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音大酋长
先说结论:今天我们在书店里看到的那一排排精装古希腊古罗马典籍,如果真的是用羊皮纸抄出来、又真的是在公元前后几百年里一口气写成的,那整个地中海沿岸的羊得被吃到绝种。可现实里并没有出现羊荒,反倒是在15世纪以后,这些书突然像从地里长出来一样越堆越高。
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它们不是出土的,而是出稿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印刷商和好事的王公贵族,一边翻箱倒柜找残片,一边顺手添油加醋,把原本可能只是几页小册子的东西,活生生扩成了砖头厚的古典巨著。
一、先把账算清楚:一本书到底要吃掉多少羊?
一张羊皮书页到底多大、能写多少字?
今天做实验的人把整张羊皮泡软、刮净、绷框、晾干,最后得到的有效书写面大约0.8平方米。拉丁字母比汉字苗条,一行能挤45~50个字母,一页正反两面写满,大概1800~2000个字母。我们就按1900个字母算,方便后面做乘法。
一本正常厚度的古籍需要多少张皮?
以市面上最常见的《高卢战记》为例,拉丁原文去掉空格大约7万个字母。
7万 1900 37张羊皮。
注意,这只是一本。如果再加上《内战记》《亚历山大里亚战记》等等凯撒全集,轻轻松松破百张。别忘了,羊皮是正反面都能写,但一本书不可能只写一遍抄写员会出错、贵族会下令再给我来一本,于是同样的内容再来一次,再来两次羊群瑟瑟发抖。
小羊羔的出材率?
成年羊皮厚、硬、毛孔粗大,写字洇墨,只能拿来做鼓面或包书皮;真正写字要用vellum(犊皮),也就是还没断奶的小羊、小牛或小鹿的皮。一张犊皮的有效面积只有成年羊皮的60%左右,而且皮薄意味着容错率低,一剪刀裁坏就报废。
于是37张成年羊皮60张犊皮,而60张犊皮60头刚满月的小羊。
这只是一本书。如果古罗马真有那么多传世名著,光一个作家就要吃掉上千头小羊,十个作家就是上万头。地中海那点草场,早就啃成戈壁了。
二、羊群密度与人口密度:中世纪欧洲到底养得起多少写字羊?
中世纪欧洲的羊群数量?
英国算是欧洲养羊大户。1086年《末日审判书》登记了英格兰各郡的牲畜,全国大约150万只羊。看似很多,可那是全国口粮+羊毛出口+军需的总量,能拿来宰了做书页的,只是极小一部分淘汰羊。
法国、意大利、德意志各邦就更别提了,山区多、耕地少,人吃都紧巴,哪儿舍得一次宰几百头羊去做书?
抄写一部史书需要的时间?
一个熟练抄写员,从早到晚不吃不喝,一天能抄3~4张对开页(即6~8面),也就是6000~8000个字母。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拉丁译文大约150万个字母,150万 7000 214个工作日。
214个工作日 7个半月,期间抄写员要吃饭、要灯油、要取暖,还得再给他配一个助手削鹅翎、调墨水、翻页、晾皮。
换句话说,一部书就要包吃包住俩人一整年。中世纪的修道院确实养得起抄写员,但养得起几百上千头小羊吗?显然不现实。
羊皮纸的保存悖论?
羊皮纸怕潮、怕虫、怕鼠、怕火,罗马城被烧过不止一次,亚历山大图书馆也被烧过,可今天我们还能奇迹般地看到几十万字母的《罗马史》?
更吊诡的是,越是早期的文本,保存得反而越完整;越是晚期的评注,越容易残缺。正常的时间漏斗应该是越早越少,可西方古典文本偏偏反着来,只能说:它们根本不是一路传抄,而是后期集中生产。
三、文艺复兴的造书运动:古典文本是怎么突然膨胀的?
1450年古登堡印刷机出现之前,发生了什么?
14世纪下半叶,彼特拉克、薄伽丘这些人文主义老炮儿开始到处收罗古本。他们号称在修道院地窖、在破教堂的祭坛底下,找到了尘封千年的羊皮卷。
可问题来了:既然尘封千年,为何墨迹不晕?为何虫不蛀?为何一开卷就是完整的章节?
