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再论《坤舆万国全图》的作者与明代地理大发现 李兆良

(2024-06-15 16:59:52) 下一个

2018年9月,龚缨晏老师在国家图书馆演讲,再次对我认为《坤舆万国全图》是明代中国人测绘的学说提出异议。为此,我再申述如下。

科学治史与古地图研究法则

我提出“科学治史”的理念,因为西方地图学史违反逻辑。仔细参阅了近一千张中外古今的地图后,总结了一些读古地图的经验,归纳为四个互相关联的“一定” 的法则:

法则1. 在没有空中遥感测量的时代,测绘地图一定要现场观测。

法则2. 绘图者对自己的家国一定比他人清楚。

法则3. 测绘的原图一定比摹抄本更准确、详细。

法则4. 地图的地理、地名一定存在时间印记,可以断定成图年代。

 

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则1。任何人可以几分钟内翻译、更改许多地名。要准确绘制出从来没有到过的地理,先要有坚强的意愿,雄厚的人力、物力、技术、组织远航,到达以前未知的土地,与陌生人打交道,现场观察测量计算,按比例整合大量的分图为总图,测与绘需要的能力相差何只千万倍。光是美国,今天的海岸线实际精确长度是142,641公里,哥伦布航行了八年,只是在加勒比海转了一圈,从来没有踏上北美洲一步。明代大航海每次出航是任何欧洲探险队的一百倍以上。英国图书馆的地图部主任Peter Barber用一本书名总结:地图是“权力,宣传与艺术”的合体。“艺术” 是幻想,夸张,伪造,剽窃,谎言的美义词。16世纪的地图史是一部国际争夺资源市场的间谍史。

 

利玛窦在他的《中国扎记》里记载他带来一份奥特里乌斯1570年的世界地图,后人一直认为是《坤舆万国全图》的蓝本。假如读者同意以上的法则,接着就有一连串问题:

1. 《坤舆万国全图》近500个地名,包括美洲一半地名,没有载于1570年的奥特里乌斯世界地图(违反法则1,3)

2. 《坤舆万国全图》美洲西部地理准确标示欧洲人200年以后才知道的地理(违反法则1,4)。

3. 《坤舆万国全图》的欧洲地理地名是罗马时代的。利玛窦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耶稣会教士,不列当时占意大利四分之一土地的教宗领地,不列文艺复兴的托斯卡纳和佛罗伦萨,与其身份时代不符(违反法则2,4)。

4. 李之藻参与绘制,没有更新永乐/宣德时代近两百年前的地名和叙述,没有与万历时代有关的地名与叙述(违反法则2,4)。

5. 《坤舆万国全图》的海洋命名以中国为中心完全正确,西方的海洋命名,东西南北错误(违反法则1,3)。

 

黄、龚两位在《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一书的索引里列出《坤舆万国全图》1114个地名,漏了两个: 一个是“沧溟宗”(见南极分图),即今天的太平洋,其实太平洋一点都不太平,中国人的命名更准确显示这是世界最大的海洋,西方从来没有“沧溟宗”这名字。中国人命名智利以西局部海域为“宁海”,由于这里的海洋物理环境,自古至今的确是经常风平浪静的,中国人的命名是现场观察的结果(法则1)。西方翻译为Pacific Ocean,企图改正命名整个大洋为南海的错误。明清换代后,知识断层,把西方的Pacific Ocean再翻译为太平洋是讹传。 恢复“沧溟宗”的正名,有利更正世界史。另一个地名是“甘那托儿”,包括农地(加拿大)到花地(佛罗里达)的大片区域,在亚伯尔耕附近的一段文字出现,没有作为单一的地名,被忽略了,这个地名没有西方对应,必定是明代中国人从当地人民得到的信息(法则1)。

《坤舆万国全图》的一半地名在当时,甚至以后的西方地图里没有对应。近500个地名,每一个都是一个严峻的拷问,利玛窦在中国不能想像出这些与地理特征吻合的地名。利玛窦死后90年,西方才证明加利福尼亚是半岛,直到美国立国前10年,有700张西方地图把加利福尼亚误绘成岛,《坤舆万国全图》明确是半岛,地形比同时和后期的西方地图都准确(法则1,3)。

