆南,潘美灭掉荆南后转向从西面进攻南唐。同时命吴越国出兵,从东南方向攻击南唐,策应宋军。这样三面合击南唐,十拿九稳。但这样一来所有宋军都集聚于江南,要再进攻后蜀则需千里大迂回,起码要推后几年。

赵光义说完这三条出兵方案后,赵匡胤问:“晋王以为那个方案,那条出兵路线最佳?”

赵光义回答:“皇兄,臣弟偏向于第一个方案,就是同时攻打后蜀与南唐。这两国近来国力衰退,我军与他们有过数次交锋,他们都是不堪一击,与我军实力相差甚多。当然这样有些冒险,但是可以一劳永逸,一举鼎定天下。”

赵匡胤问潘美和曹彬两位大将军:“两位将军领兵出征,数十万大宋子弟兵就交给你们了,我们只是在后方纸上谈兵,打仗的是你们,谈谈你们的看法吧。”

潘美和曹彬出列,潘美说:“陛下,臣这次带的兵很多在两国边界住守十数年,对两国的实力十分了解。正如晋王所言,我大宋军在训练、作战、经验、气势上都更胜一筹。这次出征,不管是攻打后蜀或是荆南,臣都有十分把握。”

曹彬没有这么自信,他说:“陛下,臣领兵不过十数万,南唐尚有四十万大军,且有长江天堑可守。臣倾向于第三个方案,与潘将军齐头并进,从两个方向攻打南唐,再加上吴越军配合,可一举夺取南唐。南唐定,江山定,其他诸侯国皆不堪一击。夺取南唐使中原和江南完成统一,长江和黄河两岸皆成为我大宋国土,天下富饶发达之地尽收囊中。” 

赵匡胤转问赵普:“赵相怎么看?”

赵普回答:“陛下,臣未参于具体军事部署,但从大政方针看,还是稳扎稳打为上策。这次战争是准备多年,拼举国之力的战略大决战,一战定国运,只能胜不能输。一旦失败则国力大损,数年或十数年不能恢复,甚至可能永久失去统一机会。三国时赤壁一战,曹魏元气大伤,一时无力南顾,给了孙备和刘权喘气的机会,从而形成三国鼎立局面。臣赞同曹将军的提议,先集中兵力攻打南唐,统一中原和江南。”

宋朝的枢密院相当于现今的总参谋部,兵部相当于国防部,宰相当于内阁总理。宰相管兵部但不能兼管枢密院,以免宰相权力过大而一手遮天。所以赵普并没有参于枢密院的出兵策划。

话题一开,各大臣为出兵之事纷纷进言,各抒己见,从军兵配置、粮草供给、山川地理、甚至长江洪峰、气候季节、还有历史借鉴等等。各有各的说词,在朝堂上争论起来,赵匡胤一时也不知该听谁的好。

这时有人高声说:“诸公为何对出兵细节争吵?征服南唐根本就无需用兵。”

所有争论都停下来,一起看向说话之人,何人出此惊人之语?

说话的是户部尚书陶谷,众人看着他,这个老夫子在说什么?

赵匡衡也是好奇的问:“陶爱卿此话怎讲?”

陶谷回道:“陛下,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果我朝对南唐用兵,即便打胜了,江南也是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一副烂摊子,我大宋也是元气大伤。但如果能够不废一兵一卒而收复江南,使南唐完整无损的降服于我,方为上策。”

有人问了:“陶学士如何让南唐不战而降,把大好河山拱手相让?”

陶谷是饱学鸿儒,博通经史,文冠朝野,所以人们又称之为陶学士。

陶谷自信的说:“陶某当年南下江南,说服南唐皇帝臣服大宋,去国号改用大宋年号,去帝号改称江南国主,南唐诸王也均降封为公。现在南唐名义上已是我大宋之臣国,如晓知以理、诱之以利、导之以行、胁之以威、逼之以兵,何尝不能说服南唐不战而降。”

另一大臣说:“当年南唐自除国号是逼不得已,一是因为世宗皇帝大败南唐,二是我朝大军压境,南唐只有求和,并非你游说之功。”

陶谷点头说:“此话不错,陶某不敢居功,如非有本朝的强大国力和精兵强将作后盾,南唐决然不会委曲求全。”

陶谷对赵匡胤说:“陛下,臣提议潘美和曹彬两位将军率兵进住长江北岸,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给南唐一个大军压境之感,臣再去南唐劝降。臣不敢说有诸葛亮之谋略、苏秦之辩材,但我身后有几十万大宋雄师,臣有信心说服南唐君臣!”

