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久以前,在国外的厕所里,看着门上各种笔迹的留言与图画。其中一句到如今还记得:Apathy is a serious problem, but who care?
冷漠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是谁在乎呢?
这话却让我在乎了好几年,挥之不去地纠缠着我。分析冷漠,还得从其反面着手,那个人人都在乎的很的问题,亲密。在一个浪漫都变成大规模生产的商品时代(有特色的生日卡,网上找到的笑话,小品,散文,短片,音乐等,更不用说可以廉价购买的性交易),我们大多数的人其实生活都丰富起来,而我们始终觉得意犹未尽的人生,浮出水面的,恰是亲密的困境:人与人,先是渴望亲密,又最终拒绝亲密。大多数人的婚姻就是这种亲密困境的真实写照。人渴望的是一种特殊的亲密感,一种和谐而丰富的亲密感。那种人与人的互助,理解,关怀,热爱。人因为追求这样一种亲密而相爱,而成就婚姻,而结果却是,婚姻往往成为了亲密的敌人,只留下牵引,责任,限制与操纵。
亲密确是一个难题,有着许多不可逾越的障碍:一个人的亲密与开放的亲密。一个人的内在本身就充斥着矛盾,连自己都不能把握自己的本性,连自己都不能对自己很亲密,连自己都时常憎恨自己。又如何能完美地保持着与他人的亲密呢?
最近有部英国电影“Closer”,就描写这种爱情的陷井,因为相爱着,就想知道爱人的隐秘,而那些隐密与真实,却是另一个人想要苦苦坚守的距离。电影的男主角,最后是两个爱他的女人都选择了离开他。其中一个女子,离境时的护照上显示男主角确实有理由怀疑她,她确是以假名在英国生活。自称与这个男人相爱,却连真实的姓名都不让他知道。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更为深刻的意义:有一种亲密,有一种爱情,有一种真实,是建立在开放的亲密之上,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的困境,因为他人就是地狱的存在,我们无法摆脱一些囚禁,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天性,另一种执着。
人不识,情己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人未谋面,天各一方,但是却自有一种真实,一种人性,一种亲密。它既是一个人的亲密(我的,或是你的),也是开放的亲密(就象电影Closer里一样,寻找一种生命自己的完整与深刻,更亲密,更亲密…) 。
当我们讲人格的时候,就知道人格就是一个人选择出来的,面对社会与他人的形象,说白一点就是面具。一个人苦苦想战胜自我,把握自己,去努力塑造的形象与人生追求。一个人首先要找到的是内在的亲密,接着就是开放在外的亲密。
就这个话题,写了不少的东西.但是觉得有一些东西,我还没有想透,还在困惑着我.我在三毛遗书发表后,写了房间,旅馆与塔里的女人一文,其实与这个话题有关.还在想如何继续探讨
我是个搞理工的人,想问题的思路更简单一些。
谢谢你!不知道你是不是(或者曾经是)萨特的fan。我老公是,或者应该说曾经是,因为我不知道他现在还是不是了。我们家有好多萨特的书。
您这篇文章表达的意境如幽谷鹤鸣,怎一个“高妙”二字了得。
奇怪的是Closer我也看过,我所领悟到的却和你这里说的大相径庭。
马路上邂逅的那一对基本上是一对有大把青春可以挥霍的孩子,虽然他们以为在认真地爱恋对方,可他们的关系更多是恋(感情上的需要)而不是爱(感情上的给与)。而且两人也不是认真的,虽然他们以为自己很认真,其实是要求对方认真。所以才有电影结尾时那个Jud Law演的男子的突然醒悟:原来不光自己是不认真的,那个女孩甚至连真名实姓都没有告诉他。
而年龄稍长的一对恰恰相反。两人都是玩了命地认真。也玩了命地受伤,结果却是两人又回到一起。Julia Roberts演的那个女艺术家曾经这样评价Jud Law's character: He is like a kid, he keeps his eyes closed when making love.
Julia Robert's character in the movie is kind of fragile and drepssed at times, but really really real. Natalie is simply juicy and delicious (sensure and exotic), I don't blame you for loving 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