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友天下

《世界陶瓷文化遗产概览》终于出版。为第一手资料我曾经踏遍天涯海角。在偏远的乡村联系到一位陶艺家或学者,进而结识了许多陶艺家朋友,甚至发现了原住民陶村。好多次我在飞机降落时举目无亲,数天后登机告别时却又与众多朋友依依不舍。
正文

《世界陶瓷文化遗产概览》--- 新书简介

(2023-10-02 14:59:56) 下一个

《世界陶瓷文化遗产概览》

An Overview of World Ceramic Cultural Heritage

作者:周光真 Guangzhen Zhou

英文编辑: Rachel Zhou

类别:文化艺术类,历史类图书

出版商:Clay Ground - Chinese Clay Art US

出版日期:2023年8月

装帧:软装 Softcover 第一版

ISBN 979-8-9884480-0-6
 

内容简介: 

《世界陶瓷文化遗产概览》作者周光真曾经担任IAC(国际陶艺学会)理事-中国代表 (2014-2020)。IAC的总部位于日内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合作伙伴国际陶艺学会(www.aic-iac.org) 在全球70多个国家拥有900多会员。周光真凭借IAC的人脉资源,实地考察了70多个国家。他深入全球各地偏远地区,通过参观博物馆,与当地陶工、教授或专家直接对话,了解当地民俗风情,收集第一手资料。这本568页的书共收录了约30万字和2000幅插图,包括162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陶瓷文化遗产地图”,以及120个国家和区域的“邮票上的世界陶瓷文化”。本书写作过程中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重,考虑同时兼顾了陶瓷文化界专业人士与普通陶瓷文化爱好者的需求,以追求读者群体的最大化。

前言

陶瓷艺术是各民族文化载体,世界上有多少烹调方法就会有多少陶瓷艺术风格。世界各地的先民们从地上挖出粘土、制成坯体、点燃柴火、烧制陶器。烧制的陶罐用于食物饮料储存或烹饪;人物或动物雕像用于神灵崇拜;砖瓦用于房屋或寺庙建筑。世界各地陶瓷工艺的发展取决于当地可获得的矿产资源,承载者着民族的文化与风俗民情。在历史上,全球文化交流如同水与空气流动那样无所不在,世界陶瓷文化发展就是一个不同文明互相借鉴、互相影响的过程。

写作计划的由来

1989年8月我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德鲁斯分校的奖学金,从上海抵达美国,攻读陶艺专业硕士学位。汤姆·克里根(Thomas Kerrigan)与吉姆·克鲁格(James Klueg)是我在现当代陶艺领域的启蒙老师。此后又在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学攻读空间艺术硕士。我的导师斯坦·威尔希(Stan Welsh)请来了保罗·苏特纳(Paul Soldner)来校交流。威尔希还带我们参观了彼得·沃克思(Peter Voulkos)在伯克利的工作室,收藏家乔治与多萝茜·萨克西(George and Dorothy Saxe)的藏品。1998年我的第一部著作《今日美国陶泥家》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录了全美最佳的50位陶瓷艺术家。著名陶瓷艺术评论家《美国陶瓷史》的作者依莲·勒芳(Elaine levin)为此书撰写了“美国现代陶瓷艺术史”序言。 

1990年代,我凭借在中国各地陶瓷产地旅行的机会收集了许多中国陶瓷文化景点的资料,邀请与时任台北《陶艺》杂志主编曾冠录合作,并由美国朋友德勃拉·布谢(Deborah Bouchett)担任英语编辑,2004年《中国陶瓷文化旅游手册》(中英文双语版)出版。此后我就开始收集世界各地陶瓷文化资料,着手编撰一部《世界陶瓷文化旅游手册》。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与互联网的发展,此书的内容与书名也在不断变更,直至最后《世界陶瓷文化遗产概览》这一书名才定下来。

中国龙泉地标-青瓷与宝剑

乌兹别克斯坦里斯坦地标

克什米尔-陶罐运输

柬埔寨陶器运输

埃及开罗陶村

埃及开罗陶村

非洲传统做陶

非洲传统做陶

非洲加纳男青年做陶

非洲加纳女大学生做陶

印度尼西亚传统拉坯

印度尼西亚传统拉坯

印度传统拉坯

印度传统拉坯

 

墨西哥瓦哈卡-多尼娅-罗莎女陶工

墨西哥瓦哈卡-多尼娅-罗莎女陶工

法国女孩学陶

匈牙利女孩学陶

英国传统陶瓷彩绘女工

荷兰陶瓷彩绘女工

美国俄亥俄州生产的大瓷瓶-1897年

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全国陶艺教 育年会-2023年

西弗吉尼亚陶瓷工厂

世界公民意识

2014年,我有幸当选国际陶艺学会(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简称IAC)理事-中国区代表(任期2014-2020)。总部位于日内瓦阿丽雅娜博物馆的国际陶艺学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NGO的官方合作伙伴。2015年7月27日-28日,在国际陶艺学会雅克·考夫曼(Jacques Kaufmann)主席的指示下,我代表IAC参加了北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政府组织“文化融合国际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代表热烈讨论着各种议题,其中包括培养“世界公民意识”、“保护弱势群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等。通过陶瓷文化遗产的分享,将有助于关注各地民窑陶瓷、原住民陶器,有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激发陶瓷文化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文化融合国际论坛”会议期间我临时受命策划了“国际陶瓷艺术交流文献展”。在筹备仅一个月的时间展览在北京国中陶瓷艺术馆成功开幕,副主席帕特里克·格兰德出席了开幕并致辞。