西班牙上方关于中-欧相通的记述,日本下方关于日本史的文字,中国东北与西南的地名,交趾改为安南,都指向郑和时代,不是万历时代。地图的成图与郑和年代反映在这些地理、地名和历史记载的日期上(法则4)。

以上是我提出《坤舆万国全图》作为明代地理大发现的主要证据,反方需要解释,不能回避。

 

关于《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

我的研究着重《坤舆万国全图》的测绘与明代地理大发现的关系。《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与上次讨论“鹦哥地”一样,是没有精准测绘基础的,不是研究的重心,不触及问题的关键。《坤舆万国全图》的年代和测量内容与利玛窦的身份严重冲突,才是症结的症结,关键的关键。探讨《坤舆万国全图》必须正视这些关键问题,而不是颠倒主次。一两个地名的增减,与数据比较起来,微不足道。不过,我还是就此做以下的回应。

2010年,我在黄盛璋教授处看到《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时,当时地图是摺起来的,只看到图首文字与地图顶端,加拿大与亚伯尔耕是中国(亚洲)以外的地名。这幅图在中国不存,网上没有高精版。后来看到亚洲上有小字注“亚墨利加”,可是于整体的阐释无损,反而提出新问题:

假如利玛窦的地图已经流入南京,梁輈得到利玛窦关于亚墨利加的信息,应该把“亚墨利加”标示为主要的大陆,不应该加到亚洲上面,证明梁輈没有得到利玛窦的地图,只有模糊的传闻。图上加拿大与亚伯尔耕作为亚洲以外的陆地,证明是中国人原有的信息,亚墨利加反而不是中国原有的概念。

梁輈说在南京白下有六幅的利玛窦世界地图。根据利玛窦自己说, 1601年他到了北京,官员转达万历的旨意要制造六幅的形式,六幅正是《坤舆万国全图》的形式,1593年在南京的梁輈不可能知道多年后北京的万历要什么,除非六幅的《坤舆万国全图》原图本来就存在南京。利玛窦《中国扎记》的意大利原文说在南京(Nankin)出现了三种世界地图版本,也与上文对应。后来的拉丁文,法文,西班牙文把南京翻译为京城,英译本把京城翻译成北京,时空完全错乱,中译本按照英译本当然是错误的。这两项说法证明《坤舆万国全图》的六幅原本在南京(法则4)。

 

利玛窦的《中国扎记》中译本有600页,记录了许多琐事,只有两页提到制作地图,没有他写的“坤舆万国全图序言”,没有提到他参与绘制的详情,连地图的尺寸大小各译本都不一,利玛窦自己没有任何一份地图的版本。草率错误的记录足证利玛窦参与《坤舆万国全图》的绘制很有限。

关于怕雾打岛与鹤岛

这两个地名比起上述的条目,更不重要,不过,也不避细繁,讨论一点龚老师这篇文章提出的观点。龚老师说:

比如公元1541年墨卡托制作的地球仪上,大西洋中的百慕大岛下方就清楚地写着:“百慕大,即鹤岛”。…也就是说,根据文献资料,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上同时标注的“怕雾打岛”(百慕大)和“鹤岛”两个岛屿,其实应该是一个岛屿。…《坤舆万国全图》上的“怕雾打岛”和“鹤岛”,…是由于一系列的误传和讹变而造成的地理错误,利玛窦并列的“怕雾打岛”和“鹤岛”,在大西洋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龚老师这里的说法明显与黄时鑒老师和他编写的书严重冲突。《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一书的索引里,鹤岛翻译为Coruo,另列怕雾打岛。怕雾打岛今称百慕大Bermuda。Coruo即Corvo岛,拉丁文U通V,Corvo岛是亚速尔群岛(Azores)最西北部一个岛。葡萄牙语Corvo是乌鸦,今天这岛上有白鹭,类似鹤的涉禽,没有乌鸦,“乌鸦”可能从中文翻译为葡萄牙文的错误。百慕大的经纬度是32.3078° N, 64.7505° W, Corvo岛是39.7023° N, 31.1080° W,两者之间纬度相差7度,经度相差32度(几近地球圆周十分之一)!如果墨卡托认为这两个岛是同一个岛,那是大错特错了。《坤舆万国全图》的鹤岛位于北纬37-38度(误差2-3度),348经度(即今西经29度,差异2度),是相当正确的,墨卡托是错的(法则3)。如果利玛窦依据墨卡托的地理学,正好证明《坤舆万国全图》与利玛窦无关,是明代中国人到达大西洋,目睹岛上这种鸟,因而命名。