他恳切的说:“陛下,大战一起,生灵涂炭!如有可能兵不血刃拿下江南,对大宋和江南百姓都是无量功德,哪怕是万分之一机会也应该试一下。”

众人觉得这话好像也有些道理,都看向赵匡胤,看他如何决断。赵匡胤也有点心动,他看向赵普,这种事要征求宰相的意见。

赵普说:“臣觉得可以一试,江南国主李煜沉溺于琴棋诗画,不堪一国之主,但他是个仁君,如果能保江南百姓免受战火之灾,保他荣华富贵,或许能够接受招降。即便劝降无功,也可借机观察南唐虚实。而且我朝大军进住南唐边境,可以随时进攻南唐。只是劝降一事不能拖延,无论南唐降或不降,我军都必须在长江洪峰之前过江。”

赵匡胤赞同说:“如此堪好,我看就先行夺取南唐,统一中原和江南。我们做两手准备,出兵和劝降同时进行。” 赵匡胤问众臣:“诸位爱卿认为如何?”

众大臣交头接耳,问了几个问题,有人虽然还有疑问,觉得陶谷太骄傲自大,以为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可让南唐把大好江山拱手相让,完全是痴心妄想,纯粹是耽误时间。但知道说不过这个老夫子,也不好再与他争辩,毕竟陶谷是四朝元老,在后晋、后汉、后周都担任过高官。朝代换了一轮又一轮,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陶谷却稳立不倒,官越做越大,仅是大宋一朝他就历任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朝廷六个尚书他当过一半,不仅权高位重,深受朝廷重用,又隽辨宏博。既然这老夫子成竹在胸,就让他试一下吧,成了便好,不成也无大碍。

赵匡胤见众臣再无异议,当即下旨:“曹彬、潘美。”

“臣在!” 二人出列。

“朕令你二人…”

南唐皇帝李煜听说陶谷来了江南,顿时慌了,上次就是这家伙软硬兼施,硬逼得他对宋朝俯首称臣。这家伙又来干什么?他趕紧找众臣来金銮殿商议。

李煜问宰相宋齐丘:“宋卿,你可知道陶谷为何而来?是什么目的?”

宋齐丘说:“陛下,陶谷这次来江南似乎并不是公干,他说是来查阅我朝的藏书典籍。”

李煜有些发懵:“两国交战在即,他却私自跑来江南,只是为了看几本书?”

这时韩熙载说:“陛下,陶谷当然不是来看书的,他是来打探我朝的虚实,只怕还有其它的目的。”

李煜问:“什么目的?” 

韩熙载犹豫了一下,他对陶谷来南唐的目的猜到一二,但没敢直说,只是婉转的说:“陶谷只怕是想从我朝捞点好处,占点便宜。” 

李煜问:“那么我们该怎么应对?” 

李煜有些紧张,韩熙载所说也是他心中所想,他有些怕陶谷,南唐的朝臣都讨厌陶谷,但又不敢慢待他,李煜很是心烦。

韩熙载说:“陛下,臣与陶谷打过交道,此人心机很深,在没有摸清他的目的前,陛下最好别见他。”

宋齐丘说:“陶谷已经要求见陛下,而且口气甚是傲慢,一副上国特使的口气。”

李煜有些不理解,“既然如此,他为何又不是宋国特使,而以私人身份来江南?”

韩熙载说:“关于这个臣只能猜测,陶谷要办的事宋国皇帝不是很有信心,陶谷只能私下试一试。如果不成功,赵匡衡不想落下口实让臣子们说三道四。不过这样也好,既然陶谷不是宋国使者,陛下就可以找借口先不见他,让臣子们先摸清他的底细。”

李煜本来就不想见陶谷,于是顺水推舟的说:“既然如此,此事就交给韩卿办理了,有事多与宋相商议。宋卿认为如何?” 宋齐丘是宰相,李煜当是要征求他的意见。

宋齐丘说:“臣赞同,陶谷上次来南唐就是韩相与他打交道,韩相想必颇有经验和心得,由韩相出面对付陶谷再合适不过了。”

宋齐丘话中有话,暗示陶谷上次逼南唐称臣这种屈辱之事,韩熙载身为宰相当负首责,明眼人哪有听不出的道理?