课堂之外的学习机会

清华大学教授张守智(1932-2020)先生、美国陶艺界前辈著名陶艺评论家苏珊·彼得森(Susan Peterson,1925-2009)女士都是有问必答、令人尊敬的老师。梅尔·杰可森(Mel Jacobson)主持的“陶艺论坛”(Clay Art Discussion Group)也曾经是我的课堂。芭芭拉·布朗(Barbara Brown)是一位20多年的老朋友。她在当地社区学院任教数十年,她收集了许多世界各地的民间陶瓷艺术品及各种陶瓷历史类书籍,她的住宅接待过来自世界各地的陶艺家。芭芭拉·布朗女士向宜兴陶瓷博物馆捐赠了多件珍贵的宜兴紫砂器。我非常赞同她的想法:“让那些历史文物回到自己的家。”

嘎斯·克拉克(Garth Clark)曾经是纽约某陶艺画廊的主持人,他撰写过不少陶艺类书籍。十多年前他退休以后从纽约移居到新墨西哥州。他的家就是一座当代陶艺博物馆。我曾经有机会在他家里拍摄了不少照片。北加州收藏家保罗·达尔(Paul Dauer,1943-2018)是一位律师,他们夫妇的陶瓷艺术类藏品较注重陶瓷工艺的成就。洛杉矶地区的(Sonny Kamm)是一位著名的茶壶类陶瓷艺术品收藏家。有幸通过托尼·赫特瑞(Tony Huntley)教授拜访了他。临别时他给了我一张光盘,告诉我:“这个文档里的图文资料你都可以用。”

曾经去北加州古董商理查·德迪(Richard Dee)家参观他的收藏。他专精欧洲传统陶瓷。他告诉我:从伊斯兰到欧洲的低温陶器主要就是锡釉陶工艺,无论是什么名称。古波斯为模仿中国白瓷创烧了锡釉陶,并于12世纪通过阿拉伯大军传到了西班牙,被称为“西班牙-摩尔人陶器”。15世纪锡釉陶工艺传到意大利而被称为“玛约利卡”。16世纪初意大利的陶工在荷兰代尔夫特定居,形成了“代尔夫特蓝陶”。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久以后,锡釉陶工艺随着西班牙移民成为墨西哥特色塔拉韦拉陶器。锡釉陶发展史清晰地印证了从伊斯兰到地中海沿岸,再到整个欧洲、再到中美洲的传播过程。追溯锡釉陶工艺的传播成为此书的主线之一。

实地考察的乐趣

世界陶瓷文化遗产如同千姿百态的百花园。历史上大部分国家的陶工社会地位十分低下。除了古希腊陶瓶以外,全球各地博物馆收藏的大量珍贵陶器很少发现留下的个人签名。赴世界各地陶瓷产地考察,寻觅陶工们的足迹,与世界各地陶工和专家学者零距离交流,参观各地博物馆,密切接触陶瓷器物和人文环境,了解当地风俗习惯。我希望通过对各地陶瓷艺术与民族文化历史相结合的阐述,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互相尊重与包容必要性,这是本书写作的主要动力。过去岁月中生活与学习经历的点点滴滴都形成了写作过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近十年来电子时代的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的即时信息、GPS自驾导航,翻译软件等等使得国际旅行更方便。在过去的10多年中,我曾经应邀参加研讨会、展览、或担任评委、演讲等交流活动,同时以一个陶瓷艺术工作者的身份考察了世界各地数百个陶瓷城镇乡村。

东亚地区的陶瓷工艺中可以发现中国陶工的迁徙历史足迹,日本瓷器源自朝鲜陶工的贡献。与汉代同时间的帕提亚文化(Parthia 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阿拉伯帝国崛起之前400多年)为什么会出现在唐三彩陶器装饰?唐三彩与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是什么关系? 唐代沉船黑石号上为什么在大量长沙窑陶瓷器物中出现大型伊斯兰风格的执壶?近期中原地区入华粟特人墓葬出土能够证明什么?古代景德镇的景漂“四方工匠”是哪些人?与景德镇的五种传统陶瓷窑炉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东南亚博物馆海捞瓷中有那么多的德化窑观音送子?当我在参加第11届埃斯基谢希尔(Eski?ehir)国际土陶研讨会活动时,我惊讶地发现土耳其艺术家维德特·卡喀 (Vedat Kacar) 的作品与7-9世纪唐代人物绘画、12世纪波斯米纳伊陶画竟然如此相似。