更合理的剧本是:他们找到了几页真残片,然后合理想象把缺的部分补全,甚至干脆自己写一段塞进去。反正拉丁文大家都能写,风格模仿得像一点,后世也分不出。
印刷机=放大器?
古登堡之后,威尼斯、巴黎、巴塞尔的印刷商发现:打着复原古典的旗号卖书,比卖《圣经》还赚钱。
于是出现了流水线造假:
编辑在家里把残片+自己补写的内容拼成一部完本;
印刷机一开,一次印300册;
印完再写个序言,声称是根据最古老的手稿整理;
下一版再添点新发现注释,又能再卖一轮。
几十年下来,原本可能只是薄薄几十页的小册子,被层层包装成砖头厚的权威定本。
层层包浆的文本
举个例子:塔西佗的《编年史》。
现存最早可追溯到9世纪的美第奇抄本,只有1~6卷;可到了15世纪,突然冒出来完整15卷。
语言学家对比发现,后9卷的语法、用词、节奏跟前6卷差异巨大,明显是两个人写的。
可印刷商不管,直接合订出版,从此塔西佗全集就成了标准。后人再引用,也只能拿这个15卷本当底本,于是假的也成真。
四、为什么没人敢拆穿?古典传统的利益链
教会:我们需要一个光荣的过去!
中世纪教会靠君士坦丁赠礼那类伪造文书都能忽悠几百年,更别说古罗马法古希腊哲学这些更宏大的叙事。只要把源头描得越古、越辉煌,越能证明我们继承的是正统,教皇的权威就越稳固。
王权:我要借古讽今!
法国国王想集权,就说当年罗马皇帝也是这样干的;英格兰国王想打仗,就说凯撒征服高卢也不过如此。
既然政治需要,学者们自然配合,把古罗马史写得越详细越好细节越丰满,借古喻今就越有说服力。
商人:羊皮纸太贵,纸张太便宜!
15世纪以前,造纸术刚从阿拉伯传入欧洲,质量还糙,人文主义者嫌掉价,坚持用仿古羊皮纸。可问题是,真正的小牛皮不够用,于是出现了混合版:封面用犊皮装帧,内页用棉纸印刷,对外却宣称全部根据羊皮古本。
反正买家大多是王室和富商,谁舍得把书拆开验货?
五、一个古典气球是怎么吹起来的?
真:公元前后确实有小规模的书写,量不大;
半真半假:中世纪修道院抄过一些残卷,但缺页、跳行、虫蛀;
假:14~16世纪人文主义者补全润色扩写,甚至整章整段塞私货;
吹:印刷机一开,数量级爆炸,后世再引用,假的也成了标准本;
固化:19世纪德国文献学兴起,搞校勘批判版,看似科学,实则把15世纪的合成品再次正典化,彻底盖棺论定。
于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本,就像一只被层层吹大的气球:外皮是古典两个字,里头99%是文艺复兴以后的空气。真要戳破,只需要问一句:
按羊皮消耗量算,当时地中海的羊够吃吗?
答案显然不够。所以,这些书只能是后来人写的,只是借了一个古人的壳。
六、把字数换成工本费,一眼看穿谁在吹牛
中国这边:一句文言文到底值多少钱?
商朝甲骨文:一块龟腹甲巴掌大,满打满算150字。从捉龟、杀龟、掏肉、风干、磨光、钻眼、烧灼、刻字、涂朱,七道大工序,一块甲骨的人工+耗材成本,折合今天至少3000元人民币。
也就是说,刻一个甲骨文字20块钱。孔子如果敢用白话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五个字就烧掉300块。所以古人只能写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9个字,立省120。
战国竹简:一支竹简长50厘米,宽1厘米,一面写25字,一支简成本10块钱(含杀青、刮青、编绳)。写《道德经》5000字,需要200支简,光材料就2000块。老子要是像今天写公众号,洋洋洒洒5万字,那就是2万支简,光竹片就得雇一个连的樵夫砍半年。
丝帛:更离谱,一匹白绢42尺,能写4000字,市价折合今天1.5万元。写《史记》52万字,就得130匹绢,价值近200万元,抵得上西汉一个中等县的全年财政收入。所以只能下圣旨用,而皇帝老儿下圣旨只能简而能赅,敢啰嗦一句,国库都肉疼。
在中国古代,字钱。字越多,钱烧得越快。文言文是穷出来的艺术。
西方那边:为什么敢几千万言?
