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林一号

寡淡的水,加上些许诱因,有了足够的时间,就变成了酒。
正文

记一次和犹太人谈生意的经历(上)

(2023-08-22 20:40:31) 下一个

说实话,说是和“犹太人”谈生意,有些哗众取宠,抓眼球的意思。谁都知道犹太人精明,和他们做买卖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么说能显得经历不凡。准确地说应该是“和一个以色列人谈生意”。不过,以色列以犹太教立国,说他是犹太人应该大差不差。

事情发生在一九九一年年初的一二月间。之所以时间记得这样清楚,是因为当时发生的事件令人记忆深刻。一九九一年一月,以美英为首的三十九国联军开始了“沙漠风暴”行动。第一次海湾战争的地面战斗开始了。

那天早上,我们一行人出发去北京,参加一次约定好的与外商的会面。要见的外商是个以色列人,而安排这次会面的是安全部。对,我没说错,是国家安全部。

当时所在的单位是电子工业部的直属企业。七十年代时,这个企业曾经有过高光时刻。在当时“准备打仗”的最高指示下,军方的需求高于一切,所有军工企业都开足马力生产。企业拿着军费,订单不断,着实肥的很。在上下班的高峰期,有时甚至要在厂门口的马路上设置专人指挥车辆,疏导交通。周围大小工厂和商家对这里出来的人多少都要高看一眼。而大门口经常出出进进的草绿色大小车辆,更是给围墙里面的事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记得有一年,厂里调入一批北京212大屁股吉普给产品装车(车载设备)。厂里的司机不够,于是特别向市里的运输公司借了一批司机。全部司机乘火车进京,提上车,沿公路返回直接进厂。傍晚时分,车队进入市区,车灯闪亮,宛如一条长龙,在市区街道上行驶。上百辆清一色的军绿色中吉普,自带着一身煞气,让过往车辆避之不及。所经过的各主要交通路口都被交通警封锁,让车队通过。路旁围观的人前后好几层。那个阵势,用后来的电影《大决战》中的一句解说词表达颇为贴切:车队前锋已经进入厂区大院,后尾还远在郊区的公路上。车队进场后,厂里汽车队 的司机都成了指挥,站在停车标志线上,引导一辆辆车停靠。在这个场合,司机之间也要斗斗法,别个苗头,找机会漏一手。我就见了一位司机,开车对着标志线顶端的指挥冲了过去,速度飞快,可到了跟前,嘎然停住,不抖车,不扬尘,干净利落,潇洒至极。前面指挥的那位显然也是被这位同行的技术所折服,一手拍拍车头,一手高举大拇指,高声给了一声“好!”和在戏院子里捧角儿一个架势。全部外请的司机们由本单位司机陪着,先洗澡,再进餐。厂里的大礼堂灯火通明,宴开数十桌,宾主尽欢。

之所以罗哩叭嗦写这么多无关的事,无非是当年的辉煌留下了太多的记忆。

进入八十年代,好日子逐渐到了头。军队裁军,军费大幅削减。原来的产品,经过多年生产已经填满了仓库,不再需要了。因为经费短缺,已经立项的新品研制项目也相继下马。厂里急于要找米下锅,向军方催问下一代产品的订单,但此时的军方态度却越来越暧昧。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去见世面。军方的人也通过各种渠道出去开了洋荤,回来后,原来的土包子都沾了洋气,对自家土造的玩意儿开始看不顺眼。提出的新品指标,什么高要什么,什么玩意儿新鲜要什么,直接拿国外产品对标。这样一来,逼得国内各厂家鸡飞狗跳,到处乱撞找门路。

引进国外技术从那个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八十年代初,不知道是通过什么渠道,电子工业部(当时还叫四机部)搞了一个大的引进项目,内部称“174工程”。引进的是20W级的坦克电台生产线,而提供这条生产线的就是以色列。

当时中美关系处于“蜜月期”,说是“蜜里调油”有点儿过,但明里暗里勾勾搭搭鼓捣些事儿却是常有的。名义上,美国对中国的军备出口还是有所限制,但对手下的小兄弟作类似的买卖,只要不是触及根本利益,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色列的这条生产线包含了相当大成分的美国技术成果,这也是能让中方看上眼的原因之一。没有美国的默许,这件事是不可能成的。

这件事当时在电子工业部内部不是秘密,在技术部门里尽人皆知。电子工业部当时更是将其作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大工程。整机生产线落户于武汉,而其中的主要零配件和配套设备则被分配到了全国各地的部属单位。其用意很明显,就是要借此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准。我们当时看到了这份全国配套厂家的名录,当时的心情真是酸溜溜的,因为那上面没有我们单位的名字。电影里那句台词怎么说的来着?“别人在那儿吃肉,我们连口汤都喝不上!”

这件事对行业外还是保密的。若干年后,对几个从国内院校出来的朋友说起此事,得到的反应是:“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理由当然是:我们和以色列没有外交关系(说此话时,两国仍然没有建交),而中国一向声明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反对以色列在中东的霸权行径,怎么会偷偷地去和敌人做交易?做出如此没有原则的事?

唉,真是书生啊。共产党从来都是把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原则嘛,当然是要讲的,但必要时,也可以拿去喂狗。

当时“合资企业”已经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厂里已经有了三三两两的人离开,去了合资企业。留下的人被不时传来的合资企业内部优厚的待遇和环境勾得神魂颠倒。单位里从上到下人们的最大心愿,就是哪一天我们也能被谁给“合”了。可是大家也都知道,这么多年来,这个厂已经有了这么大的一个摊子,搁在谁的头上都是一个大包袱,哪会那么容易。那种心情,颇像一个半老徐娘,虽然年轻时风姿卓越,可眼下已经成了个黄脸婆,却又始终心存幻想,希望那一天能被哪个大款看上给包养了,但又眼瞅着希望渺茫。

为了广开门路,厂里发动各种力量,力求找到一条能和外面搭上关系的路。那些过去因为出身不好,有海外关系的人,多年来一直低眉顺眼,遇事溜墙根儿走,此时都相继活跃起来。时不时某人可能就会消失几天。再露面时,原本的灰头土脸往往会焕然一新。谈起过去几天的经历,虽然还是要装出几分矜持,但最终还是掩饰不住其中的炫耀之意,谈到精彩之处也会津津乐道。不过其内容,往往不过就是在哪个宾馆见了谁谁,宾馆里如何豪华,宴会餐桌上有几道菜云云。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只是吃货,终究还是有几个带来些关系。每到此时,领导总会亲自出马,前往外商下榻处亲切会见(当然必须在是某宾馆或合资酒店)。有时我们作为跟班的技术喽喽,也会随同前往。不过,多数情况下,所谓的“外商“,不过是几个一嘴玻璃碴子的“港灿”,有的还是前几年刚刚从我们单位以“团聚”名义出国,现在摇身一变以“外商”身份回来”杀熟“的。这些人往往会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问一句“要不要点一杯喝的?” 然后就任由领导开始忽悠了。每每听到领导不厌其烦地向”外商“介绍我们祖上如何殷实,现在又如何欢迎“外资”,我们在一边听得都是索然无味,因为知道这都是些套路,也注定不会有什么结果,所以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当然也忘不了,对那些路过大厅的金发碧眼的洋妞裸露出的大腿,偷偷瞄上两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陌上丹青 回复 悄悄话 文章写得很好,为什么就没人评论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