佛教源自古印度,健陀罗佛教造像艺术携带着古希腊雕塑的基因并传到了东亚各国。历史上印度由数十种城邦组成,不同村庄就有可能由不同陶器烧造工艺。我在印度旅行时莫卧儿帝国时期的阿格拉红堡城门上残留的彩釉陶砖引起了我的注意,并产生对近代印度的釉陶发展史研究的兴趣。印度陶艺家阿迪尔·赖特(Adil Writer)向我介绍了斋浦尔蓝陶(Jaipur Blue Pottery)。由于印度次大陆曾经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我从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网站与藏品中找到了一些答案。《德里-印度艺术,1903年。德里展览官方目录》(Indian art at Delhi, 1903. Being the Official Catalogue of the Delhi Exhibition)是一份研究印度陶瓷艺术的重要资料。我曾经先后由南向北、由西向东两次赴印度考察陶瓷文化。

2017年8月初,我应邀参加意大利第39届瓜尔多塔迪诺(Gualdo Tadino)国际陶艺展的比赛评选。这个15000人的小镇正在举办顶级表演和杰出的艺术展览,小镇上有五座不同主题博物馆。一座人口稀少地区仍然享有如此丰富的文化生活令人赞叹。主办展览的陶瓷博物馆坐落在一座12世纪的城堡。评审结束后的那天晚上,在城堡外墙的草坪上数百把塑料椅子排得整整齐齐。我被带到前排的“贵宾席”。演出剧目为古希腊神话悲剧“Le Bacconti”( The Bacchantes酒神)。看着众多人物在舞台上一字排开的那种构图,我从古罗马露天剧场联想到古希腊露天剧场,联系到古希腊陶画,以及古埃及壁画。我醒悟到古希腊陶画与古埃及壁画构图上某种传承关系。

我的思绪时常停留在昔日的旅途中,陶瓷文化扎根于普通百姓生活状态与风土人情,我力图在旅行中深入各民族的本土文化,脑海中时常呈现出现实与幻觉的混合图像:

尾随着京都大街神道庆典游行队伍的节拍舞动;漫步高岭村的山间小径;感受马六甲博物馆里娘惹文化的温情;浏览世界上最长的河内陶瓷壁画;着谜韩国国际陶艺竞赛展上艺术家们的前卫意识;提鲁奇拉帕利寺庙滚烫的石板路上赤脚行走;静穆的素可泰遗址阶梯旁禅坐;仰望吴哥窟石像的笑容;享受手抓饭前用青花军持注水洗手;误入七米深水灾地区却逢阳光明媚;攀登白云中婆罗浮屠寺庙的顶峰;火山云雾笼罩下静候航班起飞;探秘吕宋岛洞穴的古代外星人;平躺在帖木儿伊斯兰建筑前的水泥地上;徘徊于伊兹尼克彩陶装饰的托普卡匹皇宫。

点数米诺斯王宫遗址的陶罐;穿过迈锡尼的狮子石门;月光下瓜尔多塔迪诺古城堡草坪上观看古希腊歌剧;远眺地中海与沿岸建筑相映成辉的蔚蓝;陶醉于慕尼黑啤酒节中的狂欢;凝视兹索尔奈闪烁的光泽;追逐维也纳皇宫的余晖;目睹蓬巴杜夫人的奢华;猫腰钻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舱;观赏维多利亚风格的优雅;回顾工业革命时代巨轮的波涛;抚摩巴尔干半岛的未干的血迹;

守护巴尔干半岛和平之夜;骑车气喘吁吁登上古堡之巅;独自驾车翻山越岭抵达五彩缤纷的陶花村;著名博物馆网上一票难求最后经胡搅蛮缠得以特许进馆参观。

穿越在蒙特利尔考古博物馆的时光隧道;探讨南卡黑人与民间陶器的历史故事;揭开俄亥俄河畔艺术陶器发展轨迹;寻觅陶瓷之都高耸的瓶式窑炉;驾车穿越俄亥俄河上的百年铁桥;感叹美国陶都的曾经辉煌;疫情阴影中敲响博物馆紧锁的神秘木门,通过额头对体温枪、双手接洗手液、鞋底踩消毒水;观摩百年建筑的乡镇博物馆昏暗的角落中覆盖着灰尘的陶罐;欣喜能够过四关斩五将登机落地后却在机场被送上回程飞机。

偶遇古埃及壁画上跳出来阿斯旺努比亚人;远眺夜幕中尼罗河上麟光闪耀中的孤帆;失落于金字塔的巨石之下;挤进开罗埃及博物馆密室探索木乃伊的历史奥秘;目睹菲斯陶工凿出各种陶片形状;仰望清真寺上的艳丽彩陶;手持中南美洲邮票寻找图片上陶器;展翅盘旋在纳兹卡地画的上空;呼吸伊瓜苏瀑布的湿润空气;穿梭于加勒比海岛国之间;1957年的古董车来回奔袭1200公里;漫步于教堂与马车之间的19世纪街景;高海拔城市中心为参观展览步入电梯直升48层高楼;深感高原反应血氧指数骤降的苦痛;气喘吁吁拾级玛雅金字塔力不从心;误闯玉器博物馆见大量古陶罐而喜出望外;夜幕中摆渡船驶向孤岛丛林间的高脚屋旅馆;探秘偏远度假村的考古博物馆;感慨巴拿马运河开通前后的历史变迁;猜测热带雨林中沉睡的蒂卡尔玛雅文明的宝藏;冥想塔维塔湖畔黄金饰品祭祀的场景。