墨卡托的错误

既然谈到墨卡托的错误,应该多说几句。西方认为墨卡托发明了圆柱形投影法,称为现代地图学之父。 墨卡托的1595年北极圈地图把加利福尼亚置于北极圈内,大家都知道是错误的。不止如此,图中加拿大以及整个北美洲大陆的地理和北极圈都是错误的,不是测绘结果。

 

1595年墨卡托错误的北极圈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的北极圈图不是一张简单的地图。图中的海岸线是无数测量点组成的,每一点都是测量人员用生命换来的数据。15世纪初期,永乐的中国能够如此精确测量陆地与海洋的经纬度,把数据换算成球形投影,总体大致重合500年后的航拍或卫星遥感地图,其测量计算能力是惊人的!《坤舆万国全图》的北极圈图是正确的,不可能抄自错误的墨卡托地图(法则1,3)。事实俱在,两相比较,这种投影法的发明者毫无疑问是中国人。其实是墨卡托的信息来自中国人测绘的地理另一证据。当时能无远弗届,有空前航海能力的,唯有永乐、宣德时代的中国人。

 

《坤舆万国全图》正确的北极圈地图。

以图证史的创新局面

科学治史,有质与量之分,有了质的比较,还要有的量比较。任何人都可以在既有的地图上添加“亚墨利加”、“亚伯尔耕”的地名(质),但是不能随便添加准确的测绘数据(量),不能命名有精确经纬度又符合地理特征的地名。准确的测量数据必须来自实地勘探,测绘科学是精准的学问,抄袭的地图只能误差越来越大,不会越来越准。我在《测绘科学》上面发表的五篇论文,特别是2017年在国际地图学会发表的论文中译本,主要用量化测绘数据比较《坤舆万国全图》与其他同时代,甚至更晚的西方世界地图,揭示西方地图的误差比《坤舆万国全图》大好几倍,阿拉斯加的地理标示到亚洲堪察加半岛附近。这些地理是19世纪中叶西方才知道的,16世纪晚期的利玛窦在中国的《坤舆万国全图》原图加上西方命名的地名,引致误会,但是他无法添加欧洲人也不知道的测量结果,不能更正西方地图,这是基本逻辑(法则1,4)。

 

 

微博正文

 

亞洲風李兆良 

6-10 06:12 来自 微博轻享版

再论《坤舆万国全图》的作者与明代地理大发现

2018-9-28 21:28阅读:7237标签:明代地理大发现, 坤舆万国全图, 科学治史

 

再论《坤舆万国全图》的作者与明代地理大发现

 

李兆良

 

2018年9月,龚缨晏老师在国家图书馆演讲,再次对我认为《坤舆万国全图》是明代中国人测绘的学说提出异议。为此,我再申述如下。

科学治史与古地图研究法则

我提出“科学治史”的理念,因为西方地图学史违反逻辑。仔细参阅了近一千张中外古今的地图后,总结了一些读古地图的经验,归纳为四个互相关联的“一定” 的法则:

法则1. 在没有空中遥感测量的时代,测绘地图一定要现场观测。

法则2. 绘图者对自己的家国一定比他人清楚。

法则3. 测绘的原图一定比摹抄本更准确、详细。

法则4. 地图的地理、地名一定存在时间印记,可以断定成图年代。

 

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则1。任何人可以几分钟内翻译、更改许多地名。要准确绘制出从来没有到过的地理,先要有坚强的意愿,雄厚的人力、物力、技术、组织远航,到达以前未知的土地,与陌生人打交道,现场观察测量计算,按比例整合大量的分图为总图,测与绘需要的能力相差何只千万倍。光是美国,今天的海岸线实际精确长度是142,641公里,哥伦布航行了八年,只是在加勒比海转了一圈,从来没有踏上北美洲一步。明代大航海每次出航是任何欧洲探险队的一百倍以上。英国图书馆的地图部主任Peter Barber用一本书名总结:地图是“权力,宣传与艺术”的合体。“艺术” 是幻想,夸张,伪造,剽窃,谎言的美义词。16世纪的地图史是一部国际争夺资源市场的间谍史。