前面算过羊皮纸,这里再换个算法工时。
中世纪一个抄写员年薪30佛罗林,折合今天1.5万欧元。
普鲁塔克《名人传》希腊原文约120万个字母,拉丁译文约150万个字母。
150万 7000(日产量)214个工作日,再加改错、插图、装订,整年泡里头。
这还只是一本书。号称留存至今的古希腊、古罗马核心文本光正文就5000万~8000万字母,相当于30~40个《名人传》。
按工时算,需要30~40个抄写员不吃不喝一整年。
更魔幻的是,这些书还被多次传抄各地同时流传,于是工时10、100中世纪欧洲总人口才多少?识字率不到5%,能当抄写员的更少。
工时、羊群、草场、识字率,没有一样撑得起。
唯一可能:90%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本是文艺复兴以后批量制造的。
七、文言文的压缩率到底有多夸张?
同一段事,白话 vs 文言
白话:
齐国的军队在傍晚时分到达了濮水南岸,发现桥梁已经被楚军烧毁,于是下令就地砍伐树木,临时搭建了浮桥,直到第二天凌晨才全部渡过河去。
共54字。
文言(《左传》):
齐师夜至于濮,梁绝,遂结筏以渡,昧旦毕济。
共15字,压缩率72%。
如果《史记》用白话写?
52万字至少直接膨胀到150万字起步,竹简要6000支,重200公斤,牛车得雇两辆。司马迁要真这么干,估计刚写到高祖本纪就被汉武帝以浪费国有资产砍头了。
拉丁文、希腊文为什么不怕啰嗦?
拉丁语自带词尾变化,一个动词能拖出五六个音节;难道因为羊皮可以养,羊可以再生,字多一点反而显得有学问?
答案是不可能的。
唯一可能靠谱的答案是:他们真正大批量生产文本的年代,已经是纸张+印刷机时代(15世纪后),纸张便宜到论斤卖,当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把15世纪以后才有的写字自由,投影到公元前后,就造成古人下笔万言的错觉。
八、一条暗线:当中国死磕省字时,西方在死磕加字
中国这边:
春秋战国竹简太贵,诸子百家只能微言大义。
秦汉帛书依旧贵,于是出现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为了省字,连经书都要删减。
东汉蔡伦造纸后,书写成本暴跌,才出现章句小注开始膨胀。
唐宋雕版印刷普及,成本再降,才出现传奇话本长篇小说。
一条清晰的成本下降字数膨胀曲线。
西方那边:
公元前后真有少量莎草纸、羊皮卷,但量极少,所以古典作家留下来的本应是小册子。
中世纪羊皮纸贵,理论上应该学中国惜字如金,可奇怪的是,偏偏那些古典巨著都号称诞生于此时之前。
14世纪造纸术从阿拉伯传进欧洲,成本腰斩。
15世纪古登堡印刷机+水力造纸厂,成本再腰斩。
结果:恰恰在材料最便宜的15~17世纪,冒出来汗牛充栋的古典文献。
换句话说,西方版本的字数膨胀不是跟着成本下降同步,而是成本下降后集中补课,一口气把千年的话全说完,再倒贴给古人。
说个笑话
中国古人把字刻在龟甲上、竹片上、丝帛上,每个字都自带价签,所以只能微言大义;
西方古人把字写在想象中的羊皮纸上,每张皮都能无限再生!于是动辄千万巨著。
记住,材料会说话,成本会算账。
当成本不允许啰嗦时,没人敢废话;
当成本降到忽略不计,连死人都敢开口滔滔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