在一些没有互联网偏远地区往往隐藏着数百上千年的鲜活制陶历史。旅途中我力图保持灵敏的嗅觉寻找蛛丝马迹。我与旅馆门卫、出租车司机、路边小贩等各种人士用图片加手语交谈。我喜欢汽车旅行,以便近距离观察沿途的风土人情。我多次在印度,从孟买到新德里,沿途经过埃洛拉石窟群、阿旗陀石窟、桑吉佛教遗址,汽车颠簸在乡间小路上,我留心观察路边田野里是否有凉晒的陶坯,街边小摊上是否有出售陶罐,远处村落是否出现浓重的炊烟。我们的汽车随时可以停下。

在美国陶艺教育年会新老朋友相聚;难忘莺歌陶瓷博物馆IAC新北市大会的盛况;乐见景德镇瓷博会开幕式上的人潮沸腾…… 我鼓励自己保持虚心学习心态与亲和力。尊重各种不同文化,为他人点赞,可以与各种不同族群迅速拉近距离。无论是重口味的手抓饭,还是简单的北美大陆式早餐;无论是拥挤的长途汽车,还是穿梭于大街小巷的突突车;从异国风情的民宿到机场的胶囊旅馆,我喜欢在探险过程中拥抱丰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文化与陶瓷工艺。

我往往在一个陌生的地区找到一位陶艺家或学者、一座博物馆,就可以迅速联系到当地陶艺家群体。好多次我在飞机降落时举目无亲,数天后登机告别时却有朋友依依不舍。我曾经通过社交媒体的朋友圈联系到当地陶艺界同行与朋友。此书的出版离不开陶艺界众多同仁与朋友的帮助,特别是IAC会员们热情安排接待、推荐介绍、翻译讲解、驾车同行、热情迎送。旅途中有幸结识了不少博物馆专家、大学教授、资深陶工等专业人士,积累的人脉关系将是全球陶艺大家庭的共同财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悲情与荣耀。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够体现各地陶工们的欢笑。东欧、中东及非洲等部分地区因战争动乱等原因尚未能够如愿出行;原本计划在我坐上轮椅之前能够将走遍全球各主要地区,如今看来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疫情禁足期间图文资料收集与写作

2020年1月底我的东南亚三国之行结束后新冠全球疫情爆发,世界各国颁布了禁足令。因此我的后期旅行计划只能推迟,并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工作状态。整理图文资料,通过互联网搜索,通过邮件与社交媒体与世界各地的专家联系。敲键盘写作成为我的主要生活方式。我在这段期间内观看了大量世界历史、地理与陶瓷文化类的视频。我尽可能收集各种的历史与地理的图文资料。

除了旅行考察、书刊阅读,互联网资料与视频也是我的重要课堂。例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专家制作的专题视频。我特别注册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的学术在线课程:南亚艺术:公元前500年-公元1800年(The Arts of South Asia: 500 BCE-1800CE)。我在搜索罗马尼亚陶瓷时意外发现了霍雷祖陶器。询问罗马尼亚裔加州陶艺家伊莎贝尔·波佩斯库·胡格兰(Isabelle Popescu Hoogland),她发给我一段链接,这才知道罗马尼亚霍雷祖民间陶艺于2012年成功申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顺藤摸瓜,我找到科西夫传统彩绘陶器(Tradition of Kosiv painted ceramics)等多个非遗项目的图文内容。最后我决定增加“中东欧民间陶器”章节。同时,查到2018年非遗名单上的突尼斯塞伊纳内女性陶器技术(Pottery skills of the women of Sejnane, Tunisia),由此了解到北非柏柏尔人传统陶器。

20世纪日本现代陶艺史上也曾经出现过一位重要人物八木一夫。他创作的“萨姆萨先生的散步”是日本现代陶瓷艺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寻找与获得这件1954年创作的“萨姆萨先生的散步”的图片版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最后,在Ishoken陶磁器意匠研究所中岛晴美教授与青年教师山下奈惠(Naho Yamashita)女士的帮助下获得了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馆长的支持,并由八木一夫的儿辈八木明先生、八木薫女士提供了相关素材。我的欣慰与感激之情难以形容。当我撰写北欧章节时搜索到一位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卡杰·弗兰克(Kaj Franck,1911-1989)。与芬兰阿尔托大学荣誉教授塔皮欧·里维卡利(Tapio Yli-Viikari)联系以后我了解到卡杰·弗兰克曾经是塔皮欧教授的老师。写作过程中并获得了塔皮欧教授辅导。

