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西方成说,希罗多德(古希腊语:),是公元前5世纪(约前480年─前425年)的古希腊历史学家,被西方称之为历史之父,他把旅行中的所闻所见,以及第一波斯帝国的历史记录下来,而不考究资料的真实性,闻之必录,写成了著名的《历史》(??)一书。
事实果真如西方所说的这样吗?
坤图上地理信息的年代为1428年后
如题,本文将列出铁证来证明:希罗多德是公元1428年前后的人物,不是所谓的古希腊时期的历史学家。
上图为《坤舆万国全图》(下文简称坤图),按照西方人的说法,此图是利玛窦来华后于1602年绘制的,但经李兆良先生考证,该图实际上是郑和们于1428年左右绘制的,该图上有信息可以锁定该图的年代,使其不可能是利玛窦来华之后时代。现罗列如下:
1.榆木川:1424年之后
2.安南:1428年之后
3.日本的室町时代:1467年之前
4.罗马尼亚(奥斯曼之前):1453年之前
5.黄河改道:1546年之前
6.称光天皇:1412-1428年之后
7.木岛开拓:1420年之后
8.西班牙上方通欧70年:1412-1426年之后
9.爱尔兰,坤图上称为喜百尼亚
10.英格兰,坤图上称为谙厄利亚
11.意大利,坤图上称为意大里亚
以上排序越靠前可信度越大、争议越小,爱尔兰、英格兰和意大利等只能排除该图是利玛窦时代绘制的,不能掐死是哪个年代的。
从坤图上的信息点看,其成图年代为1428~1453年之间,结合郑和下西洋年代,可以再缩小坤图的成图年代。
说了这么多,本文要利用到的信息就一句话,即:坤图上地理信息的年代为1428年之后。
孟菲斯城繁荣于1428年前后
巴比伦是1428年前后的北非国家
如上图:当时埃及地区有个国家叫巴皮罗泥亚,在该图上有一句话:中有七百洲,最大者末罗耶。有城沿河,名门菲此城,为天下极大城。行十日程。地产宝石、乌木。
门菲此即孟菲斯、孟斐斯,在1428年的坤图上赫然在列,而且为天下极大城,甚为繁荣。可是,按照西方的说法,孟菲斯城为公元前三千纪古埃及古王朝的首都。可见,西方所言不实,研究出错了,即:公元前三千纪不存在一个叫孟菲斯的城市。也就是说,孟菲斯城其实是公元1428年前后的埃及大城市,后来废弃,留下传说,被此后的西方人用来建构古老的古埃及伪史了,把公元1428年的门菲此城建构成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古埃及古王朝的首都,足足被提早了4100多年。
笔者在拙文《古埃及伪史是如何炼成的?建筑文物篇》一文中指出,《埃及志》中974幅绘图以及1850年之前西方发现的建筑文物几乎都位于地表之上,不可能是几千年前的,实际上顶多几百年而已。而坤图上关于1428年的孟菲斯城则就是对拙文观点的最好佐证。
希罗多德在其所著的《历史》一书中提到孟斐斯一词共38次(商务印书馆),希罗多德在孟斐斯听到其传说的年代有古埃及第一位国王米恩、莫伊利斯、塞索斯特里斯、培罗斯以及古波斯国王冈比西斯等,既然如此,希罗多德本人及其著作《历史》则必为公元1428年前后的人物和著作。从《历史》记载的一系列国王年代序列看,希罗多德处于孟菲斯城存续时代的较晚的阶段。
既然普卢塔克说希罗多德是谎言之父,普卢塔克也就必为公元1428年前后的人物。
笔者以前就根据阿拉伯一词进行过分析。阿拉伯一词就像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词汇一样,是历史现象,是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崛起而出现的,而进入了历史视野的。而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中出现阿拉伯一词达48次,据此可以判定:希罗多德及其著作必是公元6世纪之后的。现在根据孟菲斯一词,又把希罗多德的生卒年代向后推了800年。事实上,根据希罗多德《历史》一书所阐述的古埃及与古希腊的关系,即古希腊被古埃及殖民,我还可以把当今版本的《历史》一书的成书年代判定为18世纪中后期。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即公元前5世纪确实有个人物叫希罗多德,但被后人伪托了,这种情况在西方历史写作中也非常常见,但目前似乎没有这样的证据,因为希罗多德不像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物一样,在阿拉伯文献中能得到印证。
坤图上还显示,门菲此城隶属于一个叫巴皮罗泥亚的国家,巴皮罗与巴比伦是谐音。如果巴皮罗即巴比伦,那么,孟菲斯城很可能是巴比伦国家的首都。然则,巴比伦就不是公元前一两千纪的西亚国家和文明,而是公元1428年前后的尼罗河国家和文明,年代被西方足足提前了3000多年,空间从北非转到西亚,时空严重错乱。
同样,巴比伦一词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出现67次,且主要为居鲁士时代的巴比伦。希罗多德既在1428年的孟菲斯,又把巴比伦错当成是西亚的国家,这种矛盾的信息表明,希罗多德的生卒年代为巴比伦国家消亡之后。当然,也可能希罗多德著作纯系西方人天马行空式的胡编乱造。