 

利玛窦在他的《中国扎记》里记载他带来一份奥特里乌斯1570年的世界地图,后人一直认为是《坤舆万国全图》的蓝本。假如读者同意以上的法则,接着就有一连串问题:

1. 《坤舆万国全图》近500个地名,包括美洲一半地名,没有载于1570年的奥特里乌斯世界地图(违反法则1,3)

2. 《坤舆万国全图》美洲西部地理准确标示欧洲人200年以后才知道的地理(违反法则1,4)。

3. 《坤舆万国全图》的欧洲地理地名是罗马时代的。利玛窦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耶稣会教士,不列当时占意大利四分之一土地的教宗领地,不列文艺复兴的托斯卡纳和佛罗伦萨,与其身份时代不符(违反法则2,4)。

4. 李之藻参与绘制,没有更新永乐/宣德时代近两百年前的地名和叙述,没有与万历时代有关的地名与叙述(违反法则2,4)。

5. 《坤舆万国全图》的海洋命名以中国为中心完全正确,西方的海洋命名,东西南北错误(违反法则1,3)。

黄、龚两位在《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一书的索引里列出《坤舆万国全图》1114个地名,漏了两个: 一个是“沧溟宗”(见南极分图),即今天的太平洋,其实太平洋一点都不太平,中国人的命名更准确显示这是世界最大的海洋,西方从来没有“沧溟宗”这名字。中国人命名智利以西局部海域为“宁海”,由于这里的海洋物理环境,自古至今的确是经常风平浪静的,中国人的命名是现场观察的结果(法则1)。西方翻译为Pacific Ocean,企图改正命名整个大洋为南海的错误。明清换代后,知识断层,把西方的Pacific Ocean再翻译为太平洋是讹传。 恢复“沧溟宗”的正名,有利更正世界史。另一个地名是“甘那托儿”,包括农地(加拿大)到花地(佛罗里达)的大片区域,在亚伯尔耕附近的一段文字出现,没有作为单一的地名,被忽略了,这个地名没有西方对应,必定是明代中国人从当地人民得到的信息(法则1)。

《坤舆万国全图》的一半地名在当时,甚至以后的西方地图里没有对应。近500个地名,每一个都是一个严峻的拷问,利玛窦在中国不能想像出这些与地理特征吻合的地名。利玛窦死后90年,西方才证明加利福尼亚是半岛,直到美国立国前10年,有700张西方地图把加利福尼亚误绘成岛,《坤舆万国全图》明确是半岛,地形比同时和后期的西方地图都准确(法则1,3)。

西班牙上方关于中-欧相通的记述,日本下方关于日本史的文字,中国东北与西南的地名,交趾改为安南,都指向郑和时代,不是万历时代。地图的成图与郑和年代反映在这些地理、地名和历史记载的日期上(法则4)。

以上是我提出《坤舆万国全图》作为明代地理大发现的主要证据,反方需要解释,不能回避。

关于《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

我的研究着重《坤舆万国全图》的测绘与明代地理大发现的关系。《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与上次讨论“鹦哥地”一样,是没有精准测绘基础的,不是研究的重心,不触及问题的关键。《坤舆万国全图》的年代和测量内容与利玛窦的身份严重冲突,才是症结的症结,关键的关键。探讨《坤舆万国全图》必须正视这些关键问题,而不是颠倒主次。一两个地名的增减,与数据比较起来,微不足道。不过,我还是就此做以下的回应。

2010年,我在黄盛璋教授处看到《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时,当时地图是摺起来的,只看到图首文字与地图顶端,加拿大与亚伯尔耕是中国(亚洲)以外的地名。这幅图在中国不存,网上没有高精版。后来看到亚洲上有小字注“亚墨利加”,可是于整体的阐释无损,反而提出新问题:

假如利玛窦的地图已经流入南京,梁輈得到利玛窦关于亚墨利加的信息,应该把“亚墨利加”标示为主要的大陆,不应该加到亚洲上面,证明梁輈没有得到利玛窦的地图,只有模糊的传闻。图上加拿大与亚伯尔耕作为亚洲以外的陆地,证明是中国人原有的信息,亚墨利加反而不是中国原有的概念。