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书籍和最近的考古发现,以及大量的博物馆在线课程、纪录片等各种资源的学习机会,通过比较和筛选,研究探索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与不同民族的陶瓷艺术的发展轨迹与历史辉煌,了解世界陶瓷艺术的互相影响与传承关系。与此同时,通过对陶瓷历史研究而进一部了解每一民族的文化土壤,即种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人文历史,探索和叙述世界陶瓷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各个时期和历史成就。旅行是由此及彼的学习过程。一件陶瓷器物,一个陌生的地名,可以牵出一段未知的历史,发现一片的陶瓷艺术的曾经辉煌。从陶瓷工艺的彼此联系或传承关系,进一步了解一个民族、一片文化、一个时代,并涉及到大量地理、历史资料;种族征战、水陆贸易、文化传播、人口迁徙,充满挑战,惊心动魄。学习与实地考察的过程激发了我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强烈兴趣。除了世界陶瓷贸易以外,我也关注历代陶工的流动与迁徙。或者是逃避战乱或迫害,或者未来寻找更佳的发展机会,或主动,或被动,无数陶工离乡背井,带着自己的经验与技术,在异国他乡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部陶瓷艺术著作中的插图将是此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书选择的博物馆主要是作者旅途中遇到的、收集资料及写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博物馆。我的习惯做法是每到一座城市就打开谷歌地图,寻找周边的博物馆。我觉得走进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只要是与艺术、文化、历史、考古、人类学等相关的博物馆都可以看到陶瓷艺术品。那些当地出土、具有历史意义的陶瓷文化历史遗产特别珍贵。我发现只是依靠自己在各地博物馆拍摄的图片还远远不够,依旧需要补充大量世界各国陶瓷艺术博物馆顶级藏品的高清图片。在许多同仁与朋友的帮助,我最终获得了世界各地30多家博物馆提供的数百张高清图片。

收藏陶瓷艺术品几乎是所有陶瓷爱好者的“疾病”,同时我收藏陶瓷艺术品及相关主题的邮票与明信片已有数十年。为了便于研究陶瓷器物的材质、装饰工艺、烧成温度及釉色,我收藏了一些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器物。同时为了补充文章中图片遗缺,我也收藏了一些普通博物馆里无法找到的陶瓷艺术品,弥补缺陷。随着写作的不断进展我藏品也在不断丰富。我收藏的大部分明信片的摄影时间为20世纪初期至1980年代,记录了许多十分珍贵的陶瓷历史画面。这些邮票与明信片也成为我学习世界陶瓷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料。我对非洲大陆、加勒比海与大洋洲的许多岛国的陶瓷文化认知是从整理邮票开始的。这些国家大部分经历过数百年各自不同的殖民历史,不同族群肤色,使用不同语言,具有不同宗教信仰与文化。陶瓷器物图案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与手工艺历史传承可能出现在每个国家邮票上,哪怕是位于非洲、加勒比海或大洋洲等从未听说过的小国家,欧洲国家的海外飞地都可能有自己的陶瓷文化,属于本土的民族骄傲。去年意外获得芭芭拉·布朗女士赠送了不少邮票,感激不尽!

《世界陶瓷文化遗产地图》是此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能够将相关陶瓷文化图像填满世界地图的每个角落。我希望通过全球陶瓷文化遗产实地考察,发掘名不经传的民间艺术、原住民部落陶器,以达到内容覆盖大部分地区的陶瓷文化遗产。这张地图涵盖了全球160多个国家或地区。这些图片有三个来源。我在旅途中拍摄的各地博物馆的藏品或博物馆授权使用的图片,个人收藏的陶瓷艺术品以及少量陶瓷类邮票的截图。

《邮票上的世界陶瓷文化》的内容是最后才想起来的。经过整理,我发现我的陶瓷主题邮票收藏达到120多个国家与地区(包括一些具有独立行政系统的属地)。因此我决定增加《邮票上的世界陶瓷文化》内容。将这些陶瓷文化主题邮票中选出了120多枚(限每一代码一枚/一套邮票),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3166)发布的二位字母代码为序刊登在第九章附录中。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将这些邮票与明信片捐赠出去,成为“世界陶瓷文化遗产文献展览”的一部分。

学习使人懂得不足与谦卑

在过去的近10年中,我曾经去过全球数百个传统陶瓷产地,其中包括颇具规模的厂区、传统陶瓷城镇、原住民陶村,我希望通过旅行实地考察,建立与当地陶工、艺术家、教授、博物馆专家的联系,不断深入发掘新的内容。全球文化艺术传播如同水与空气的流动,世界陶瓷文化遗产涉及考古学、民俗学、人文学等不同领域。我希望通过跨地域的陶瓷文化遗产探索发现历史奥秘。除了大家熟悉的东亚、欧洲、中东地区的陶瓷历史以外,我希望进一步了解东南亚与非洲原住民陶器,东欧与拉丁美洲地区民间陶器以及人文背景。譬如菲律宾古代墓葬陶器、早期印度釉陶、越南南方边和釉陶、乌克兰科西夫陶器、罗马尼亚霍雷祖陶器、保加利亚特罗彦陶器、东欧哈班民间陶器、加勒比海地区陶瓷文化现状等等。

