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繁华丝市、人间烟火——苏州河畔的湖丝栈

(2025-05-09 13:56:08) 下一个

古诗菁

 

        韩邦庆在其所著的《海上花列传》中有对湖丝栈的热闹繁忙景象描述过:“先生耐覅说,上海丝茶是大生意。过仔垃圾桥,几花湖丝栈,才是做丝生意个好客人,耐熟仔末晓得哉。”湖丝栈顾名思义和湖州的丝绸有关,很久以来,丝绸就在湖州和上海间织起了绵密的细网,鲜活的贸易生命力在两地之间行云流水,从未断绝。以丝命名、因丝而兴的湖丝栈应运而生。

 

 

      据记载,上海开埠的最初四年,辑里湖丝占上海生丝出口贸易的55%以上。上海湖州来往的运河间,满船蚕茧、丝光流转。大批丝商在苏州河两岸,集中筹建了许多堆栈、丝厂。从“生丝”到“厂丝”,湖丝栈中,流淌的是菰申两地繁华与共的流金岁月,这里承载的,不止两座城的历史文明,更是两个世纪的兴衰隆替。

 

 

      因为和著名画家傅冲老师在此和女性朋友共同探讨张爱玲,而有机会在忙碌之中匆匆留下片刻的光影记忆。万航渡路1384弄,湖丝栈静静伫立,宛如一位缄默的长者,守望着岁月的变迁,连廊柱上斑驳的光影,都像是傅冲老师画笔里晕染的水墨肌理。踏上那斑驳的木质楼梯,仿佛踏入了历史的漩涡。一百多年前,湖州的蚕丝商们带着辑里湖丝的光泽与希望,于此搭建起这座茧丝绸缎的“王国”。傅冲老师画作中常有的朦胧氤氲感,恰似当时栈内蒸腾的雾气——蒸汽动力的新式缫丝机发出轰鸣,奏响了中国丝绸产业现代化的序曲,成丝堆积如山,码头上货船往来如梭。搬运工人们棱角分明的剪影,恰似傅冲笔下硬朗的线条,勾勒出那个时代奋进的注脚。

 

 

      湖丝栈,不只是贸易的枢纽,更是文化的熔炉。在这里,东方的细腻与西方的奔放碰撞交融。傅冲老师擅长用色彩诠释情绪,此刻丝绸的流光溢彩、旗袍剪裁的婉约弧线,恰似他画布上交织的瑰丽色块,将新的服饰潮流定格成永恒。那些在栈内穿梭的绸缎,仿佛带着他画作里流动的质感,让旗袍这朵东方之花,以丝绸为裳,绽放在世界的T台。苏州河的粼粼波光里,藏着傅冲式的诗意浪漫。河水滔滔,见证过满载蚕丝的货船驶向远方,也目睹过繁华落幕时的寂静与沧桑。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情感的寄托处,多少故事在它的波光里浮现又隐没。傅冲老师笔下的水色总是充满故事感,苏州河此刻恰似他画布上的蓝调,晕染着时光的痕迹,倒映着张爱玲笔下的人间烟火。

 

        那个着一袭旗袍、眉眼间尽是才情与落寞的女子,或许也曾漫步河畔,任思绪飘飞。也就是那时候,湖州丝绸大量涌进上海,大批湖商逐梦沪上。木心在《上海赋》如此叙述:旗袍的里层概用小纺,即薄型真丝电力湖绸,旗袍内还有衬袍是精致镂花的绝细纯白麻纱,一阵风来轻轻飘起,如银浪出闪,故名“飞过海”。南浔丝绸也因此成为上海旗袍的依靠,飞过海,飞向世界。张爱玲笔下的人生、爱情,就像这苏州河的涟漪,在无涯的时间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刚好赶上了这时光的裂隙,在傅冲老师的画境里化作虚实相生的笔触,时而平静,时而波澜,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在湖丝栈的砖石间,在苏州河的波光里,张爱玲的文字找到了共鸣,而傅冲老师的画风,则为这份共鸣镀上了朦胧而深刻的艺术滤镜。

 

      如今,湖丝栈已变身为创意产业的集聚地,往昔的喧嚣被艺术的灵感所取代。傅冲老师画作里那种对时光的凝视感,在这里延续——当你抚摸那古老的墙壁,斑驳的砖石纹理仿佛是他画布上的肌理,是一种无言的岁月告白。抬头望向改造后的玻璃穹顶,阳光倾泻而下的光影,恰似他画中跃动黄、蓝等相间的色彩,新与旧在这里交织,传统与现代在此刻对话,傅冲老师的艺术灵魂,也悄然融入这属于上海的传奇。正如盛时,软红十丈,万花如海,苏州河畔通往外洋的鳞鳞海轮,一往无前,勇立潮头。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