梁輈说在南京白下有六幅的利玛窦世界地图。根据利玛窦自己说, 1601年他到了北京,官员转达万历的旨意要制造六幅的形式,六幅正是《坤舆万国全图》的形式,1593年在南京的梁輈不可能知道多年后北京的万历要什么,除非六幅的《坤舆万国全图》原图本来就存在南京。利玛窦《中国扎记》的意大利原文说在南京(Nankin)出现了三种世界地图版本,也与上文对应。后来的拉丁文,法文,西班牙文把南京翻译为京城,英译本把京城翻译成北京,时空完全错乱,中译本按照英译本当然是错误的。这两项说法证明《坤舆万国全图》的六幅原本在南京(法则4)。

利玛窦的《中国扎记》中译本有600页,记录了许多琐事,只有两页提到制作地图,没有他写的“坤舆万国全图序言”,没有提到他参与绘制的详情,连地图的尺寸大小各译本都不一,利玛窦自己没有任何一份地图的版本。草率错误的记录足证利玛窦参与《坤舆万国全图》的绘制很有限。

关于怕雾打岛与鹤岛

这两个地名比起上述的条目,更不重要,不过,也不避细繁,讨论一点龚老师这篇文章提出的观点。龚老师说:

比如公元1541年墨卡托制作的地球仪上,大西洋中的百慕大岛下方就清楚地写着:“百慕大,即鹤岛”。…也就是说,根据文献资料,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上同时标注的“怕雾打岛”(百慕大)和“鹤岛”两个岛屿,其实应该是一个岛屿。…《坤舆万国全图》上的“怕雾打岛”和“鹤岛”,…是由于一系列的误传和讹变而造成的地理错误,利玛窦并列的“怕雾打岛”和“鹤岛”,在大西洋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龚老师这里的说法明显与黄时鑒老师和他编写的书严重冲突。《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一书的索引里,鹤岛翻译为Coruo,另列怕雾打岛。怕雾打岛今称百慕大Bermuda。Coruo即Corvo岛,拉丁文U通V,Corvo岛是亚速尔群岛(Azores)最西北部一个岛。葡萄牙语Corvo是乌鸦,今天这岛上有白鹭,类似鹤的涉禽,没有乌鸦,“乌鸦”可能从中文翻译为葡萄牙文的错误。百慕大的经纬度是32.3078° N, 64.7505° W, Corvo岛是39.7023° N, 31.1080° W,两者之间纬度相差7度,经度相差32度(几近地球圆周十分之一)!如果墨卡托认为这两个岛是同一个岛,那是大错特错了。《坤舆万国全图》的鹤岛位于北纬37-38度(误差2-3度),348经度(即今西经29度,差异2度),是相当正确的,墨卡托是错的(法则3)。如果利玛窦依据墨卡托的地理学,正好证明《坤舆万国全图》与利玛窦无关,是明代中国人到达大西洋,目睹岛上这种鸟,因而命名。

墨卡托的错误

既然谈到墨卡托的错误,应该多说几句。西方认为墨卡托发明了圆柱形投影法,称为现代地图学之父。 墨卡托的1595年北极圈地图把加利福尼亚置于北极圈内,大家都知道是错误的。不止如此,图中加拿大以及整个北美洲大陆的地理和北极圈都是错误的,不是测绘结果。

 

1595年墨卡托错误的北极圈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的北极圈图不是一张简单的地图。图中的海岸线是无数测量点组成的,每一点都是测量人员用生命换来的数据。15世纪初期,永乐的中国能够如此精确测量陆地与海洋的经纬度,把数据换算成球形投影,总体大致重合500年后的航拍或卫星遥感地图,其测量计算能力是惊人的!《坤舆万国全图》的北极圈图是正确的,不可能抄自错误的墨卡托地图(法则1,3)。事实俱在,两相比较,这种投影法的发明者毫无疑问是中国人。其实是墨卡托的信息来自中国人测绘的地理另一证据。当时能无远弗届,有空前航海能力的,唯有永乐、宣德时代的中国人。

 