目前世界陶瓷史类学术专著大部分出自高等院校教授与博物馆的专家学者,相比之下,我只是一个普通陶工,一个陶瓷专业领域的游兵散勇。此书的内容假如进行深化讨论每一个章节都可以是一本独立的著作。但是我没有计划撰写一部严肃地、滴水不漏的世界陶瓷历史教科书,而是希望以一位普通陶瓷艺术实践者身份,通过全球旅行与实地考察,与各地陶瓷艺术家、专家学者对话,收集第一手资料。我在写作过程中更注重地理的覆盖面,而不是历史时段上的面面俱到,而是通过实地考察与多重视角对历代陶瓷艺术研究,以及通过不同时空的陶瓷文化比较发掘陶工迁徙、工艺传承等相关线索,特别希望偏远地区的民间陶瓷与原住民陶器获得更多的关注,探讨人文学领域的世界陶瓷工艺与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此书的内容更多是从人文学的视角探讨世界陶瓷文化历史遗产,内容兼顾广泛的陶瓷文化爱好者而非局限于陶瓷专业人士。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地陶艺发展迅猛,各种展览十分活跃,社交媒体、互联网上各种展览活动信息铺天盖地。世界各地的陶瓷双年展、三年展是全世界陶艺界发展的缩影,不同文化、不同工艺、不同视角的陶瓷艺术作品反映着我们这一大千世界。最后章节,我也希望以个人对国际陶瓷艺术交流的直接参与者与时代变迁的见证者身份,分享自己对世界现当代陶艺的梳理与肤浅的认知,这些都是巨大的挑战。

我的参考资料来源包括实地考察时与当地陶工、艺术家、大学教授、博物馆专家学者沟通与对话,通过社交媒体、邮件交流,其中包括大量博物馆展品图注、画册、多种语言版本书刊资料、博物馆网站。我通过不同来源、不同语种资料互相印证。整个过程涉及到各主要语种翻译。由于大量历史问题在不同信息来源会有不同答案,存在许多争议。因此我在全文尽可以保留了英文名词,以便读者利用这些关键词搜索相关原始资料及内容。

Rachel Zhou毕业于纽约州巴德学院英文写作专业。这些年来,几乎我撰写的所有英文资料、演讲稿都经过Rachel的修改。她不仅帮助审稿,梳理文字内容,更重要的是她还阅读了大量陶瓷文化相关的英文书籍进行核对,查证文章中的各种背景材料,逐句逐词修改。其中包括:人物姓名、事件、年代,并直接参与了写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原本习以为常的词汇成了“敏感”范围。例如:我们以前习惯称呼“美洲印第安人”(American Indian),如今正确的称呼应该是“美洲原住民”(Native American);美洲前哥伦布时期(The Pre-Columbian period)应改为美洲前殖民时期(the Pre-Colonial period);东方(Oriental)同样具有殖民时代色彩而被禁止,诸如此类。还有电子词典的常见错误:将“原住民”的翻译为”aborigines”;正确翻译应为“indigenous”。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只是陶瓷历史的沧海一粟,只提供了一些名称和线索,就像一幅草图,希望能够让对此感兴趣的人可以根据这些名称进行进一步的查询和研究。由于个人能力和资源有限,各种遗漏或错误可能难以避免。这本书只是“道听途说”和“到处搜集信息”的产物。没有高端的学术成就。当这本书付诸出版时,我仍然不确定,我不知道遗漏了什么重要内容或留下了什么错误。我希望这本书在初次出版后能收到很多建议以便再版时纠正与补充。这本书的出版既是写作的结束。认识到自己学识有限,还有许多地区的旅行计划尚未完成,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项目。

随着写作内容范围的不断扩大,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或是贪心不足而消化不良。对于部分难以确认的内容我将文章传给各地博物馆专家或大学教授,邀请他们给予纠正、补充。这些章节内容包括:日本、泰国、匈牙利、荷兰、芬兰、埃及、秘鲁、意大利等国家。最后我还邀请了十位不同地区专家学者分享各自的观点想法。他们中兼有博物馆馆长、大学教授、专业组织领导、杂志社主编等等,再次致谢!

学习使人懂得不足与谦卑。我外祖母告诉我:“初学三年天下通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我希望掌握更多不同民族的语言词汇,学会如何为他人点赞,不断扩大自己的朋友圈。此书是在无数世界各地陶瓷相关领域各界人士帮助下得以完成,衷心感谢各位老师与同仁的帮助与支持及批评指正!