更甚者,根据巴比伦一词,《圣经旧约》和《圣经新约》的成书年代都要成为问题。巴比伦一词在《圣经》中出现频率见下图:
由上图可见:巴比伦一词在《圣经》中出现总次数达282次,其中《圣经新约》中出现巴比伦一词只有12次,《圣经旧约》中出现巴比伦一词达270次(其中《耶利米书》出现巴比伦达158次)。
由此可以推定,当今版本的《圣经旧约》中大部分内容成书于1428年之后,《圣经新约》小部分内容成书于1428年之后。或者换个说法,《圣经旧约》成书年代晚于《圣经新约》,而不像西方所说的那样、即成书于公元前和后。
熟悉本公众号的朋友都知道,根据本博一系列文章揭露的西方伪史,像这种时空错乱的问题在西方叙述的历史中比比皆是,汗牛充栋。
西方人很晚才开化,没有历史感
为什么会这样呢?须知,现在西方历史主要由阿尔卑斯山南北的欧洲人所写,其中又以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人为要。而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人在阿拉伯时期还是未开化的野蛮人。
伏尔泰在《风俗论》中说:
500年前(按:1250年),不管是在北欧,在德国,还是在我国,还几乎没有一个人会写字。(伏尔泰,《风俗论》,梁守锵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次印刷,p87)
在5至12世纪之间,社会已具备我所描述过的一切。它拥有国王、世俗贵族、教士、市民、劳动平民、宗教和世俗的权力一言以蔽之,组成国家和政府的一切必要因素。然而那时候既没有政府,也没有国家。在这个时期内,不存在相似于我们今天所认为的严格意义上的民族,或名副其实的政府。(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9月第1版,第151页)
比特里曾记述了1901年伦敦大学历史研究会一次讨论艺术史教学问题的会议:研究会的认识水平从下面这件事可见一斑,有人竟提出历史应该从公元1500年开始。我指出,1500年之后的历史,我们除了照抄以外别无它事可作。会场上鸦雀无声,后人有个人提议从1400年开始。(格林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黄其煦译,文物出版社,2009,第174页)
因此,由于开化非常晚,西方人的历史感极差,甚至没有历史感,同时又由于非同文同种,难以真正理解非欧洲的传说和文献,因此,西方的研究错漏百出实在是不可避免,断代问题尤其如此。最主要的原因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辉煌的春秋战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坦普尔语)给西方造成巨大的压力,是西方种族主义、帝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拥趸难以容忍的,当西方书写历史时,古老而辉煌的中国历史文化是其挥之不去的心魔、神一般的存在。于是,建构一个超越中华文明的古老的埃及两河文明、辉煌的古希腊文明以及篡改东学西渐为文艺复兴就成了西方历史写作的动力和目标,从而成就了当今的西方伪史。
有人说,本文只能证明1428年左右有孟菲斯和巴比伦,不能证明更早时没有孟菲斯和巴比伦。我想说的是,
其一、更早时候的孟菲斯和巴比伦是西方的说法,正是笔者要颠覆的;
其二、坤图的文献价值高于其他任何文献,现在坤图证明,1428年前后北非确确实实存在孟菲斯城和巴比伦国;
其三、根据现有西方文献,没有一份文献说过公元1428年前后北非存在孟菲斯城和巴比伦国。因此,鉴于西方人开化很晚,且与亚非系非同文同种,就完全有理由认为西方人搞错了,导致其勉力书写的历史产生了严重的时空错乱。
推而广之,《坤舆万国全图》同样摧毁了作为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研究的两大基础或支柱,即考古学和语言学(死文字破译)。
结 论
公元前3千纪的尼罗河两岸不存在一个叫孟菲斯的城市,更不存在一个定都于孟菲斯城的古埃及,这是西方人建构编造出来的编剧;孟菲斯是1428年前后尼罗河沿岸的大城市。
希罗多德和普卢塔克不是古希腊时期的人物,而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当今版本的希罗多德的《历史》成书于18世纪中后期。
巴比伦不是公元前一两千年的西亚国家和文明,而是公元1428年前后北非国家和文明。
《圣经旧约》大部分内容成书于1428年之后,《圣经新约》小部分内容成书于1428年之后。从某种意义上讲,《圣经旧约》成书年代晚于《圣经新约》。
图片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