《坤舆万国全图》正确的北极圈地图。

以图证史的创新局面

科学治史,有质与量之分,有了质的比较,还要有的量比较。任何人都可以在既有的地图上添加“亚墨利加”、“亚伯尔耕”的地名(质),但是不能随便添加准确的测绘数据(量),不能命名有精确经纬度又符合地理特征的地名。准确的测量数据必须来自实地勘探,测绘科学是精准的学问,抄袭的地图只能误差越来越大,不会越来越准。我在《测绘科学》上面发表的五篇论文,特别是2017年在国际地图学会发表的论文中译本,主要用量化测绘数据比较《坤舆万国全图》与其他同时代,甚至更晚的西方世界地图,揭示西方地图的误差比《坤舆万国全图》大好几倍,阿拉斯加的地理标示到亚洲堪察加半岛附近。这些地理是19世纪中叶西方才知道的,16世纪晚期的利玛窦在中国的《坤舆万国全图》原图加上西方命名的地名,引致误会,但是他无法添加欧洲人也不知道的测量结果,不能更正西方地图,这是基本逻辑(法则1,4)。

利玛窦在中国测绘《坤舆万国全图》的说法,以目前的资料,是不能用科学去解释的,是违反逻辑的。西方称《坤舆万国全图》为“不可能的黑郁金香”,因为根据欧洲人的航海史,不可能测绘《坤舆万国全图》,他们认为中国人只知道“天圆地方”,也“不可能” 绘制出欧洲人不可能的地图。然而,事实摆在眼前,地图确实存在,利玛窦,李之藻的生平年代都是可考的。欧洲人不能绘制,全部中文的《坤舆万国全图》不是翻译自西方地图,只能是中国人测绘,只是加上欧洲人一些地名,引起错觉。1433年,郑和去世,1435年,宣德也去世,大航海嘎然而止,再没有机会远航测绘,地图应该是总结前六次航行测绘经验,为1430年第七次出海准备。历史的误会源自明代官员不和,有不可告人的隐衷,明-清-民国换代文献散佚引致知识断层,也有西方文化强势推波助澜,造成过去400年来认为中国没有科技。事实上,明初中国的地图学比西方超前最少400年!

2010年,我在马六甲第一届国际郑和会议上首次提出《坤舆万国全图》证明明代中国人到达并测绘美洲大陆。2012年,《坤舆万国全图解密》由台北联经出版。两年后,设在荷兰的地图史网站宣布2015年1月无限期关闭,删掉2005年以后的帖子。荷兰是西方地图学的中心,墨卡托,奥特里乌斯,普兰修斯等人都在这里活动过,这网站是大英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地图史专家交流的主要网站。西方地图学史上有很多难题、悬疑,西方的地图学家想尽各种解释,无法解决,因为过去一直排除中国对世界地图史的贡献,现在《坤舆万国全图》填补了这些缺失。地图史网站删掉帖子,不留存档,关掉网站,等于默认以前的错误。2017年国际地图学双年会通过我发表的论文“西元1430年前中国测绘美洲”,再次承认了这项研究成果。2018年8月10日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举办了整天的,中国科学院高俊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廖克院士,人民大学历史系毛佩琦教授等专家出席,对《坤舆万国全图》的创新的科学解说赞许。本博客有的消息。

 

文献、文物、文化现象

明代大航海到达西半球的大陆,不止有《坤舆万国全图》为证,还有几百项文物与文化现象的旁证,特别是与明代文化有关的,如切诺基人与克鲁族旗帜的北斗来自明代旗帜;南美马普齐族旗帜暗含永乐登基年份篆书“癸未”、“日月”(明)、天地人三才的图案,他们盛行宣德喜欢的“捶丸”游戏;詹姆斯顿出土永乐时代的民窑青花碗,华盛顿州与阿拉斯加的永乐通宝,华盛顿州与马里兰州的五花马;南北美原住民的二次葬、甕葬,北美不同民族婚俗的合卺杯;还有美国和加拿大以汉语命名的地名,中国出现美洲特有农作物早于欧洲人认识等等,不能用一两篇文章介绍,可以参看我的书《宣德金牌启示录》(顺便更正书中页26梓误: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发现的宣德金牌,重量应为2.2安士,合62.37克)。历史证据可以是文献,文物,文化现象。文献是个人或少数人编写的,可以有错漏,改写,甚至因利益立场而杜撰。文物是一个时期的产物,比文献可靠。文化现象是一个族群长期活动,比文献和文物更可靠。《坤舆万国全图》是文献,也是文物,也包含文化现象(如二十四节气),加上在美洲的中华文物和文化现象组成严密的证据网络,推翻一两项,于整体的论说无损,必须每一项都有可信的反方证据。要推翻成千项的证据,相信没那么容易。孤证不能成立,没有测量科学数据的反证意义不大,孤立的反证不能推翻《坤舆万国全图》的主要测绘者是明代中国人。

