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摩登

(2023-10-30 06:48:48) 下一个

 

古诗菁

 

李欧梵先生多年前曾写过一本名叫《上海摩登》的书,主要聚焦的是1935年到1945年之间上海的现代、奇幻与浮夸,那时的上海虽然战火纷飞、动荡不安,却依然是是世界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日本作家村松梢风在波谲云诡的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以《魔都》为名描写了当时的上海,他回国后在《中央公论》上发表了五万字左右的《不可思议的都市“上海”》,他曾说:“说起我上海之行的目的,是想看一下不同的世界。我企求一种富于变化和刺激的生活。要实现这一目的,上海是最理想的地方了。”

 

       

而当时的上海滩的确是一个魔幻迷离的地方,不夜城、十里洋场、东方巴黎,冒险家的乐园,这当然和西方殖民者侵略有关,也是当时东亚全球化最高的一个城市。1995年,日本NHK到派记者到上海作专题采访,在当年的5月出版了一部《魔都上海 十万日本人》,之后,日本很多与上海有关的东西都以“魔都”为代称。

 

最近一直想写什么是上海的摩登?上海的摩登绝不仅是停留在空中阁楼的,一定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上海的衣食住行、一招一式、一呼一吸似乎都让人侧目,令人翘首。它的摩登在上海女人的衣橱里、在吴侬软语的腔调里、在浦东的摩天大厦里、在里弄市井的烟火里。当然也可以是在一首歌里:如《茉莉花》;可以是在一部小说里:如《繁花》;也可以是在一部电影:如《爱情神话》。总而言之,上海早在一百多年前的开埠历史里,就已经奠定了它在国人心目中的“摩登”气概。想当年《上海滩》那首歌:“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有多少人在传唱,又有多少人为之迷狂,又有多少追梦人,来这里打拼,创造了一个个神话与奇迹。

 

 

上海的摩登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直勇立潮头、开拓进取。上海的摩登不止在徐家汇、静安、黄浦等上只角的地域概念里,它已经衍化为一种从物质生活到精神风貌的时尚、科学、精准的范式。上海的摩登用张文宏的话来说,能在“陶瓷店里捉老鼠”,疫情中的上海突出了它的精准、高效与科学;上海的摩登还体现在人们常说的,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无论是弄堂里的咖啡馆还是典雅的朵云轩书店里,都呈现出上海人的精致、韧性及章法。上海林林总总的时尚,可以沿着时间的轨迹在张爱玲、金宇澄、王安忆、陈丹燕的小说里,一探究竟。

 

 

“德积百年元气厚,书经三代雅人多”。上海历经百年的涤荡,沉淀下来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孜孜探求,它的摩登是疫情中20平米的中风险奶茶店,是迪斯尼的烟火,也是一切如旧的车水马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Chieftop519 回复 悄悄话 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个“洋买办”文化啦
聂耳 回复 悄悄话 作者到处在寻找上海的摩登在哪里?从女人的衣柜里找到香港歌曲上海滩,最后又找出一个文革作家王安忆,真是费劲苦萨。其实”魔登”二字就在老早上海宁戈上海话里。一直到五十年代初期,上海人赞美某女士穿着新潮时尚会用带着一点宁波口音上海话说。”啊哟,侬今早啥体着得噶摩登啊?”,这摩登二字在老派上海话里的发音有另一种宁式发音的根,我一时找不到有其它同音的词/字来标注它。那时上海话里还没有“时尚”,“新潮”之类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词句,就把英文modern 发成 mu den 二音,再加鲁迅先生文章的推波助澜就变成中文字的摩登二字。
BananaeEggs 回复 悄悄话 上海和紐約兩都市的地理位置(大陸的東岸居中)和發展背景(百年內迅速崛起),頗為類似。上海位黃浦江出海口,一直到清朝,都是荒蕪之地。當時所謂的上海人,是本地鄉下的農民。後來從附近的古城像寧波,蘇州等地匯集了許多做生意的人,幾十年下來,附近城市的語音混合,就形成了「上海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