目录

前言,周光真

国际专家致辞

中国: 吕品昌,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 

日本:榎本彻,岐阜县现代陶艺美术馆顾问

泰国:阿塔希特·苏卡姆,泰国曼谷大学东南亚陶瓷博物馆

德国:贝恩德·普凡库赫,《新陶瓷》出版社主编

法国:雅克·考夫曼,国际陶艺学会荣誉主席 

意大利:克劳迪娅·凯萨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馆长 

俄国:伊琳娜·拉祖莫夫斯卡娅,伦敦皇家艺术学院陶瓷与玻璃系教师          

埃及:简·斯迈思,开罗埃及博物馆和大埃及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专家和顾问             

美国:伊莲·亨利,国际陶艺学会理事,北美区代表

秘鲁:乌拉·霍尔姆奎斯特·帕查斯,利马拉科博物馆馆长                                             

第一章                

100,东亚农耕民族与陶瓷艺术审美

111,彩陶-华夏文明的曙光

112, 唐三彩与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

113,磁州窑-民窑工艺的集大成者

114,高温还原焰-青瓷与铜红釉的历史拼图

115, 千年天目重放光彩

116,白瓷之美-从送子观音到圣母玛利亚

117,景德镇青花瓷与四方工匠

118,宜兴紫砂及各大名陶

119,建筑物上的釉陶装饰

121,朝鲜半岛陶瓷的历史剪影

131,日本六大古窑与禅文化

132,造就国宝的有田瓷石

133,民艺运动的熊熊柴火

第二章      

200,古印度河文明与太平洋上的船帆

211,扑朔迷离的南亚陶文化

221,历史遗址上的泰国陶瓷工艺

231,高棉帝国的盛衰及褐釉陶历史残片

241,越南陶瓷的来龙去脉

251,马六甲海峡远去的船帆

261,爪哇岛的信仰与雅加达的海捞瓷

271,南岛墓葬文化与菲律宾贸易陶罐

第三章    

300,伊斯兰文化与非洲原住民陶器

311,两河流域的泥板文书与城门浮雕

321.伊朗高原上的陶瓷文化沉淀

331,从安纳托利亚文明到伊兹尼克陶器

341,古埃及神灵与永不褪色的费昂斯

351,摩洛哥传统釉陶马赛克-泽利格

361,黑非洲土陶的原始魅力

第四章                  

400,爱琴文明的波涛与欧洲陶器

411,古希腊陶画上的荷马史诗

421,德国盐釉炻器与啤酒杯传统

431,帕利希釉陶的最后柴火

441,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摩尔人陶器

451,意大利文艺复兴与玛约利卡

461,海上马车夫与代尔夫特蓝陶

471,中东欧地区的民窑陶器

第五章

500,争艳斗丽的欧洲皇室瓷柜

511,麦森-苦炼黄金喜获白瓷

521,维也纳瓷厂的跌宕起伏

531,洛可可艺术与塞夫勒釉彩

532,法国利摩日与美国市场
541,新古典主义旗下的韦奇伍德

542,工业革命时代与英国陶瓷

551,瓷泥编织的贝丽克篮子
561,俄罗斯皇家经典与苏维埃革命主题

571,皇家哥本哈根与丹麦之花

581,黄金时代的匈牙利陶瓷

第六章

600,南北美洲原住民的信仰及其陶器

611,北美地区原住民陶器的鲜活历史

621,充满活力的中美洲原住民陶器

631,安第斯高原陶器与纳兹卡地画

第七章

700,新大陆的陶瓷艺术与欧美工业设计

711,墨西哥陶器上的民族激情

721,美国艺术陶瓷的狂欢

731,从艺术运动到工业设计

第八章

800,世界现当代陶艺

811,20世纪现当代陶艺的兴起

821,新世纪地球村的国际陶艺交流

831,陶瓷器皿美学的升华

841,陶瓷雕塑的具象与抽象

851,陶瓷装饰与工艺创新

861,回归自然-用泥巴造石头

871,公共空间与环境艺术

881,陶瓷艺术跨界及其无限可能性

附录

邮票上的世界陶瓷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陶瓷类

世界陶瓷类博物馆名录

世界陶瓷教育机构名录

参考书目

致谢

1980年代中期我拜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李游宇为师创作了第一批陶艺作品。1990年代中期我首先拜访了中央美术学院范迪安与吕品昌老师,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守智、王建中老师,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98年我参加了中国美术学院刘正、周武、戴雨享老师举办的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双年展”。国际交流活动活动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前院长秦锡麟及黄焕义的支持。我先后认识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朱乐耕、方李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郑宁、李正安、白明,广州美术学院左正尧,南京艺术学院陆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陈光辉,景德镇陶瓷大学宁钢、陈雨前、张婧婧、赵兰涛,四川美术学院孟福伟,湖北美术学院李冰等等。借此感谢史俊棠、史小明、吴鸣、顾美群等无数陶艺界同行与朋友的长期支持。他们每一位都是我的老师与朋友。

2015年7月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NGO北京论坛,我策划“IAC国际陶艺交流文献与作品展”时得到了远洋投资集团郑志董事长及全体国中陶瓷艺术馆团队全力支持。2016年,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周绍斌院长与我一起坐车前往福建建阳考察建盏遗址,并向我介绍了龙泉青瓷成功申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项目的过程。丽水学院肖刚校长与中国青瓷学院教师们都是国际陶瓷文化交流活动的支持者或直接参与者。2017年应孟福伟相邀我在四川美术学院担任客座教授,罗中立美术馆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陶艺作品。生命中每一段历程都是我的一次学习机会。

我抵达地球的天涯海角都可能联系到我们的同行,专家、朋友,或朋友的朋友。旅途中获得无数世界各地陶瓷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学者与朋友们的支持与帮助借此表示衷心感谢!感谢众多同仁与朋友的安排接待、推荐介绍、翻译讲解、驾车同行、热情迎送。

由于此书的原始资料源自各不同语种,我还获得了不少跨语种的翻译帮助,他们是:西班牙语翻译谢嘉亨先生,德语翻译宋志峰、陈健,法语翻译沈晨,留学日本的刘晓玉,刘润福;留学韩国的金贞华、全敏瑛、陈恩泽、余晖等等。