更正世界史的时代意义与重要性

做学问有两方面:博大与精深。“博大”是宏观整体,全息性了解宇宙万物。“精深”是微观局部,深究事物的具体机理。两者不可偏废。

学问包括学与问。不问问题,混沌不知所以;问错问题,就鑽牛角尖,见木不见林。问对了问题,离答案就不远了。被树上掉下来的果子打痛过的人以亿万计,只有问为什么,提出理论解释的,才是科学家。牛顿力学说白了是很浅显的道理。

能辨信息真伪,才能断是非对错。在信息时代,科学思维是辨真伪的基本生存技能。最近发表的统计数字,中国国民科学质素比例仅为8.5%,只是加拿大42%的1/5,比美国的28%落后30年,中国教育与文化界需要力追。

过去几百年,中国人的文化自卑感弱化了国际话语权,导致巨大的政治、经济、社会损失,不可估量。科学是客观的,无国界的,有耐性的,也是无情的。哥白尼被禁言、伽利略被软禁、布鲁诺被焚死,科学被冤枉了三百多年,最后不得不平反,天主教教宗为反科学行为道歉。成见越深,坚持错误越久,尴尬也越大。梵蒂冈有两份《坤舆万国全图》印本,中国一份也没有。最近中国与梵蒂冈讨论国际关系,科学论说不应该成为障碍,相反,应该是服膺真理,真诚协商的基础。

根据科学史观,今天我们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坤舆万国全图》的真正作者是历二千年以上参与发展地图学、编修地方志、和明代大航海测量的千千万万无名英雄。《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科技史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天文地理科学的总结,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全球化的伟大贡献。希望世界教育界、媒体和有关方面有识人士,根据科学分析的结论,正确对待并努力更正世界史。

李兆良 戊戌中秋(2018年9月23日初稿,26日修订)

参考目录

Lee, S L. China Mapped America before 1430[OL]. In: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artographic Conference, Washington DC, July 4, 2017. 网页链接

李兆良,明代中国公元1430年前测绘美洲—《坤舆万国全图》的揭示. 见:张晓刚,陈奉林主编. 东方历史上的对外交流与互动[C].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8: 31-47. (该文为2017年国际地图学会双年会论文的中文增订版)

李兆良,坤輿万国全图解密—明代中国与世界 [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李兆良,坤舆万国全图与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外译本考疑[J]. 测绘科学, 2017,42(5):35-43.

李兆良,坤輿万国全图解密—明代测绘世界 [M]. 台北:联经出版社,2012.

李兆良,宣德金牌啟示录—明代開拓美洲 [M]. 台北:联经出版社,2013.

后记:正在写这篇文章,传来高锟教授仙逝的消息。高锟的光纤理论最初不被主流认可,被批评“痴人说梦”,他不懈的研究终成资讯的主要媒介,惠泽世人。颠覆性的研究总是遭遇主流抗拒的,阻力越大,影响也越深远。我曾随高教授在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共事四年,深受他百折不挠,剑胆琴心的作风感染,谨籍此文悼念亦师亦友的高锟教授。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兆良科学网博客。

 

鹤岛与怕雾打 – 明代航行大西洋的中途站

已有 3320 次阅读 2020.9.25

 

《坤舆万国全图是否藏有“郑和发现美洲”之秘》一文(《坤舆万国全图》,是否藏有“郑和发现美洲”之秘),作者认为《坤舆万国全图》的鹤岛与怕雾打是同一个岛, 是利玛窦抄错了墨卡托的地球仪,原文如下:

 

“但是,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上弄错了,他同时把“怕雾打岛”和“鹤岛”这两个同属于百慕大岛的名字,都标在了地图上面,而且让这两个岛名分别表示两个岛屿。也就是说,根据文献资料,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上同时标注的“怕雾打岛”和“鹤岛”两个岛屿,其实应该是一个岛屿。

 

