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

(2023-10-20 09:47:08) 下一个

古诗菁

 

迎着煦日的春光、带着对上海疫情的无奈,我和廖教授开始了一段别样的杭州人文之旅,从没想过此举,会来缓解我们思家之苦以及焦虑的心情。“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个春天我们用脚步丈量了杭州的山山水水、人文古迹,在苦中作乐、在痛中领悟。历史的记忆总带着远古的呼唤,召唤那些想一睹历史芳容的人:“愿宾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疫情毁了我们正常的两城生活,同时又给予了充分的时间,让我们满足心愿去访古探幽,好在杭州的山水回应了我们的心愿。在写有关“三星堆”的文章时,就萌发了一定要到散落在江浙一带被称为“中华文明之光”,这一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古老史前文明“良渚古遗址”浏览一番。

 

 

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霎那间全球的眼光聚焦中国,聚焦良渚,这个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文化的分布中心主要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绍兴、宁波一带。良渚古城遗址的遗产区面积达1433.66公顷,遗址类型包含了城墙、墓葬、祭坛、宫殿、水系、水坝等丰富遗存,历经5000年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它仍被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成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实证,也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城市文明遗迹。

 

 

 

 

由于它被遗失得太久,也由于它被认识得太晚,所以感觉大器晚成,以致它对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重要性,往往被人漠视,附近村民一直有掘玉的习惯。1936年,施昕更在良渚考古发掘良渚遗址。施昕更是良渚遗址的第一个发现者,是探索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的先驱。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称。2007年,考古学家发现以莫角山宫殿为中心的四周还有一圈环绕的城墙。标志着良渚文明的确立,这是一道曙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探索之路。

 

 

 

 

对于这种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文明,考古是解读它的最好方式。良渚文化考古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早在1936年就拉开了序幕,但由于其分布范围广,总是持续不断地有所发现。一个早已消失了的文明时代,将它的辉煌全部镌刻在玉琮上、碳化的稻谷上等。良渚文化的玉器制造业,承袭了马家浜文化的工艺传统,并吸取了北方大汶口文化和东方薛家岗文化各氏族的经验,从而使玉器制作技术达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水平。

 

 

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在良渚文化玉器中,地位最为突出。玉琮作四方柱形,中间有圆孔,外周有饰纹。据《周礼》记载,玉琮是祭地之器。玉琮是中国传统的玉礼器“六器”之一。杭州2022年第4届亚残运会火炬——“桂冠”,设计思想源自五千年中华文明:良渚玉琮和杭州市花——桂花,尊良渚玉琮其为文化本源,礼通天地,道贯古今;以杭城桂花的芳香四溢,寓意阳光、和谐、自强、共享的办赛理念。

 

 

“民以食为天”,良渚出土的“碳化稻谷”,穿越了历史长河的稻香,满足了人类舌尖上的“味蕾”,也说明了人类在漫漫征程中,开始了自我的调适与完善,也实证了中华文明的悠远深厚,以及日益精进的生存本领。

 

徜徉在宏大的良渚遗址与山水环境之间,流连于良渚博物院的实物展示。迎着夕阳、嗅着草香,我们真切感受到良渚先民所创造的文明伟力,感受到这个古老文明的巨大穿透力,在这个春日的午后,蓄积成一种卓越的启迪,正是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使中华文明延续5000年,不断从多元走向一体,承载和滋润了多彩的人类文明。

 

 

良渚古城遗址,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希望那文明的曙光依然闪耀东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JustWorld 回复 悄悄话 良渚文化4300年前已经消失。

https://www.sohu.com/a/504510297_121118710

4000年前良渚文化消失之谜终于解开!研究:与气候变化有关, 2021-11-30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