图文资料是此书的最重要部分。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努力在各地博物馆拍摄的图片还远远不够,依旧需要补充大量世界各国陶瓷艺术博物馆顶级藏品的高清图片。特别感谢众多博物馆主管、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同行朋友的支持与帮助。我最终获得了世界各地30多家博物馆的支持,并获得了大量高清图片。其中包括河南博物院前院长田凯、副院长翟红志、浙江省博物馆陶瓷部沈琼华、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馆长赵纲、龙泉青瓷博物馆前馆长周晓峰、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淄博中国陶瓷博物馆前馆长高岩、德化陶瓷博物馆郑炯鑫等等。还有陈清若、冯国愉、孟树峰、何达志、钟婉尧、苏永军等专家学者或朋友提供了帮助与支持。

IAC(国际陶艺学会)是国际陶艺界的大家庭与没有围墙陶瓷艺术校园。在这里,我深切感到大家庭的温暖与取之不尽的的学习资源。再次感谢IAC主席Torbjorn Kvasbo主席、Jacques Kaufmann荣誉主席;众多理事会成员,以及遍及世界各地IAC会员!

本书陶瓷文化研究项目的全球旅行产生了巨大支出,感谢我的妻子的全方位支持并多次相伴同行!同时感谢 Clay Ground- Chinese Clay Art US(创建于1999年)的同事们,感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短短的一篇后记难以承载我的无限感激之情。还有数不清曾经给予帮助的老师、同仁、朋友虽然无法将全部名单列在这里,但是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成就和荣誉属于无数为国际陶艺交流付出努力、做出贡献的无数陶艺界老师、同仁及朋友,没有大家的支持我将一事无成!

社会各界人士评语:

南京某高校艺术系教授:当我看到周光真先生以十余载的调查成果所著的《世界陶瓷文化遗产概论》一书时,第一个感受就是它的出版可以很大程度的弥补我的遗憾,它可以让我们通过这部著作去了解世界陶瓷文化与历史多样性与丰富性,这对于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并从另一个角度去反观中国陶瓷文化,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教材与文献资料。此外,作为一个陶艺家,周老师在书中还津津有味地考证了很多地方独特的制作原料和工艺,也让我这种做陶人读来颇受启发。

杭州某高校陶瓷艺术系教授:周光真先生撰写的《世界陶瓷文化遗产概览》起到世界陶瓷艺术教科书的作用,不仅见证了世界各国的文明和陶瓷艺术,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通过对陶瓷文化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多样性和共通性,展示了人类创造力和技艺的发展,丰富我们对人类艺术和文明的认知。

广州某高校美术系教授:《世界陶瓷文化遗产概览》书目章节包括世界各地文明的陶瓷文化以及当代陶艺生态谱系,知识涵盖面广,收录图片丰富,是作者多年来收集整理和靠脚一步一个脚印丈量出来的世界陶瓷文明地图,对了解世界各地不同族群、不同语种陶艺风格和状态,是一本难得的专业工具书。

南昌某大学美术教师:《世界陶瓷文化遗产概览》书评我与周光真教授相识于他在韩国考察期间,这么多年我一直关注他在社交平台分享游历各国的照片与心得,佩服周教授秉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本书的重要意义在于为读者提供详尽的资料库,不仅适合专业学者做研究,也适合广大陶瓷文化爱好者阅读。周教授打破知识的高墙,极少使用艰深的术语建造专业壁垒,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各个国家的陶瓷文化机构、陶瓷产区、代表性工艺、重要的历史节点和事件等,以便让更多读者以轻松的心态来享受各国陶瓷文化的润泽。陶器就像历史的密码,揭开文明互相影响的宏大画面。没有哪一种文明是绝对的原创,我们都曾受到其它文明的启发,平等交流、互相尊重才能让文明更有生命力。周光真教授采用人类学的写作方法,不做摇椅上的学者,不以仅参考现有文献的方式书写各个大陆的陶瓷文化发展历程,而是亲自去当地做实地考察,与全世界数百个陶瓷产地的从业者交流,用自己的镜头做记录,汇集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景德镇某陶艺家,留学韩国博士:看完周光真老师撰写的《世界陶瓷文化遗产概览》一书,我不禁感叹世界陶瓷种类的丰富性、陶瓷工艺多样性和陶瓷文化多元性。陶瓷的呈现是受到材料、技术和文化融合的影响,该书以地域作为分类方式,以工艺技术作为探讨方式,以文化作为背景因素,清晰的梳理并呈现出陶瓷在同一时空各自文化背景下的绽放与光彩。

北京某陶艺家读者:没有想到世界上1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邮票上都有陶瓷文化。周老师用陶瓷艺术的视角去认识世界各大文明和丰富多元的文化是此书的一大创举。

上海某读者:我用国内的VISA信用卡在加州的网站上订购此书竟然也顺利通过了,谢谢!

加州硅谷某读者:不用送书给我,我自己付钱。您全球旅行,投入这么多时间与精力。我们买书也是对周老师的一种支持!

加州某英文读者:I would like to buy one. Although I cannot read Chinese, but just by looking at over 2000 pictures and the English chapter titles I can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tents that is a great pleasure.

谢谢阅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