这个错误不是利玛窦的“原创”。虽然在公元1541年墨卡托制作的地球仪上,百慕大岛和鹤岛是一个岛的两个名字,但是在后来公元1569年墨卡托《世界地图》上,却错误地把百慕大(位于320度经线旁边)和鹤岛(靠近350度经线)分列为两个独立的岛屿。此后,在奥特里乌斯《地球大观》中的《世界地图》及《美洲地图》上,也都把百慕大岛和鹤岛错当作两个不同的岛屿。“

 

错了。这位作者忘了翻翻自己与老师黄时鉴合写的书,在索引里记载得很清楚,怕雾打岛与鹤岛是两个不同的岛:

 

“怕雾打岛“ 1/B4 Brundani, S. ( 196页)

 

“鹤岛“ 1/A5 Coruo (208页)

 

怕雾打。Brundani,音译不合,没有注明是德礼贤的翻译,不知何指,今日地图无此名。怕雾打应为Bermuda,今译百慕大,这位作者是知道的。

 

鹤岛。Coruo,即今Corvo Island 【注1】上文作者可能不知道Coruo是什么意思。Coruo 今天写作Corvo,葡萄牙语“乌鸦”, Corvo Island乌鸦岛,属于葡萄牙的Azores亚速尔群岛,离开里斯本1870公里,孤零零在大西洋上。乌鸦是留鸟,栖息地方比较固定,不会(也不能)飞翔一千多公里越过海洋。今天乌鸦岛上没有乌鸦,600年前也不会有,乌鸦是误译。

 

今天Corvo Island上有鹤(Crane, Grus grus),苍鹭(Heron),白鹭(Egret),样子类似,都是候鸟。鹤没有蹼,但是可以游泳,可以长途飞行,一天飞800公里,从里斯本出发,两天多可以到Corvo Island。苍鹭、白鹭不止游泳,还可以潜水抓鱼,《坤舆万国全图》标注“鹤岛”是中国人到达鹤岛,目击这这些禽类命名的。葡萄牙人误译乌鸦岛。

 

百慕大离开鹤岛超过3000公里,不可以误会是同一个岛。

 

百慕大据说是1505 年西班牙人Juan de Bermudez发现的。但并没有把岛归属西班牙。1609年英国人在前往Jamestown 途中触礁登上该岛。1625年Purchas 报告说岛上有白桑与蚕。1694年的报告说岛上有大量白桑,红桑和蚕(Moreri, Bohun 1694)。蚕只吃白桑,白桑原产中国,16-17世纪,世界上只有中国会种白桑养蚕。百慕大的蚕与丝只能是中国人以前留下来的。1585年,英国人Thomas Hariot的报道,Virginia也发现蚕和白桑,所以不是孤证。百慕大的蚕与白桑显然是明代中国人到Virginia中途留下的。

 

(点击下面链接看原文图片)

 

bermuda silk Moreri.jpg

 

《坤舆万国全图》是西元1430年完成的【注2】,中国人到达百慕大岛应该是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以前,即西元1430年以前。墨卡托1569年地图的La Bermuda 与奥特里乌斯1570年地图无名的岛,是从中国的航海纪录得知这两个岛,葡萄牙人误译鹤岛为乌鸦岛。“怕雾打”是利玛窦音译加上去的。两个岛是明代郑和大航海绕过南非,航行往美洲的中途站。

 

明代《坤舆万国全图》称印度洋为小西洋,大西洋为本名沿用至今。能够比较大西洋与小西洋的大小,必然要渡过,明代人渡过大西洋,当然到达美洲了。每天看到这地名,却很少人想过它的意义。当你相信”中国没有科学“, 地图学“西学东渐”, 中国人不会制作球形世界地图,不懂经纬度,郑和止于东非洲,“大西洋”就只是一个普通的地名,这叫心障。

 

【注1】早期,拉丁文的U与V分别是,字的开头用V, 中间用U,例如have写作haue; upon写作 vpon。16世纪中叶,才开始以V为子音,U为母音。

 

【注2】Lee, Siu-Leung, Chinese Mapped America Before 1430 网页链接 ; 网页链接 此论文发表于2017年国际地图学双年会,为哈佛大学-史密森观测站-美国太空物理科学数据库收藏。

 

李兆良

 

2020.9.25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兆良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网页链接

 

【本篇原载科学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