原来宋齐丘和韩熙载并不是一路人。两人都是大才,但韩熙载生性放荡不羁,不拘小节,对官场得失看得开,甚至不想当宰相。而宋齐丘个性要强,官场企图心大,爱拉帮结派,曾被韩熙载参过一本,告他搞朋党。所以两人间有心结。

从金銮殿出来以后,韩熙载把宋齐丘叫到一边,对他说:“宋国大军正向长江挺进,而这时陶谷却突然来金陵,肯定有重大图谋。宋相,这事有关我朝江山社稷,陶谷之事韩某还需宋大人鼎力相助,还望你我摒弃前嫌,同心协力。”

宋齐丘说:“韩大人,你我之间纵然有过误会,但在国家大事上则心同一志,宋某绝不会因私废公,韩大人尽管放心,你有什么需求只管开口。”

韩熙载双手一拱:“那就多谢了,韩某会随时把事情的进展告知宋相。”

陶谷来到南唐之后住进了南唐的官驿,陶谷私访江南,本不该住在官驿,但他却偏要住,还说要见江南国主,口气大得很。驿站的管事不敢怠慢,赶紧上报,上面交代安排最好的住处,小心伺候。

陶谷态度傲慢,颇指使气,但是他住进驿站后南唐官员并没有来看他,更别说见江南国主了,把他冷了两天,狠狠的打击了一下他的气焰。

直到第三天韩熙载才来拜会,而且也是以私人的身份相见,只与他谈些诗词文章,就是不提朝事。陶谷也不好说什么,他说过此次江南之行是来查阅文献典籍,没有别的目的。韩熙载就来个顺水推舟,高谈阔论一些不关紧要的东西,陶谷每次提起国事就被韩熙载岔开话题,不给他机会。

在韩熙载这老狐狸面前,陶谷只有客气的说他仰慕江南国主的诗词曲赋,希望韩熙载引见,他沒敢提及劝降一事,他怕韩熙载一听立马把他赶走,连与李煜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

韩熙载也把陶谷吹嘘一通,说他文章盖世,江南国主也很欣赏,只是近来国主身体有恙,不便接见。不过他保证一定向国主禀告陶谷的请求,一旦国主身体稍微好转,自当与陶学士相见,煮酒论文章。

陶谷无话可说,韩熙载把他的话头堵得死死的。

就这样韩熙载将陶谷羁绊在馆驿,每日好吃好喝的供着,还派了几人来保护他,他到那里就跟到那里。说是保护,实是监视,搞得他哪里也不敢去,整日呆在驿馆,萧索无聊。

这样一拖一月将尽,陶谷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他不是来南唐公干,没有宋国使者的国书,不能强迫人家的国主接见他。韩熙载倒是隔三差五的送些珍藏书籍与他阅读,但他此时哪有心情读书?韩熙载送书反倒像似给他添堵。

这天驿馆派人来报知韩熙载,说陶谷在官舍的墙壁上写了一行字,谁也看不懂。

陶谷写的是这十二个字:“西川狗,百姓眼,马包儿,御厨饭。”

韩熙载琢磨了半天也不解其意,就把此事告诉了宋齐丘。宋齐丘一听哈哈大笑,“这个陶学士有意思,转弯抹角的在抱怨日子难熬。” 

他解释道:“‘西川狗’即蜀犬,是个‘独’字;‘百姓眼’即民目,是个‘眠’字;‘马包儿’即爪子,是个‘孤’字;‘御厨饭’即官食,是个‘馆’字,这十二个字的意思就是‘独眠孤馆’。”

韩熙载一听拍案叫绝:“对呀!韩某怎么没想到?宋相才高,佩服,佩服!”

宋齐丘笑问:“韩大人使用了什么法子?把个陶学士都快搞疯了!”

韩熙载说:“也没什么,只是磨磨他的性子,看看有何反应。” 

韩熙载想了想,又说:“是时候了,韩某还请宋相帮个忙,出面招待陶谷,给他个面子。酒席我自会安排,宋相到时只需赴宴就行,其它事情韩某自有计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