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只此青绿,更忆是江南

(2023-08-02 07:48:41) 下一个

       《行香子·过七里濑》

作者】苏轼 【朝代】宋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那些来自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元素,用当代的审美加以重新凝视,足以戳中你内心的恸点!只要你注目、欣赏它,它就会深深地反哺你、打动你。今年的央视春晚,别出心裁,独步天下,用水墨丹青,绘就万里山河;用奇景幻境,诉尽千年人间。其中最受大众瞩目的便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和《忆江南》。它们分别脱胎于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艺术家的灵感又重新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和意义。

 

Image

 

如果问你,“中国十大传世名画”都有哪些?想必很多人答不上来。但今天通过主流媒体和艺术家的创新演绎,大家一定在心中铭记了《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煌煌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传世名画才十幅,可谓五百年一遇。从这个意义上讲,宋、元两朝能胜出,可谓时代的幸运。

 

Image

 

成于北宋的《千里江山图》现存故宫,近百年来,该画只展出过寥寥四次,被誉为中国青绿山水画第一神品。一位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为天子赏识,是宋徽宗的亲授弟子,成为皇家书画院首席弟子,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更令人赞叹的是,他才18岁。而《富春山居图》出自元代的黄公望,该画因清代的吴洪裕之故,被烧成两截,一截为《剩山图》,一截为《无用师卷》。361年后,两卷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重新遇见,被坊间称之为“山水合璧”。黄公望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继而弃官归隐,一度想当道士。想去学画画,却被拒绝,干脆自己自学。晚年历经四年,终画成了这一幅旷世名作。提笔的那一年,他正好80。

 

 

如同苏轼笔下的那般,一个18岁的少年“竹杖芒鞋轻胜马”,青葱年少,龙精虎猛。他的天赋傲视群雄,以“蝴蝶翻飞绕马蹄”来表现“马蹄香”的意境,轻松赢得宋徽宗的垂青;一个80岁的老人“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暮年、阅尽沧桑。遇到好景就停下来画,风雨无阻。历经四年,富春江读懂了黄公望,黄公望也读懂了富春江。这世间所有的杰作都暗中标好了筹码,一个英年早逝,一位寿终正寝,但都遗留千古佳作。

 

Image

 

史学大师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意思是,宋朝是千百年来华夏文化的巅峰。如果说盛唐表现出雄壮豪迈,气象万千,金戈铁马的强者之态;那么宋代则展现出闲适淡雅,宁静飘逸,绵软细腻的柔弱之姿。王希孟碰上了沉湎艺术、“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的宋徽宗,可谓“国家不幸画家幸”。无论诗词歌赋,还是字画瓷器,神韵形态都达到历史巅峰。论及生活的雅致和审美的品位,甚至千年之后也难望其项背。

 

Image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青绿”是《千里江山图》中的头青与石绿,大青绿设色绢本,皆是由名贵的孔雀石、松绿石、千年蛤蚌化石研磨铸就,静待千年,色泽如初。“青绿”也是舞蹈诗剧中提炼出的一个抽象的、写意的角色。青绿不语,无声胜有声,举手投足间,皆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它是《千里江山图》的魂。《千里江山图》中料峭的山、层叠的峦,舞出青山叠翠、山水相依。心有丘壑,怀抱的是山河日月的气魄;眼存山河,舞出的是传统文化的深邃。

 

Image

 

人生若觉无用时,不如读读黄公望。造化弄人,黄公望的人生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幸运、不幸、幻灭、重生。读书人黄公望幻灭了,但大痴道人涅槃了。于是他返身走进山林,以大痴道人为号,游历山川,写生绘画。从松江游历到富春江时,已经过去了快30个年头。《忆江南》山一程、水一程,踏遍山水,直把万般景象:草长莺飞、江流潺潺、渔人晚归等一一呈现。描绘出宁静淡泊、超脱自然的飘逸情怀。唐诗宋词随着配乐相得益彰,画中的字幕也是以书法的形态出现,西泠印社为每一位参演的艺术家篆刻了名字。

 

Image

 

墨色有浓有淡,有焦有清。长披麻的皴法精妙细腻展示出江南山石的清丽。黄公望画笔突转,水意阑珊,缓缓而上,山峦越来越高,在山岚雾气中看见了星星点点的山野人家,几许烟火气,几分逶迤连绵,以清雅洗练的笔墨描绘初秋时节富春江一代的山川景色。

 
      Image 
 
人生应有留白,余音袅袅,浅浅深意。一个18岁名动天下,被徽宗钦点的翩翩少年;一个80岁籍籍无名,被生活锤炼的白发老翁,却殊途同归,“潮落去,歌归去”,青史留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只此青绿,更忆是江南。审美永远在,传承方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